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用否定对比及其在口译中的翻译策略
2017-04-15刘克东孙健瑶
刘克东,孙健瑶
(1.2.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语言·文学
英汉语用否定对比及其在口译中的翻译策略
刘克东1,孙健瑶2
(1.2.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语用否定在英汉语言中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但由于缺少明显的语言形式标志和语用含义显性表示,其差异造成的语用失误在口译中屡见不鲜。对比英汉语用否定及其语境,英汉语用否定均可表达委婉拒绝、嘲讽、强烈反诘和质疑,但在回应请求、礼尚往来、接受任务和受到称赞时,中文更倾向于用否定表示肯定或用肯定表示否定。因此,在口译中要注意英汉词或短语在寒暄、表态、应答等语境中的语用否定差异,立足于语用等效,改变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进行适当意译。
语用否定;英汉对比;口译;翻译策略
否定是英汉语言共有的“语法—语义”范畴,历来是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内容。做汉英对比不仅要进行静态对比,也要进行动态对比(语用对比)。[1]语用否定与语法意义的否定不同,它“属语用含义范畴,是隐性的,缺乏语言形式的外显性”[2]38。正因为缺少明显的语言形式标志和语用含义的显性表示,所以在翻译实践中,语用否定的问题难以仅从语言组织能力和翻译技巧层面得到解决。“翻译既涉及语义,又涉及语用;语义翻译试图解决静态的语言问题,而语用翻译解决的是一个动态的语言问题。翻译研究关注文本和书面语言,而语用研究更重视言语交际过程及其动态特征。”[3]89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运用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和见解来指导口译实践为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提高口译员的跨文化素养特别是语用知识的获取以及语用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应纳入口译员训练必修的课程体系。”[4]370
然而,现有研究几乎没有从语用否定角度进行英汉对比,更没有将对比结果与口译翻译策略相结合。本文从语用对比的角度出发,引用西方语言哲学家格赖斯(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及顾曰国的“汉语礼貌理论”,对英语和汉语的言语交际行为中的语用否定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语用否定”在英语和汉语语境中的共性与差异,并通过实例分析口译中相关语用失误,探讨语用否定在口译中的翻译策略。
一、语用否定与语用理论
学术界对“语用否定”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大阵营:一部分学者认为,“语用否定”不是否定句子的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而是句子的适宜条件(felicity condition)。例如,迪克罗(Ducrot)、荷恩(Horn)的“元语否定”[5-6],沈家煊的“语用否定”[7]和徐盛桓的“含意否定”[8],虽然术语不同,但指的却是同一种语言现象;另一些学者认为,“语用否定”既可以否定句子的适宜条件也可以否定真值条件。何春燕分别从附和者、发话者及应答者的角度分析使用语用否定的动机,她认为语境在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用否定更多是作为一种语言技巧应用于非正式文体中。[9]20-24赵雪莉将语用否定分为“拒绝”和“否认”,并引入格赖斯的隐含话意理论和合作原则以及利奇的礼貌原则,对语用否定进行了分析,她认为不含有否定词,却达到否定意思的话语就可以称为“语用否定”。[10]
尽管学界对“语用否定”的研究不在少数,而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术语混淆,界定不明,部分“语用否定”研究实则是侧重于“否定的语用”研究,即是对否定表达的语用效果的分析;第二,因为术语混淆和界定不明,很多关于“语用否定”的研究是从语法、语义角度出发,而对语境、语用的分析较少,对语用理论的引证不足;第三,研究多集中于某种语言内部,缺少不同语种间的动态对比研究。
基于此,笔者认为,何春燕对“语用否定”的定义更加确切,本文所研究的“语用否定”是“其理解只能依赖语境、否则便只有字面意义的一类否定”[9]21,这类否定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本文将引证语用理论,对英汉语言中的语用否定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将对比结果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之中,为口译实践提供借鉴。本文引证的语用理论主要有来自于以下三位学者的理论。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包括“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11]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包括“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12]这一准则系统性强,是对“合作原则”的必要补充,但却只立足于西方文化。顾曰国立足于中国文化,研究了现代的“礼貌”与古代的“礼”的关系,以及“礼”与语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汉语礼貌准则”,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13]
二、英汉语用否定的共性
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言语交际的双方都有相互合作以求交际成功的愿望,所以交际时双方都会遵守诸如数量、质量、关联、方式等合作原则。当然,出于某些特殊目的,交际中的一方可能会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以表达其隐含的意思,这就产生了“会话含意”。“遵守会话准则引发的是常规含义,而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则是会话隐含。对两种含义中任何一种的否定都可构成语用否定。”[9]21语用否定大多出现于非正式场合,如小说中的对话、日常交际对话等,尽管英汉在文化背景、语言表达等方面大不相同,但语用否定却有共同之处。
(一)委婉拒绝
英语和汉语中语用否定的表达通常是在面对他人的邀请、征求意见时,说话人顾及被拒绝一方的面子问题,并没有明确使用否定词或句子,而是通过语境传达出否定的拒绝意味,缓解语气,减轻因为否定或拒绝对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
例1
甲:周末一起去看电影吧。
乙:我下周一还有一场重要的考试呢。
例2
A: Let's go shopping,shall we?
