知识网络中知识转移效果作用机制研究
2017-05-11郭健明
郭健明
(河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知识网络中知识转移效果作用机制研究
郭健明
(河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以知识网络理论、知识转移理论和网络嵌合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了知识网络伙伴关系、知识网络嵌合度和知识转移效果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知识转移效果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机制,构建了知识网络伙伴关系与嵌合度作用下的知识转移效果作用机制模型。研究发现,知识网络的伙伴关系由驱动关系、疏密关系和共生关系组成,三个伙伴关系存在一定的互动性。知识网络伙伴关系对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机制有两条途径得以实现:一种是通过提高知识分布的对称性和均衡性,增强知识网络的嵌合度来促进知识转移效果的获得;另一种是直接促进知识转移存量的增加以及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以提升知识转移效果。
知识网络;伙伴关系;嵌合度;知识转移效果
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管理实践的多态性和复杂性,企业迫切需要从新的网络视角重新审视知识管理的系统运作模式。基于这一背景,知识网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Bell[2]认为,知识网络是一个社会网络,它渗透了正式组织的边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Musiolik 等[3]认为,知识网络是企业为了获取知识资源、实现创新功能而与其他行为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集合。知识网络得以长期存在的关键是知识在网络各结点间的有效转移。而事实上,网络各结点间的知识转移往往难以有效地实现[4]。根据目前学者们对知识网络研究的现状,本文将拓展知识网络伙伴关系的研究维度,引入知识网络嵌合度作为中介变量,探讨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机制问题。
1 理论综述
1.1 知识网络理论的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学者们将网络组织特性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网络组织的基本属性,包括结点活性和正反馈机制[5];二是网络组织的衍生属性,即网络组织基于这些基本属性而表现出的动态性和长期合作性[6]。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了知识网络的形成机理:从资源互补性理论出发,知识网络是社会分工细化和企业间依赖关系增强的结果[7];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出发,知识网络具有高激励性和低交易成本的双重优点[7];博弈论认为,多方合作对策的提出就是建立在处理利益分配问题的基础上,知识网络就是一种合作竞争组织[8]。
1.2 知识转移理论研究的基本线索和动态
赵红丹[9]认为,知识转移是把知识源转移到组织其他人和部门的过程。曹兴和宋娟[10]将知识转移效率归因于伙伴的学习意图、向合作方传递知识的能力、合作方接受知识的能力等三个因素。而近几年来对知识转移的研究新动态则开始关注知识网络与知识转移的互动关系,基于社会网络的观点分析了嵌入在企业网络内、产业园区网络和企业联盟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11]。
1.3 知识网络嵌合度的研究视角
知识网络嵌合度表现为网络企业之间在知识共享转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于知识获取成分、知识应用成分和元成分的匹配程度[12]。由于知识是滋生在它们自己的网络系统内部,当合作伙伴之间有相同的期望值时,彼此吸收知识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嵌合强度增大。左美云[12]认为,知识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如果有共有知识就会使转移更容易。因此网络结点之间的嵌合度起了重要的沟通作用。
根据相关理论综述,目前对知识网络的研究大多基于网络属性来探讨网络的形成机制,而较少关注网络各结点的关系构成维度及其互动关系。对知识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转移的过程层次以及知识网络系统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缺乏从网络伙伴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知识转移效果,没有将知识网络嵌合度变量引入知识转移过程中做深入探讨。根据目前理论研究的不足,本文将探讨知识网络伙伴关系、知识网络嵌合度和知识转移效果三者之间的关联性,构建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机制模型。本文所探讨的知识网络主要由各企业结点组成。
2 知识网络伙伴关系的构成维度
根据知识网络理论,知识网络伙伴关系由驱动关系、疏密关系和共生关系构成。
2.1 驱动关系
驱动关系由信任度、对等性和意愿组成。
信任度。社会嵌入理论将信任分为基于结构的信任、基于认知的信任和基于关系的信任三种。基于结构的信任会形成网络组织整体共有的行为规范和规则结构,基于认知的信任则来源于对其他行为者有关方面的知识和观察,而基于关系的信任则使网络成员具有公平处理伙伴利益的信誉。
对等性。根据竞争—合作强弱对等性原则,将结点关系分为4种类型:松散型(低合作,低竞争)、竞争型(低合作,高竞争)、适应型(高合作,高竞争)、合作型(高合作,低竞争)。过分合作,可能导致自身优势的丧失,还可能培养出比自己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而过分强调竞争,将会降低网络的凝聚力,导致网络整体利益受损。在四种类型中,合作型(高合作,低竞争)对网络交易剩余的追求及竞争的选择是从网络组织的整体利益来考虑的,竞争也将会采取低度竞争的形式。因而,合作型的知识网络伙伴关系最为稳定。
意愿。知识源转移知识的动机主要包括输出过时的知识、获得对方的知识等。知识受体意愿主要是指,知识受体是否存在明确的从知识源汲取知识的战略意图。受体缺乏知识转移的意愿会造成对所转移的知识持排斥态度,伙伴关系难以维持。因此,知识源和受体的意愿有助于增强双方的关系强度。
2.2 疏密关系
知识网络的疏密关系可以从网络规模和网络范围两个方面表示[13]。当网络规模大并且网络范围广时,属于密集型网络;反之则属于稀疏型网络。
网络规模。网络规模指网络各结点实际存在的联结数量占到可能联结数量的比例[13]。在网络组织的形成过程中,除结点之间形成交往关系之外,还存在嵌入的新的交往关系中的新结点的形成。规模大的网络为各方提供了更多的接触机会,使得各方的知识及背景交集扩大,有助于结点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同时,规模大的网络中,结点间关系比较多,知识传播速度也比较快。
