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青年学者学术阅读与出版行为研究

2017-04-14苏静曾元祥

出版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术出版开放获取社交媒体

苏静 曾元祥

[摘 要] 旨在从学术阅读和学术出版两个方面梳理我国青年学者学术交流行为的基本特征,以13位青年学者为研究样本,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方式获取信息,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处理访谈数据。研究表明,我国青年学者学术阅读与出版行为基本延续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但也显现出一定特殊性,如重视移动设备的学术阅读、倾向于在传播速率较快的信息源上发布学术信息、高度关注国际合作出版等。

[关键词] 青年学者 学术阅读 学术出版 社交媒体 开放获取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2-0064-04

The Scholarly Reading and Publishing Behavior of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in China

Su Jing Zeng Yuanxi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Th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behavior of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in China, which focuses on scholarly reading and publishing. The sample includes 13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In addition, the study explores the issue by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and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are perform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basically continue traditional scholarly reading and publishing means, but also shows certain specialties, such a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by mobile devices, publishing academic information on the information source at high speed transmission rate and attention to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ublishing.

[Key words]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Scholarly reading Scholarly publishing Social media Open access

1 引 言

当前,青年学者已成为我国科研创新的中坚力量,但普遍面临考核周期较短、发表高影响力论文压力大、国家级基金项目申请难等现行学术评价体系带来的职业发展压力[1]。同时,在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开放获取运动、社交网络等因素催生的开放学术信息环境下[2][3],我国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行为显现出与上一代研究者不同的特征。目前,已有研究运用日志分析、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开展科研人员信息搜寻、信息发布等学术行为规律探析[4][5][6][7],但缺乏针对我国青年学者群体的学术交流行为实证研究。本研究试图从学术阅读和学术出版视角梳理我国青年学者学术交流行为的基本特征,探讨社交媒体和开放获取出版对我国青年学者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优化学术出版服务方式、提升学术交流活跃度。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与英国信息行为研究所(CIBER)合作项目“青年研究人员——学术交流新浪潮的拥抱者”的研究成果之一。本项目旨在以三年时间(2016—2018)为一个研究周期,纵向追踪我国青年学者学术交流行为的变化。访谈对象选择的理论原则如下:一是年龄限定于不超过35岁、正在攻读或已获得博士学位的在职学者。二是访谈对象的固定性和代表性,支持持续三年的跟踪访谈。基于此,对象选择的实践层采用方便抽样方法,经过朋友推荐、简历遴选、被试沟通等环节,最终确定13名访谈对象。

访谈过程中,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方式,通过Skype、QQ等即时通讯软件或电话进行一对一访谈、收集数据,访谈问卷沿用英国实验室在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波兰、马来西亚6国进行访谈的问卷设计,内容涉及社交媒体、学术发布、开放获取、同行评议、学术合作等[8](本研究仅报告部分访谈分析结果),访谈时间集中于2016年1月至4月,每次访谈时间在60分钟至120分钟之间。同时,为保证访谈过程严谨性及访谈数据的真实性,研究组会在访谈之前向受访对象提供问卷大纲,访谈全程录音并做笔记,访谈之后如实整理音频细节,并将转换而成的文字资料发送至受访对象进行确认、补充和纠正。此外,为便于规范化统计访谈结果,本研究对访谈数据进行开放编码,运用质性研究软件Nvivo导入编码数据,创建数据关联关系并可视化展示数据分析结果。

3 我國青年学者学术阅读与出版行为特征分析

3.1 我国青年学者学术阅读行为特征

3.1.1 倾向于移动终端阅读,信息搜寻方式互为补充

我国青年学者学术阅读设备主要集中于智能手机(8次),其应用体现在实时追踪和即时获取学术伙伴、领域专家、公众账号发布的学术信息。尽管智能手机是青年学者学术信息获取的重要介质,但有6位受访对象明确说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浏览学术论文,原因在于阅读体验较差,具体表现为论文版式不兼容、字号小且无法更改、难以标记和提取目标信息等。其次,我国青年学者的学术阅读行为基本符合信息行为规律中的可近性选择规律和齐夫最小努力原则[9],譬如优先选择免费方式获取全文信息、即时型在线网络获取次数多于实体图书馆等。

同时,受访对象的学术阅读信息获取路径可基本分为基于数字图书馆的传统型信息搜寻方式和基于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的开放型信息搜寻方式(见图2),前者适用于具有较高学术资源全文保障能力的研究密集型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后者侧重于依托搜索引擎工具集成获取多源开放信息资源,补充传统学术信息源的覆盖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国青年学者已广泛使用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Mendeley、 研究之门(ResearchGate)、科学网等大众型/学术型社交媒体获取学术阅读信息,但绝大多数(11位)受访者指出社交媒体是一种非正式学术交流渠道,研究人员会对在该渠道传播的学术信息质量和可信度产生质疑。

3.1.2 阅读对象遴选标准趋于传统,社交媒体指标认可度较低

根据词频统计,我国青年学者在遴选学术阅读对象的考虑因素主要包括期刊影响因子(9次)、文献类型(6次)、文献语种(5次)和导师/同事推荐(2次)。例如,5位受访对象指出会优先阅读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例如S08(受访对象8)表示“若有多篇与研究主题相近的期刊论文,会倾向于阅读高水平期刊刊载的论文,因为高水平期刊一般拥有高影响因子,而影响因子数值与论文质量呈正相关性”。同时,不同学科青年学者的阅读对象具有较大差异。例如,物理学科的青年学者更为青睐快报类论文(letters),计算机学科的青年学者傾向于阅读会议论文(proceedings)。其次,语种因素也是我国青年学者遴选学术阅读对象的衡量因素之一,如S06表示“同一研究主题的中英文版学术论文,会优先阅读中文版”。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主题下,我国青年学者在选择引用文献时,则优先引用英文论文。