B: I have to do my homework.
例1中的乙并没有直接回答甲看电影的邀请,而是提到下周的重要考试,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此时乙的言下之意是“因为下周一有一个重要的考试,所以周末不能去看电影”,委婉地拒绝了甲的邀请。同理,例2中的B也违反了“关联准则”,用“do homework”来委婉地拒绝“go shopping”的邀请。两个例句均没有出现“不”“no”等否定词,但却通过语境表达了否定意味。
(二)嘲讽语气
在英汉语言中,说话人没有使用否定的词汇或句法,而是利用语境表达讽刺或者自嘲的意味,对别人发出的前述话语进行否定,这就体现了语用否定的嘲讽意味。
例3
甲:你已经去过了,这次该我了!
乙:快去撒泡尿照照自己!
例4
A: I know you have tried your best.
B: Who cares?
例3中乙没有正面回应甲的要求,所说的话表面上看似与会话主题毫无关系,违反了“关联准则”,又曲折隐晦地表达了对甲“这次该我了”的强烈嘲讽和否定,违反了“方式准则”。例4中的B面对A的慰藉,以一个反问句作出回应,联系A的前述话语,这个反问句表达了B对A所说“你已经尽力了”的否定,同时还有对自己深深的自嘲。
(三)强烈反诘
当说话人认为听到的话荒诞可笑,或者触及自己的底线,往往会语气强硬、愤怒地表示坚决的反对和否定。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语用否定的效果有时比使用否定词的语气更加强烈。
例5
冠晓荷:一般地说,大家都以为中日必合作。
瑞宣:哪个大家?
——老舍《四世同堂》
例6
A: I have to say.
B: You are telling me!
例5中瑞宣的反诘掷地有声,表达了瑞宣对冠晓荷媚日言论的强烈否定,一句“哪个大家”没有否定词,却胜有否定词。冠晓荷也觉出来他话中带着的刺,转了转眼珠,不再正面回答瑞宣的问题。例6A试图对B说些什么,却被B打断,“You are telling me!”(用得着你说!)表达了B对A强烈的反诘和否定。
(四)表示质疑
当说话者认为所听到的前述信息与自己的认知有所出入或不符合客观规律和实际时,往往会在会话中表示质疑甚至否定。但出于顾忌对方的面子或者为自己的言论留有余地等考虑,不会直接使用否定词或句子,而是通过语用否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7
小顺儿的妈:还是照往年那么办。你不知道,今年要是鸦雀无声的过去,他老人家非病一场不可!你爱信不信!
瑞宣惨笑了一下:至于那么严重?
——老舍《四世同堂》
例8
A: Have you heard that he just got married?
B: You must be joking!He is over eighties!
例7中的瑞宣认为小顺儿妈的话有点儿夸张,并不十分相信,但因为自己心里也没底,所以只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对她的话表示质疑,另一方面为自己留有余地。例8中A的言论明显与B的认知不符,且在B看来有违常识,所以B难以置信地对A的话表示否定,但考虑到A的面子问题,并且为避免言辞太过绝对,B没有使用否定词句直接对A进行否定,而是通过语用否定将自己的疑问提了出来,即达到了否定的效果又有利于交际的继续。
三、英汉否定语用的差异
尽管语用否定在英汉语言中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在某些语境中却大相径庭。“语境对话语意义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它与人的思想活动密不可分。”[14]12例如,在回应请求、礼尚往来、接到任务、受到表扬等语境中,说英语的人往往遵循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直接、明确、礼貌地进行交际,即用否定表示否定;而说中文的人更倾向于顾曰国的汉语“礼貌理论”,言语或模棱两可,看似肯定实为否定,或正话反说,看似否定实为肯定,即用肯定表示否定或用否定表示肯定。
(一)回应请求
在拒绝请求时,说英语的人常遵守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明确地给予否定的回答,即用否定表示拒绝。而说汉语的人在拒绝请求时,尤其是在职场、官场等场合中,常用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义,它违背了“合作原则”,但遵从顾曰国提出的汉语“礼貌理论”中的“求同准则”,即答话人力求与发话人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愿望。当答话人不得不发表不同意见时,往往先肯定双方的共同愿望,然后通过字里行间表明表示拒绝。
例9
甲:X局长,我女儿今年大学刚毕业,想在您这谋份工作,您看能不能帮帮忙?
