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按摩对中风后呃逆临床疗效的影响

2017-05-02河北省内丘县中医院苏清芳邢台054200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柿蒂胃气丁香

河北省内丘县中医院 苏清芳(邢台 054200)

穴位按摩对中风后呃逆临床疗效的影响

河北省内丘县中医院 苏清芳(邢台 054200)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对中风后呃逆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中风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采用穴位按摩,对照组48例采用丁香柿蒂散穴位敷贴。结果:治疗组痊愈34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对照组痊愈27例,显效1例,有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5.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按摩对中风后呃逆的疗效确切,且明显优于丁香柿蒂散穴位敷贴。

呃逆;穴位按摩;中风;丁香柿蒂散;穴位敷贴

呃逆是中风患者经治疗后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若呃逆持续不断地发作,可影响患者正常工作、休息,生活质量受到很大不良影响。我院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运用中医传统的穴位按摩对中风后呃逆进行治疗48例,并与48例丁香柿蒂散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96例中风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男25例占52%,女23例占48%;体力劳动者25例占52%,脑力劳动者23例占48%。对照组男24例占50%,女24例占50%;体力劳动者24例占50%,脑力劳动者24例占50%。人口学资料可比性分析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比较,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经临床及辅助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病情较稳定,意识清楚,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合并呃逆1d以上,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自愿积极配合的患者。排除神智不清或有精神病史不能积极配合者; 合并有肝肾、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予穴位按摩治疗,取穴膈俞、膻中、中脘、足三里(双)、上巨虚(双)。由经过相关知识培训的主管护师做所选穴位按压。为使患者肌肉放松将其置于舒适的体位上,以便于操作者顺利进行按压操作。操作者用拇指指腹进行按压每次15~20min,2次/d。患者出现酸、麻、胀的感觉为佳,按压的强度取决于患者的反馈及耐受力。治疗1w后评判疗效。

2.2 对照组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取穴膈俞、膻中、中脘、足三里(双)、上巨虚(双)。加味丁香柿蒂散( 丁香、柿蒂、生姜各9g) 研末,醋调成糊,涂于大小适宜的纱布,贴于所选穴位并固定,每天更换1次,观察所选穴位周围皮肤有无水泡、破损等不适,治疗 1w后评判疗效。

3 观察分析

3.1 疗效标准[1]痊愈:患者呃逆停止,无复发(随访1月); 显效: 呃逆基本消失,偶有复发,但症状较前好转(随访1月); 有效: 呃逆发作次数较前有所减少,且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无效: 患者呃逆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3.2 治疗结果 2组治疗呃逆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34例占70.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7例(56.3%),P<0.05。详见表1。

表1 2组呃逆疗效比较 例(%)

注:组间比较,P<0.05

4 讨论

呃逆,俗称打嗝,指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协同地短暂收缩而引起的快速空气摄入和声门开闭。即在膈神经、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时,而产生的膈肌阵发性、反射性的痉挛运动。绝大多数情况,呃逆可以不经干预而自行停止。持续性呃逆指连续48h以上,而顽固性呃逆指持续1个月以上。呃逆的触发依赖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完整的反射弧,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引发呃逆。虽然通常意义上,呃逆可以自行停止,也不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轻者不药而愈,重者频频发作,无休无止,多天甚则多月不得缓解。若持续时间较长,极易导致吞咽困难,与此同时患者的睡眠将受到严重影响而失眠,生活质量有所下降,影响正常呼吸功能,因血氧饱和度下降,而使脑水肿进一步加重,非常不利于疾病的康复治疗,或将进一步诱发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长期困扰着患者,烦躁、倦怠和精神不振等情绪问题会随之而来。有甚者影响原发病的治疗,以至于病程延长。如果顽固性呃逆,则提示神经-肌肉系统的器质性病变,需药物治疗,甚至需要手术去除病变的部位。

中风后呃逆属较为难治病症之一,药物治疗有抗癫痫药、抗抑郁药、肌松药等,然而由于这些药物会造成麻痹呼吸中枢、意识不清等副作用,或使病情进一步加重的不良后果。[2]阻滞疗法也可作为临床方法,但由于手术前准备要求较为严格,存在麻醉风险等因素,对于其广泛应用有一定限制。中风后呃逆的治疗方法看似繁多,但临床疗效却不能确定。由于中风后呃逆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及不甚理想的疗效现状,中医特殊疗法的推广应用具有更长远的意义。