网络范围。网络范围指网络连接跨越组织和社会边界的数量,它主要通过与不同知识库的连接,增强组织为不同接受者发送复杂知识的能力。知识网络的伙伴应选择具备互补资源和能够提供充足供给资源的结点作为合作的对象。以通过外取的方式将其他结点的优势资源为我所用。
2.3 共生关系
共生系统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能量流动、演化达到动态平衡的一种系统。知识网络就像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共生组织,知识在这个系统中流动。从行为方式上看,知识网络的共生关系可分为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和非对称互惠共生[14]。寄生企业依靠“食取”寄主企业的资本或收益而生存。偏利共生关系,是指只对共生双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利也无害。而互惠共生关系对共生双方都有利,如果双方利益均等,称为对称互惠共生,否则称为非对称互惠共生。
从连续性上看,共生关系存在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等3种状态[14]。在共生系统存在的多种模式中,点共生的四种共生行为的共生期最短,间歇共生中的四种共生行为和连续性中的寄生、偏利互惠次之,而连续对称性互惠共生是系统演进的最优模式。因为在该模式中,其共生界面最大且接触介质最好。
根据以上对知识网络伙伴的驱动关系、疏密关系和共生关系的分析,本文构建了知识网络伙伴关系的三维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网络伙伴关系的三维结构图
在知识网络的初期阶段,各结点基于结构性信任和松散型对等性,形成了低式驱动关系。在低式驱动关系作用下,各结点多为点共生寄生关系,因而网络的规模和范围较小,属于稀疏型网络。网络伙伴整体处于弱强度关系;随着知识网络各方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各结点形成了认知型信任和适应型对等性,知识转移的意愿增强,进而形成了次高式驱动关系。在次高式驱动关系作用下,各结点多为间歇性偏利共生关系。同时,网络的规模和范围逐步扩大;当伙伴进入高式驱动关系时,会促进连续对称性互惠共生的形成,也会吸引更多的、跨组织边界的结点加入网络中,形成密集型网络。
根据以上论述,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1: 知识网络伙伴的各种关系之间存在着显著性正向影响。
命题1a:知识网络伙伴的驱动关系对疏密关系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命题1b:知识网络伙伴的驱动关系对共生关系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命题1c:知识网络伙伴的共生关系对疏密关系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3 知识转移效果的要素内涵及伙伴关系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
3.1 知识转移效果的要素内涵
知识转移的构成要素分为知识转移存量和吸收能力两种。
知识转移存量。知识转移存量体现出不同结点所拥有的知识状况。知识转移存量可由长度和宽度两个维度衡量。知识存量长度由生产性、成本性和市场性组成。生产性是指由于结点间存在着生产职能等方面的互补性而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组成知识网络。成本性主要体现为利用便捷的网络渠道,资源共享,降低研究开发费用,同时,结点间可以通过在市场、经营方面建立合作,产生水平或垂直的业务整合,形成市场性。知识转移存量宽度由集聚结构、技术互补结构和交叉互补结构组成。集聚结构下的中心企业规模较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企业内外厂商实行专业化生产协作 。技术互动结构中的企业在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上具有资源优势互补。交叉互补结构通常是通过建立一个新的企业,把不同企业相异的核心能力集成在一个单独的企业中,在交叉互补结构中,生产、成本和市场性效应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吸收能力。吸收能力由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构成。潜在吸收能力是企业利用网络知识的前提,是企业在知识网络中获取和消化网络知识的能力。实现吸收能力是企业整合和利用网络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能力。当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均处于高水平时,知识转移就更加有效。
3.2 知识网络伙伴关系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
在驱动关系中,由信任形成的强关系可以实现结点间频繁、广泛、深入的知识交流与合作,从而增加知识存量。当结点之间具有较强的合作意愿时,各结点会形成知识共享的态度、主线以及信念,会拓宽知识存量的广度和深度。而网络内的高合作—低竞争,排除了知识在网络内流动的障碍,提高了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
从疏密关系看,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不同禀性的知识在流动和整合过程中将创造出模块化知识,经过各环节知识模块之间的知识存量转移,对所有环节的知识从宏观上重新定位,使知识更容易获取、消化和利用,提高了吸收能力。当网络范围不断扩大时,互补作用在不同网络成员之间分享。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知识转移的有效体系和路径,从而降低知识的黏度,促进知识传导率的提高。
共生关系的各结点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激励是相容的,产生的共生能量最大,知识转移存量得以增加。连续性互惠共生关系使网络系统中易形成一个相互补充从而相互促进的稳定共生关系,相应的隐喻或模型以及零散和片面的知识就更具针对性而易于理解,为实现吸收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根据以上论述,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2: 知识网络伙伴关系对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命题2a:知识网络伙伴驱动关系对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命题2b:知识网络伙伴疏密关系对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命题2c:知识网络伙伴共生关系对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4 嵌合度对伙伴关系与知识转移效果关系的中介作用及模型构建
