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语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7-05-04陈莉烨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陈莉烨

摘要:中学语文课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现行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基本思维过程,开展提高思维能力为主的语文思维过程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转向;思维提升

进人初中阶段,学生迎来了又一个人生发展的春天,他们会遇到很多風景,产生很多心理感触。对此,有的语文教师熟视无睹,听之任之,而不是用之导之。本文拟以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为例,谈谈怎样丰富初中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

初中是与小学完全不同的学段,之所以这样划分,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而依据之一就是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小学阶段,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往往对具体事物有牢靠的识记,还会据此对一些未知事物产生一定的想象。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需要向抽象、辩证的方向转化,因为人生是复杂多变的,需要透过表象进入事物的实质。但可惜的是,在初中阶段,不少教师忽略了这个重要的教学使命。

具体来说,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语言文字教学,在字、词、句、段的理解与识记上下功夫。其实,这只是浅表层次的语文教学。很明显,语言所承载的思维、思想等内核被教师们忽视了。可以这么说,仅有语言的教学是分裂的教学,而浸润着思维、思想等要素的教学才是实至名归的教学,闪耀着师生共同智慧与灵魂的教学。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开展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与反思,谈谈具体做法。

一、敲破思维之冰,打开全新天地

小学六年的语文教学强化的是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这些能力为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么在初中阶段的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明晰这个事实。

以《论美》为例,作者提及的“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就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按照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他们一般都喜欢美貌的人,很容易因为这些人的美貌而接受他们。解读这句话时,聪敏的教师可以问问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并提供尽可能多的例证。毫无疑问,学生会有不同的回答,有说美貌又有才能的,还有说美貌但没有其他才能的。实际上,谈及前一种观点的学生较多,这也充分证明学生受直观、形象思维的影响较深。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派上用场了。可以列举《西游记》中的例子,正面的如唐僧等人,反面的如白骨精等妖怪。之后,教师应着重引发学生的理解、相互交流。经由这个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明白:原来人生纷繁复杂,人也是分成不同类别与层次的。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大有裨益!

但教师的引导远未结束,学生的思维应继续深入。在随后的阅读中,学生会很容易地发现“但这话也不全对”。作者列举了外形美与内在美一致的人,这个补充显然是一种类似回归的说明,因为前面已经否定了一种只看假象的情形,即外貌美的内在也美。但现在的回归性质与意义不一样,因为它无疑是一种思维之冰破解之后的圆融,是思维缜密性的体现。为此,这一步无疑可以帮助学生再次补上思维的漏洞。经过这个回环,学生的思维天地、生活天地顿时豁朗,他们自然会感慨:原来人的本质是这样的,现实生活是丰富的,思维的魅力是无穷的。

二、展开思维交锋,品味思想内蕴

打个比方,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角度看,上面的思维之冰破解只是属于打开迷宫之门,初步认识迷宫的迷人之处。更大的奥妙与魅力则在迷宫的深处,而这里也是思维历练的最佳地域。

作为初入思维迷宫的人,初中生还需要深入体验思维的奥妙。在此过程中,用心的实践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用心”体现在每一个学生对某一话题都有自己的认知与表达,要善于思考与交流。例如,对于《论美》中倒数第二段讨论的话题“有的人老了,但很可爱;有的人年轻,但不值得赞美”,就可以由教师组织展开一场思维论辩与交锋。实际上,这个话题涉及对人年龄与价值的探究,具有认识论与价值观的意义。具体教学时,教师可分别对老人与年轻人进行思维层面的认识。很明显,大多数学生谈及老人,想到的是垂暮之年,价值不大;谈及年轻人,想到是朝气蓬勃的初升太阳,前途一片光明。这是一种没有任何思维限制的原生态的认识。但融入辩证思维之后,情况又会不一样。教师可以用一个“一定是这样吗”的疑问激起千层浪,会促使学生进行多元而深入的思考。很快,就有学生指出有的人虽老,但他们的价值依然很大,值得尊敬、学习;有的人虽小,但他们缺乏必须具备的修养,不值得赞美。随之,学生还列举了一些实例作为印证。很明显,加强了思维的争锋之后,学生会随着同伴思维的跃升而受到刺激,会刻意强化实践,很自觉乃至很急切地加入到思维修炼的行列之中。这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深入体味到了作家、作品思想的内蕴,更促使学生加强反思,努力提升自我。

三、开启思维之旅,提升生存能力

就像刚学会开车的人一样,如果没有自主的实践,会开车始终只是一种存在的可能。为此,需要将学生引领到自主的思维旅程中,让他们接受各种各样的磨砺,在实战中提升思维乃至生存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在找好思维历练的载体。在笔者看来,有两种载体可以选择和运用。一是文本之后的练习题,这方面往往会被师生们忽略。其实这些题目浸透了教材编写者的智慧。比如,《论美》一文课后的一道习题,编写班级的“凡人论美”格言,这就是一个相当好的思维历练的载体。它既是对《论美》这篇课文的延伸学习,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综合训练。二是对生活现象的全方位认知。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只有在生活中进行运用的语文才有其价值与意义。例如,对时下流行的各种微博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过滤,甄别其真假。具体操作时,一定要突出思维推理的严密性,适当的加以实证,来印证自己的推理和判断。可以说,当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就实现了语文学习目标,学生的生存能力自然能够得以加强。

思维看似虚无缥缈,但它客观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这方面,为人师者切不可不作为、乱作为,而应真作为、巧作为,想尽一切办法,找准一切载体,切实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得、自足地生活在这个思维交织的世界。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