对于中风后呃逆的发生机制西医仍不能明确解释,在治疗上经常使用的对症治疗方法如“镇静”“增强胃肠动力”等,然而并未取得理想临床效果,中医学发挥其特有辨证体系的明显优势,应用于此病的病机分析与对症治疗方面优势显著,对于该病病机的分析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心脑受累,神气不通:中风发生,由气血逆乱,上冲脑髓。病位在脑,但与心关联紧密。中医学认为,心为“神明之主”,脑为“神明之府”,府受病则神明受累,以致神气不通,胃未能顺降,故发为此病。因脑髓受病,元神之府受累,神机大伤,神失统摄,血脉瘀阻,“郁久化热”故而“热郁”“痰浊”生,经络失调,“心主血脉”,脉为“神之舍”,脑病后上不得下应,下不受上统,以致神机失和,营卫不和,邪气不得透托外出,而以呃逆的方式给邪以出路。

阴虚内热,胃火上炎:中老年人之中,中风发生较多,虚损积于体内日久而致使正气衰微,虚邪贼风未能避之,痰火之邪内生,扰经络而病生,然其根本当属阴津亏损,甚者大剂量脱水利尿剂等在脑水肿期使用,阴寒之液加重阴虚,阴津亏虚,胃不得濡润,和降失常,故而上逆动膈,而发呃逆。

气虚血瘀,胃降失常:呃逆的病机同瘀血密切相关,人之气血犹源泉也,因盛而流畅,因少而壅滞,故气血因虚而滞,久病多虚,久虚多瘀。中风以中老年患者居多,脏腑亏损,气血衰弱,久虚多瘀,瘀血内停,阻碍脾升胃降的正常运行,胃气上逆,而发呃逆。

脾肾阳虚,胃气上逆:中风的发病中老年人居多,此类人阳气已由盛转衰,中风高烧时常用安宫牛黄丸等寒凉之品清热解毒,脾胃之阳气本已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加重阳虚,阳虚则内寒生,寒邪之气蕴结于胃,上逆动膈,而发呃逆。中风后呃逆中以阳衰气虚类型居多。原因有二:其一,脑血管病之高发人群多为中老年人,加之此类人阳气虚衰日久; 其二,脑血管病属重症急症常常会危及患者生命,而且此病患者多数经过开颅清除术、气管切开等有创治疗,以致患者元气大伤,从而阳气衰弱更甚。脾胃阳虚,清阳不得升,浊阴不得降,故胃气上逆,加之肾气摄纳不足,胃气上冲动膈,发为呃逆。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 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典籍记载,《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胃为气逆为哕……”,《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云:“病深者,其声哕。”中医学将呃逆分类为寒热虚实,虽病因繁多,但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故治当和降胃气,使气机调畅,宽利胸膈。[3-4]呃逆病因复杂,脾胃气弱、寒邪内侵、气机郁阻,且呃逆关乎五脏。[5]在本法取穴中,膈俞穴归属于膀胱经,为“血会”,对应于膈,有宽胸和胃、利膈镇逆之功;[6]膈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降逆止呃。《灵枢·邪气脏腑形》曰:“合治内府。”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取此穴可补中益气,调理脾胃,使阴液生化有源,气机调畅,呃逆得止。[7]足三里、中脘两穴分别为人体胃经之合穴、募穴,两穴联合,收调畅经气、降逆胃气之功;膻中穴属八会穴之一,此为气会,有宽胸理气之功。诸穴相配,使人体气机条畅,达降逆止呃之功。[8]

穴位按摩是一种需要力量与技巧巧妙结合的物理疗法,可疏通人体经络,气血通畅,对于人体微循环良性刺激,可以升高人体局部温度,加速血液的循环,使皮肤渗透性得以提高,药物可以更高效转运至体内。[9]穴位按摩的良好干预效果得到很好验证,由此证实此法对于中风后呃逆有明显的改善效果。治疗中风后呃逆,鉴于禁忌证较少,临床疗效确定,且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1]王家鹏.针药联合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9):43

[2]高培阳,张松.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并发呃逆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8):544-545

[3]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00-606

[4]李 昕.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09,16,(21):64-68

[5]闻斐斐,李振华 . 呃逆病因病机探析 [J]. 环球中医药,2013,6(7): 529-531

[6]李馨,万刚,李娟,等.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观察[J]. 光明中医,2015,30(10): 2 159-2 160

[7]周首邦.自拟方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1(6):992

[8]李婷婷,李衍滨. 加味丁香柿蒂散穴位贴敷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29例[J]. 中医外治杂志,2013,23(6): 21

[9]汪仕千. 穴位敷贴加穴位按摩防治全麻术后恶心呕吐[J].护理学杂志,2013,27(6):49

(2016-11-28 收稿)

R

B

1007-5615(2017)02-0057-03

猜你喜欢

柿蒂胃气丁香
永远的丁香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汉代植物纹样之柿蒂纹
丁香
丁香本马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丁香柿蒂颗粒提取工艺的优化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