X局长:哦,这事啊,好说好说,我试试看吧。
(一月后……)
甲:X局长,我上次托您的事儿,怎么样了?
X局长:我再看看,你回去等消息吧。
例10
A: Mr. Smith, I want to find a job in your company. Could you lend me a hand?
Mr. Smith: Sure, no problem./Sorry, I am afraid I can't.
在例9中,X局长并没有用任何的否定词句,但从语境可以推断,他表达的是委婉的拒绝,这件事十有八九成不了。根据顾曰国“礼貌理论”中的“求同准则”可知,在交际中,出于面子等考虑,局长力求与甲和谐一致,即使不能够满足其要求,也是通过字面意思肯定双方的共同愿望,然后在字里行间表明表示拒绝。而例10中Mr.Smith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根据“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明确给予或肯定或否定的回应。
(二)礼尚往来
英汉在礼尚往来时的言语表达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不乏语用否定的差异。在接受礼物时,说汉语的人遵从利奇“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准则”和顾曰国的“汉语礼貌原则”中的“贬己尊人准则”及“德、言、行准则”。对他们而言,否定自己就意味着自谦,所以用否定的言辞评价自己所赠送的礼物是合理的、易于为他人所接受的,通过否认自己所送礼物的价值,他们达到了“尽量说小自己所付出的代价”的目的。英语表达中人们通常遵从的是“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数量准则”,比如会赞扬自己所赠送的礼物,甚至告诉对方自己在什么地方花了多少钱购买这份礼物。在收到礼物时,汉语中人们所遵从的是“汉语礼貌理论”中的“德、言、行准则”,而拒绝礼物等否定回答往往体现“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和“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而英语中,人们在接受礼物时主要遵守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尽量多赞誉别人。
例11
甲:“略备薄礼,不成敬意,还望您笑纳。”
乙:“不不不,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
例12
A: I bring a gift to you. I hope you would like it.
B: Thank you, I like it very much. It's so nice of you.
例11是典型的中式客套语,甲用“略”“薄”“不成”等谦辞尽量“贬低”己方所赠送的礼物,说小自己所付出的代价,但其言外之意却是“推销”自己,强调自己的一番心意,希望对方收下礼物,即用否定表示肯定。乙出言拒绝实际上一方面是尽量减少甲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是夸赞甲给自己的好处,同样也是用否定表示肯定。比起汉语,英语在这种语境中则是直白明了。A作为赠送礼物的一方遵从“质量准则”,明明白白地有什么说什么,B作为接收礼物的一方遵从“赞誉准则”,表示感谢和赞美。
(三)接到任务
在汉语语境中,人们通常遵从“贬己尊人准则”,当人们接到一项任务时,即使信心满满,满心期待,通常也会谦虚地说“我恐怕做不好”“我试试吧”这种自我贬损和否定的话。然而在英语语境中,人们通常遵从“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关联准则”,在接受自己能够胜任的任务时,会明确表示自己可以,并且会努力做好。
例13
领导:你是英语翻译毕业的是吧?下周有个重要的美国客户过来,你就负责接待一下吧。不错的机会,好好把握啊!
小张:领导,我这刚毕业,还没什么经验,怕是难以胜任啊。
例14
A: This i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no matter for you or for our company.
B: I will do it well.
