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2017-05-11周雪琴
周雪琴
【摘要】思想品德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分析传统教学的弊端,树立新型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得到最大化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质量 策略
一、前言
思想品德教育是全国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必修课程。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始终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但“灌输式”理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思想、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等问题依然存在,使教学质量的低效和无效问题成为当前课程改革所遭遇最大的挑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始终把握新课改的方向,不断探索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通过有效的策略来创设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二、鼓励自主体验,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叶澜教授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所谓“活”就是要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精神振奋起来。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导入和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课堂导人看似简单,但是对整个课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导入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优美的歌曲,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陶冶了情操。如在教学“爱国主义”内容时,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让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优美的旋律中,使学生对爱国理论知识的理解上升到情感层面,达到思想教育的成果。此外,还可采用故事导入法、时政导人法、多媒体导入法等进行教学。
情景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方法,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理解能力。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表演、演讲等情境活动。如在教学“改革开放”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主题演讲,使学生在搜集资料和演讲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另外,教师在设计情境活动时,还应设置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或进行小组讨论,从而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师课堂活动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工具。思想品德学科更偏向于理论性知识的“灌输”,缺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独立思考,教学理论传统之长,深入实践主根之深,形式硬壳之坚,传习的可接受性之强,都是今日教学改革面临的强劲真实的“对手”。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改要求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源泉,是探索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只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积极探索者、参与者和主动构建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学生想问、善问、敢问。如笔者在对“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内容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认真预习,提出相关问题,如个人在学校、家庭和社會等不同场域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笔者常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发挥聪明才智来解决此类问题。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人们在不同场域应承担的责任。问题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勤于探索、主动探究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迪思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和享受成果的喜悦。
四、立足实际生活,在实践中实现知行统一
理论来源于生活,思想品德学科的最鲜明的特征在于与时事政治、生活热点紧密联系。思想品德课程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因此要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将社会热点融入课堂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观察并评析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思想品德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从而认识到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与学习目的是培养和健全中学生优良的人格,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关键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本内容上,仅为考试,而是要求学生学会融会贯通,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提升综合素养,向社会输送更多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在教学中应不断反思,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最大化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