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视阈的教学回望

2017-05-04倪凌云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学互动学科素养教学方式

倪凌云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是基于学情的教学,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应紧紧围绕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课堂高效追求之果。教学回望也称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回望可以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客观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互动;教学方式;教学回望;学科素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说明古人能够颠覆视角观照自我,当代教师也应在实践中不断思考。

最近,观摩了一节题为《我的老师》的公开课,这次教研活动更加助推了我的思考。

课上,执教者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然后逐段梳理文意,掌握其中描写教师的各种方法,继而领会作者对蔡老师的真挚情感。应该讲,这样的教学基本契合本单元“人物描写”的要求。对此,课后的研讨之中,不少同行给予了高度认可。可是,我觉得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入思考与设计。这篇课文《我的老师》是基于学生视阈的教育哲学与课程教学论的随笔,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总体上看,通过对照,可以发现这次公开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表面看,课堂内有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这应该是一种互动。但严格意义上讲,这种互动是浅表层面的,是一种伪互动。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几乎是被教师的一系列教学问题或指令牵引着走的。其实,这是一种更接近于单向式的“令”学活动。这种教学行为恰恰获得了不少教师的认可,真是很可怕的事。其实,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即教师没有促动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发生,教师执教行为没有因学生而进行适度调整。

教学方式的选择未经甄别。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对实现教学目的非常重要。但有的教师对于教学方式的选择是欠考虑的。即如这节课,教者更多按照自己的理解,将段落大意的梳理和人物描写方法的鉴赏作为教学重点。如果跟踪下去,我们会轻易地发现两个相似的现象:从纵向比较的角度看,这位教师在下一次执教这篇文章时还会这样操作;从横向比较的角度看,其他教师大致也是这样操作的,即使有改变,也是大同小异。这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教育生态,也是必须加以改变的教育现状。

教学内容的确定缺少深思。教什么、学什么应该是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但从实际教学来看,这个环节恰恰被严重忽略了。从具体教学来看,不少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是个懒汉。就拿本文提及的这节课为例,执教者就简单地以这篇文本为蓝本,所有教学内容都包含其中。实际上,这是片面理解了教材编写者的用意。编写者给教师的“这一个”只能是个蓝本,教学之源即生活,生活应该是教者和学生共同关注的点。但很可惜的是,教师们很少有精于此道并执着践行的。行走在教学园地里,也需要跳出“庐山”看“庐山”的。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以真为本,师生之心交融

教师、学生、教材、生活是教学的主要元素,如果要归纳其共同点,真实应该是其最为重要的一点。生活是真实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不会改变;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来源于生活,即使经过了作者的加工乃至虚构,也是真实的;而对于教师、学生而言,真实是最需要呼唤的。

教师要有对待学生的真心,真正地喜欢学生。正如蔡芸芝老师一样,她知道学生是调皮的,于是“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老师和学生都会心地笑了。对于“我”的悲伤,蔡老师适时发现并给予了安慰与鼓励,老师的慈爱、公平、伟大给幼小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试问,作为一名科任教师,有几人是像蔡老师一样走进学生心灵的?其实,有了真心的关注与关爱,所有教学活动都将变得顺畅,因为学生会因之喜欢你、喜欢你的课,会主动反馈他的想法,给教学活动带来真正的联动。

二、以效为基,精选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必须精挑细选。

仍然以《我的老师》为例,蔡老师会带着学生走进实实在在的自然之中,她引领学生观察蜜蜂,品尝蜂蜜。这种教学方式迥异于通常意义上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显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这里面蕴含着教学方式的变革,有亲近自然的观察法,有直接接触学习对象的感知与体验。实际上,这样的方式都很契合儿童的心智特点,是学生喜好的、乐于接受的,既实在又有优良的效果。这就給当代教师一个重大的启示:不能仅仅选择自以为是的教学方法,而要以有效乃至高效为基础,选择和运用适宜学生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这篇课文教学之时,笔者曾这样操作:先让学生总体感知“我”对蔡老师的情感,然后根据文本内容给蔡老师画个素描像,之后再让其评判蔡老师美不美。没想到这个简单的反转以及画素描像的做法竟然收到了奇效,学生发现蔡老师并不具有普适意义上的外貌的美丽特征。但是为什么“我”如此喜爱蔡老师?在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中,学生发现了她具有心灵美的特点,更直观体味到作者所运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可见,教学方式的选择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智慧,是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以和为标,提升素养层次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工作极其重要的两极,两者的和谐、融通具有根基性作用。但是,从教学实际来看,教师为之而开展的研究与实践还相当欠缺。《我的老师》中,蔡老师爱诗,还用歌唱的方式教学生学诗歌。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本领,既在于她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也在于其诗歌素养。事实上,现在动心思让学生喜欢诗歌的教师不多,教师自身会吟诵诗歌的更少。不得不说,这是现代语文教育的一大悲哀。因之而来的恶果也是显而易见,不少学生讨厌学诗歌,认为它艰涩难懂。为此,为人师者必须动点脑筋,学会用一些“有效、有趣”的方式开展教学。这就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将既学的理论知识活用于教学实践,还要不断弥补自身在专业和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短板,从而灵活多变地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是教育对象,但这个对象是有思想、会思考的生命个体,他们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各个年龄阶段的个性。为人师者需要介入并借助他们的视阈,深入反思自身的种种不足,果敢地俯下身来、亲近学生,将其当做自己的伙伴。长此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受益。

猜你喜欢

教学互动学科素养教学方式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教学互动与人的社会化训练
谈大数据分析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九步五必做”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