结合语境可以推测,例13中小张说自己“难以胜任”是自我贬损的谦辞,其目的并不是自我否定、拒绝机会,而是谦虚地接受挑战、把握机会,即以否定表示肯定。然而在英语语境中,B在接到任务时则是自信地表示自己可以做好,以肯定表示肯定。
(四)受到称赞
在汉语语境中,在受到称赞时人们往往遵循“贬己尊人准则”,即使心里非常愿意接受,嘴上却常常连声说“不”,并说一些表示自己值不得称赞的话语,以表示谦虚。在英语中,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受到称赞时都会遵守“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及“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接受称赞并表示感谢。只有当他们觉得自己有愧于所受到的称赞或者有意与发话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时,才会用否定的回答。
例15
甲:你真是太厉害了!
乙:哪里哪里,我还差得远呢。
例16
A: You have done a very good job.
B: Thank you.
例15也是典型的中式客套语,面对甲的称赞,乙说自己“差的远”,这表面上是一种自我否定,实际上只是谦虚之辞,一方面他接受了甲的称赞,另一方面显得谦虚有礼,同样是以否定表示肯定。而例16中的B则是直截了当地欣然接受夸赞,并回以感谢。
四、口译中的中英语用否定翻译策略
“语用否定是一种说话技巧”[9]21,正确理解和表达语用否定是英汉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这就对口译活动提出了新要求。从语用的角度来看,跨文化语言交际存在较多的冲突现象,因而容易出现交际的语用失误。[15-16]托马斯(Thomas)把语用失误定义为“无法领悟所言之真实内涵”[17],他指出语用失误不是通用的遣词造句的普通错误,而是由于不规范的体式,不顺当的表述习惯导致的交际失败。因为语用否定缺少明显的语言形式标志和语用含义的显性表示,所以口译员不仅要从语法、语义等层面提高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还要有一定的语用能力。语用能力表现为交际者如何利用特定的语境线索,得体地使用语言或推导语境信息实现成功交际。[18]11面对口译中的语用失误,语用等效是学界较为提倡的解决方法。语用语言等效指的是在理解原作的语言信息的明示意义和暗含意义的基础上将它们完全复制到译作中。[19]291根据上文分析得出的英汉语用否定的异同点,在口译实践中,译员要尤其注意英汉词义和短语在语用中的差异以及英汉在寒暄、表态和答应请求中的语用否定差异。
第一,在口译实践中,译员应注意英汉词义和短语在语用否定上的差异,根据语境辨认原文暗含的意思,选择适当的译词。
例17
商务谈判中
外方:In case any party in the Agreement can not perform appropriately and complete the oblig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greement, the party shall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breach.
译员:如果本合同任何一方未按本合同的规定,适当地、全面地履行其义务,应该承担违约责任。
中方:当然是。
译员:Yes, of course.
外方:What do you mean by that?(Very angry)
在此语境中,英文“of course”的语用意义是“明摆的事,还用问吗?”正如在上文第二部分中提到的否定语用的嘲讽意味。在当场的美方听来,译文“Yes, of course”的意思是“当然了,这不明摆着的吗?”这样暗含嘲讽的话语会引起美方听者的反感。从语用等效的角度来看,若翻译为“Yes, you are right”,不仅能够恰当地翻译出原话的意思,而且也更有礼貌。因而,口译中根据语境揣摩原文暗含的意思,选择适当的译词避免语用失误,尤其是避免否定语用的误用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注意中英客套话语用否定的差异,在翻译时要立足于语用等效,改变言内行为及言外行为,进行适当意译。
例18
晚宴上
中方:我们也没准备什么,请多多包涵,将就着吃一点。
译员:Excuase me, we have not perpare very well. Please just eat some.
外方:……
晚宴后
外方:Thank you very much.
译员:非常感谢。
中方:哪里哪里,照顾不周,请多包涵。
译员:No, no. We have not be considerate enough. Please forgive us.
“也没准备什么”“哪里哪里,照顾不周,请多包涵”是典型的中式自我否定的客套语,遵从“贬己尊人”和“德、言、行”准则,是以否定表示肯定。而这番客套话若直译为英文,译语听众和原语听众的感受会大不相同,甚至可能真的误认为中方并未准备,没有好好招待。因此,此类客套话不可直接将中方谦虚地自我否定翻译出来,应该立足于语用等效,依据西方人的“合作原则”顺理成章地译成得体的语言。译员就可抛开“言外之力”译成“Thanks for your coming.” 和“My pleasure. I hope you have enjoyed this party.”
例19
商务谈判后
外方:Thank you very much. That is a great help. Please give my regards to your manager.
