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研究
2017-05-11刘开源
刘开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飞速提升,新媒体技术也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对教育科技化和教学方法媒介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自然对教师的媒介素养也有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新媒体的传播特征,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特点,对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必要性与方法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教师 媒介素养
一、新媒体视阈下的媒介素养
早在1933年,列维斯和汤普森在合著的《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中首次出“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媒介素养即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质疑、理解、评估、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简言之,媒介素养就是在对媒介有确切认知的基础上,对其所承载信息的准确建构。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新媒体强调的是互动性、原创性和高效性,后两种特性是建立在互动性之上的。它们不再只是单纯地向受者输送信息,受者能在第一時间对信息进行反馈,言论相对自由地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由此,传者能够通过采集分析受者的反馈信息进行舆情监控,从而准确地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及时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正是因为新媒体的这些特性,大众的高参与率致使媒体个人化,自然也大大降低了对信息的把关力度。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技术,面对随时发声的广大群众,面对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教师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育与新媒体及媒介素养的关系
当前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特点明显:即时通讯使用率继续攀升,移动社交逐渐向单一应用靠拢;微博客市场逐步成熟,整个市场呈现出集中化趋势;使用移动支付的网民规模半年增长速度超过40%;休闲娱乐类应用使用率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大学生作为时代性最强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互联网应用的特点与以上特点基本吻合。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成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很多学生除了学习和基本起居,其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使用移动设备上。他们通过新媒体发声,抒发心情记录生活表达个人想法。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工作者要做到这样,首先就要与学生有所接触,融入他们的生活,分享他们的情绪,了解他们的想法。而新媒体恰好是一个这样的公共平台,是一个沟通师生的桥梁,而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与否的根基。所以在现今的新媒体大环境下,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在更深层次的思想上引领学生,就必须掌握好新媒体技术。
(一)新媒体消除年龄代沟,拉近师生关系
在心理学领域,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有熟悉性、接近性、相似性和个人特性这四点。人际吸引,顾名思义指的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在陌生人之间,双方的外部相似性越高,人际吸引的水平就越高。中国自古以来的师与生就分得很清楚,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是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态。尤其是在高校,教师不仅要培养人才,还有发展科技与服务社会的职能在肩,教师与学生共同相处的时间非常有限,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疏远。在学生眼中,教师是严肃而古板的。而当教师拿起手机,在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上与学生一起交流互动时,学生对教师就会有一种亲切感,消除与教师的距离感,更容易对教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举个已广为流传的例子——政务微博。政府及公安机关等执法部门给人民群众的普遍印象就是威严且居庙堂之高,要和领导说上话实属不易。但自从2009年湖南桃源县官方微博出现,到2013年名为“济南中院”的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微博播报薄熙来案,引发社会关注政务微博高潮,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开通了政务微博。微博内容不官方,没有空话套话,贴近百姓生活,及时更新,快速回复,语气温馨,用最简单直接的沟通平台迅速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政务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果把民众换成学生,政务微博换成教育微博,是否也能在学生管理创新、通知文件信息公开、舆论引导、倾听学生心声、树立教师队伍形象、学生自治参与等方面起到这些积极的作用呢?
(二)新媒体能打破交流的时空限制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还要从生活上、心理上关心学生。住校的学生远离父母,身边亲近的长辈就只有教师。教师做不到时刻守在学生身边,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实时情况,而新媒体能代替教师做到这一点。
笔者采访了身边的一位高校辅导员,在微博上她已然是有四千多粉丝的加V认证用户,深受同学们欢迎。她在采访中说道:“新媒体给了我们一个平台,让我们和学生的沟通可以无空间、零距离,可以关注并参与到同学们的生活当中,接触的面比较广。”教师无法随时随地找同学面对面地聊天谈心,但却可以通过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与同学沟通交流,甚至突破了面对面易产生尴尬情绪的交流瓶颈。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新媒体作为教师的第二口耳,让教师能够时刻跟进学生的思想动态,第一时间做出回复或反应,极大地便利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三)新媒体利于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
新媒体不仅仅有交流功能,还有传授功能,譬如慕课。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这场在美国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运作模式已在根本上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这两年,慕课及翻转课堂的应用在我国发展迅速,随着人们思想的进步、技术水平的提高,慕课替代传统授课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若一位教师迟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会使用电脑,不会制作微课,那么他也会渐渐被这个时代遗忘;反之,若教师能熟练制作微课,能制作出精美的教学课件,能利用媒体合理地把课堂艺术化,那么他一定会深受同学爱戴。课堂之外,学生也能利用教师提供的微课、慕课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三、提升媒介素养的途径
上文已经说到,媒介素养就是对媒介和信息的认知。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培养的最基本的媒介素养包括:会使用新媒体教学、沟通;通过新媒体能进行信息筛选,为学生做好信息把关人,预防突发性事件;能做到学生生活常态监控。要拥有这些最基本的媒介素养,教师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培养呢?
(一)从技术上找突破口
首先要学会使用新媒体,其次才能应用它们。学校要加大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执行力度,采取点对面的帮扶形式,快速普及新媒体基本常识及使用方法,做到人人可上手。
(二)从理论上完善新媒体应用
把教学与技术融合,把技术与理论融合。设立专门的机构,引进专业的人才,结合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对教师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的系统授课。
(三)从实践中切实提升
开展相关的媒介素养实践活动,线上深入到学生中去,线下再与学生、同事交流心得。在不断的实践中找不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做一名合格的现代化人民教师。
上文中提到的那位接受采访的辅导员不仅说到新媒体沟通的优势,同时也对比评价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面对面沟通会受到时空的限制,且比较单一。但即使这样,也不能被新媒体的沟通所取代。面对面的沟通,尤其在学生的管理以及学生的谈心谈话中是必要的,因为我们可以接收到学生除了语言之外的肢体表情等信息,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
诚然,新媒体是辅助教师更好开展教育工作的一项手段,无论是提升专业技能还是提升媒介素养,真正做到用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师者,最需要的还是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