4.1 嵌合度的构成要素
知识网络嵌合度表示网络各结点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反映了网络伙伴之间知识资源分布的对称性和均衡性。
对称性。对称性主要通过知识距离表现出来。知识距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如果结点拥有重要的共有知识(即知识距离短),它们将具有较高的相对吸收能力。但另一方面,如果成员间知识差别太小,知识接收者获取新知识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十分有限。因此,太大或太小的知识距离都不利于提升知识转移效果,而恰当的知识对称性有利于提高网络的嵌合度。
均衡性。网络伙伴之间知识资源分布的均衡性表现在情景相似性方面。情景相似性是指知识转移各方之间的组织文化、惯例及认知模式等的相似程度。有效的知识转移,是一种知识发出者与接收者间有关他们自身情景和知识实体的对话,情景蕴含于企业文化和规范中,它能引导人的认知和知识学习。网络伙伴之间有着类似的认知、情景和行为,知识资源分布的均衡性好,知识更易于被认同、理解和吸收,网络的嵌合度会提高。
4.2 嵌合度在伙伴关系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中介作用
4.2.1 伙伴关系对知识网络嵌合度的影响
驱动关系下所形成的结构信任和合作意愿,容易使知识网络形成共有的规范和准则。高驱动关系使网络结点成员表现出对其他结点的意图和行为的高度信心,并引导网络成员之间自愿修正各自的惯例和认知模式,从而提高网络整体的嵌合度,使网络各结点通过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造性地开展和执行各自的任务。
密集型伙伴关系下,网络规模的扩大为众多结点提供了更多的接触机会,从而找到与自己相对称的知识距离。连接多种知识实体的网络暴露在更多的世界观之下,更重要的是,网络范围使网络结点更加认识到情景文化均衡相似性的重要性。因此,以网络范围为特征的知识网络,表达复杂知识的能力比较高,网络的嵌合程度高。
共生关系下所形成的连续性互惠关系会增加网络的透明度和开放度,降低出现预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而长期连续性的共生关系使各结点的战略模式和制度传统相互兼容,在知识战略上的行为方式趋同,知识分布的均衡性增强,从而提高知识网络的嵌合程度。
根据以上论述,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3: 知识网络伙伴关系对知识网络嵌合度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命题3a:知识网络伙伴驱动关系对知识网络嵌合度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命题3b:知识网络伙伴疏密关系对知识网络嵌合度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命题3c:知识网络伙伴共生关系对知识网络嵌合度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4.2.2 知识网络嵌合度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
嵌合度使认知主体倾向于和自身具有相似思维框架和认知背景的主体交流互动。相似的文化背景使得认知主体在认同感、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相融性加强,将潜伏于组织中的隐性知识,甚至直觉顿悟表达出来。同时,高嵌合度使结点在制度传统、战略模式等方面的对称性增强。各方既存在知识交叉,又存在知识互补,知识距离处于适度的位置。受方可以更容易地吸收知识源提供的知识,有助于知识转移存量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增加。
根据以上论述,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4:知识网络嵌合度对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4.3 基于知识网络伙伴关系的知识转移效果作用机制模型的构建
根据以上的论述,本文构建了以下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知识网络伙伴关系的知识转移效果作用机制模型
知识网络伙伴关系的三个构成维度相互影响,其中驱动关系是伙伴关系中的关键变量。信任、对等性和意愿构成了网络的基本关系,它对疏密关系和共生关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共生关系中互惠性和连续性促进了网络规模和范围的扩大,有助于密集型伙伴关系的形成。
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作用机制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一方面,在驱动关系、疏密关系和共生关系的共同作用下,知识转移的存量增加,同时对知识的获取、消化、利用水平也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在三个伙伴关系的作用下,各结点通过网络获得其所需的知识资源,实现其战略目标。获取的知识资源通过多种形式转化而融入结点原有的情景之中,完成知识在结点之间的配置和整合,形成知识分布的均衡性和对称性,从而使网络结构达到高度嵌合,提高知识转移的有效性。
5 结论与启示
充分有效地利用知识网络伙伴关系是提高知识转移效果的重要策略。本文研究发现,知识网络的伙伴关系由驱动关系、疏密关系和共生关系组成,并且3个伙伴关系存在一定的互动。知识网络伙伴关系对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机制通过两条途径得以实现:一种是通过提高知识分布的对称性和均衡性,增强知识网络的嵌合度来促进知识转移效果的获得;另一种是直接促进知识转移存量的增加以及知识吸收能力的提升。
本研究结论对我国企业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首先,知识网络成员要注重内部关系的处理,以信任为基础,强化合作意愿,积极寻找知识资源互补的网络成员,使伙伴关系在3个维度上得到充分发展;其次,以伙伴关系为依托,对各成员的文化、规范等情景因素进行整合,提高网络的嵌合程度;最后,拓宽多种知识面的交流,不仅包括模仿其他企业的产品和工艺能力,也包括对没有商业化的基础科学研究的利用能力。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上的论述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析,还有待于实证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1] SALAVISA I, SOUSA C, FONTES M. Topologie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in knowledge-intensive sectors: sectoral difference in the access to knowledge and complementary assets through formal and informal[J]. Technovation, 2012,32(6): 380-399.