译员:非常感谢,这给了我们莫大的帮助。请代我向你们经理问好。
中方: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译员:It is our duty.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典型的中式客套语,说话人即使认为对方的感谢十分受用,但为了显得谦虚,也会这么说,这体现了“德、言、行”准则中“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是一种自谦的自我否定,表面上否定了对方的“过度赞扬”,实际上却肯定了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而若翻译成“It is our duty to do so”,在外方听来就是一副职责所在、生人勿进的架势,会让外方听者认为你并非心甘情愿地提供帮助,只是不得不按照要求履行职责,甚至拒绝了代为问好的请求,这样不仅无法传达出原句的意思,更显得十分失礼。若译员能够揣摩到原句的言外之意,灵活翻译为“I am glad to be of help”“My pleasure”等就能够达到交际目的。
第三,应注意中西方在表态或答应请求中的否定语用差异,注意揣测原语中暗含的意思,切不可盲目用词。
例20
商务谈判中
中方:我方会尽量克服公司管理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译员:We will do our best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mpany.
汉语中的“尽量”一词具有模糊性,意思通常是“我尽量试试吧,不行的话也别怪我”,中方这么说其实是出于推诿责任的需要,万一不能完成答应下的事情,也有台阶可下,实际上暗含了语用否定。但是译员把“尽量”译成“do our best”,会使西方人把中方原本的婉转措词误解为肯定回答,容易造成误解,因此此处若译成“work hard”更加合适。
五、结语
本文对英汉语用否定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研究其在口译实践中的翻译策略,可以说,此类研究在国内尚不成熟。笔者认为,对英汉进行动态语用对比,进而从语用学角度探寻口译的翻译策略,是避免语用失误、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提高口译质量的有效途径。日后深入的研究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完善并明确“语用否定”的涵义,避免术语混淆;第二,进行不同语种之间的动态比较;第三,将语用对比的结果更好地运用到口译实践等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地更加紧密。希望本文能引起国内学者对英汉语用对比以及语用失误更深入的研究,为口译实践、跨文化交际和语用翻译研究提供新思路。
[1] 许国璋.语言对比研究的阶段小结[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3):62-63.
[2] 史尘封.论语用否定[J].修辞学习,2004,(2):38-40.
[3] 莫爱屏.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路径[J].中国外语,2011,8(3):88-94.
[4] 陈康.跨文化交际口译语用失误及弥补策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370-372.
[5] Ducrot,O.La preuve et le dire[M].Paris:Maison Mame,1973.
[6] Horn,L.Metalinguistic negation and pragmatic ambiguity[J].Language,1985, (1):121-74.
[7] 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J].中国语文,1993,(5):321-331.
[8] 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含意否定[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30-35.
[9] 何春燕.语用否定的类型及使用动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5(3):20-24,53.
[10] 赵雪莉.语用否定的类型及功能[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11] 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A].Cole,P.and Morgan,J.L.(eds.)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41-58.
[12] 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13]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C]//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4] 胡玥.商务谈判口译中语用失误的认知语境视角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5.
[15] 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16] Boxer D.Applying Sociolinguistics:Domains and Face-to-Face Interaction [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2.
[17] Thomas 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91-112.
[18] 冉永平,杨青.英语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语用能力思想新探[J].外语界,2015,(5):10-17.
[19] 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24(3):285-293.
(责任编辑 杜生权)
Comparative Study of Pragmatic Negation in E&C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terpretation
LIU Ke-dong1,SUN Jian-yao2
(1.2.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arbin,150001,China)
In terms of pragmatic nega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there are both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However,for lack of distinct linguistic forms and pragmatic signs,pragmatic failure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are common occurrences in interpretation.In light of Conversational Cooperative Principle,this paper compares pragmatic negation and its contexts between E&C.It is found that it can both express euphemistic refusal,sneer,counterquestion and query,while in some contexts,such as responding to requests,giving and receiving gifts,taking on a task and being praised,Chinese is inclined to use positive sentences to express negative meaning or on the contrary.Therefore,interpret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pragmatic negations of E&C words and phases in greetings,responding and other contexts,change locutionary and illocutionary acts based on pragmatic equivalence and interpret according to meanings.
pragmatic negation;comparison between E&C;interpretation;translation strategy
H315.9
A
2095-2082(2017)03-0083-09
2017-04-26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JGYJ-201640)
1.刘克东(1972—),男,山东单县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孙健瑶(1995—),女,山东枣庄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英语翻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