[2] BELL G. Clusters, network, and firm innovation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26(3):287-295.
[3] MUSIOLIK J, MARKARD J, HEKKERT M. Network and network resource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ystem building[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2,79(6):1032-1048.
[4] YILDIZ H E, FEY C F. Compatibility and unlearning in knowledge, transf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0,26(4):448-456.
[5] GNYAWALI D R, SRIVASTAVA M K. Complementary effects of cluster and network on firm innovation: a conceptual model[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30(1):1-20.
[6] FERINE S, STUART D. Knowledge sharing: context, confusion and controvers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3,21(3): 177-187.
[7] PHELPS C C.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alliance network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n firm exploratory innov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0,53 ( 4) : 890-913.
[8] PARKHE A. Strategic alliance structuring :a game theory and transaction cost examination of inter-firm cooperation[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3,36(4):794-829.
[9] 赵红丹. 临时团队内粘滞知识转移的动力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4,32(11):1705-1712.
[10] 曹兴,宋娟. 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科研管理, 2011,32(2):1-9.
[11] 郑展. 知识流动与区域创新网络[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12] 左美云.知识转移与企业信息化[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3] 徐绪松.复杂科学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4] PURCHASE S, OLARU D, DENIZE S. Innovation network trajectories and changes in resource bundle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4,43(3):448-459.
RESEARCH ON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KNOWLEDGE NETWORKS
GUO Jianming
(SchoolofManagement,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With the network theory, knowledge transfer theory and network fitting theory a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knowledge network partnership, chimeric knowledge network and knowledge transfer effect, discusses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working mechanism of knowledge transfer effect, and constructs a working mechanism model of knowledge transfer effect under the function of chimeric knowledge network partnership.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partnership of knowledge networks is composed of a driving partnership relationship, density relationship and symbiotic relationship, and that the three partners have some interaction. There are two ways to realize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network partnership on knowledge transfer: one is to enhance the chimeric degree of knowledge network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by improving the symmetry and balance of knowledge distribution; the other is to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knowledge transfer storag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transfer.
knowledge network; partnership; knowledge transfer effect; chimerism
2017-1-15
郭健明(1965-),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
1673-1751(2017)03-0092-06
F062.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