此外,尽管基于社交媒体的科研成果影响力评价指标替代计量(Altmetrics)已成为信息计量学领域研究热点[10][11],并逐渐被多家国际知名期刊以及基金用来评价作者和论文的学术水平[12],但我国青年学者在遴选学术阅读对象时并不关注该指标。数据显示,近70%的受访对象(9位)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或使用过替代计量,12位受访对象明确说明不会考虑社交媒体统计数据遴选学术信息。

3.2 我国青年学者学术出版行为特征

3.2.1 载体选择与科研评价规定挂钩,对非正式渠道出版持谨慎态度

在我国科研评价管理制度中,学术成果被视为评估学者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学术成果的出版载体及其等级限定有着严格规定。对此,13位受访对象均表示赞同,认为是否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是决定学术成果出版载体的关键因素。此外,青年学者遴选学术成果出版载体时还会关注:一是出版周期。例如,计算机科学的青年学者指出自身学科发展速度较快,而学术期刊审稿周期相对较长,因此,成果首发权会选择以传播速度较快的会议形式公开,以缩短发布时间、避免价值流失。二是出版渠道。对于是否会将研究论文发布至社交媒体,两位受访对象持中立态度,其余11位受访者则明确表示不会在正式出版之前通过非正式渠道分享研究论文,甚至对研究创意和阶段性研究成果是否会发布至社交媒体也持谨慎态度,因为非正式渠道存在剽窃风险,可能导致竞争优势的缺失。三是出版创新性。若学术期刊提供论文的视频讲解、数据仓储等出版服务,更能吸引青年学者的出版关注度。

3.2.2 国际合作出版基础形成,英文学术出版需求迫切

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现代科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迫使科学家逐渐放弃原有的单兵作战模式,合作趋势日渐明朗并迅速成为科研活动的主流[13]。同时,由于现有科研评价体系更加青睐于高水平英文论文的产出,我国青年学者尤为重视国际合作出版,并提出促使我国学术人员合作出版的三大因素:一是环境基础,如实验设备愈加昂贵、多学科交叉特征愈加突出、专业化分工愈加明显,采取科研合作的方式是实现人力、设备、信息等科研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二是技术基础,如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提供了面向科研人员的在线学术交流平台,可加速达成双向科研能力认知、确认科研合作内容;三是政策基础,如我国鼓励科研人员访学交流、吸引海外人才归国等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导致国际科研合作出版规模空前。但从合作实践来看,具有海外经验的青年学者的国际合作出版比例(100%)高于没有海外经验的青年学者(50%),自然科学类的学科国际合作出版比例(70%)也远远高于人文社科类学科(33%)。从合作方式来看,青年学者往往会面临语言障碍,为此会选择从商业公司购买编辑服务,或是与国外学者/导师合作撰写完成学术出版物。

3.2.3 开放获取出版意识薄弱,整体存在学科认知差异

开放获取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是一种学术信息免费共享的理念与出版机制,为科学信息的交流和利用创造了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环境,打破了传统“科学交流”学说中所谓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界限,简化了科研人员信息交流和利用过程,有助于加速科研人员研究进程、提高学术成果影响力[14][15]。但访谈结果显示,中国青年学者对开放获取出版的整体认知度不高,且存在学科差异性。例如,8位青年学者表示从未听说开放获取出版,只有计算机科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表示较为熟悉。当被告知国际开放获取出版实践后,8位青年学者对此持以积极观点,认为开放获取出版有益于科研智力成果的开放使用(S08)、有助于扩大受众群和推进科学研究(S03)。但是,4位青年学者仍然对开放获取期刊质量和面向作者收取的论文处理费标准存在质疑。特别是在关于未来是否会选择开放获取期刊投稿的问题时,11位受访对象则一致否定。

此外,我国青年学者对于开放数据的意识也较为薄弱。调查结果显示,计算机科学领域和生物医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认为编程代码、实验数据等应该面向公众共享,但社会科学领域青年学者对科学数据开放的态度并不乐观,认为科学数据开放会对个人利益产生潜在风险,前提是出版机构要求数据开放,否则不会共享数据。可见,我国青年学者的学术出版行为受到开放获取出版的影响偏弱。

4 总结与启示

目前,在以定量为导向的现行科研学术水平评估体系影响下,我国青年学者的学术阅读与出版行为基本延续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如不倾向于非正式渠道出版学术成果,学术信息阅读和出版的主要依据仍是期刊影响因子、会议级别、同行评议等。同时,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行为也显现出一定特殊性,如重视移动设备的学术阅读、倾向于在传播速率较快的信息源出版学术信息、高度关注国际合作出版等。由此,为完善学术出版服务形式、提升我国青年学者学术交流活跃度,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相应研究。

一是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需要强化面向移动获取的学术出版服务。尽管受限于使用习惯、载体局限性、信息自适应性等因素,但整体而言,学术资源的移动获取与浏览将是微阅读时代科研用户信息积累的主要方式。因此,如何在移动终端有效提取、整合并发布学术资源是出版机构、信息集成商、信息技术服务商等服务主体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二是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改变了版权生态环境,需要加强发布于社交媒体的学术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尽管青年学者群体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较高,但对于是否会通过社交网络传播与共享学术信息则存在诸多疑虑。由此,有必要加强社交媒体公信力建设和引导原创者参与积极性,針对用户发布的文字、图像、视频等内容制定一系列长效化、标准化、透明化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如明确规定转载学术信息时必须标注著作权人和原始链接地址,以维护原创者首发权的利益诉求。

三是全球开放获取出版的发展势头极为迅猛,需要提升我国科研人员对于开放获取出版的认知度。数据显示,2011—2015年间,SCI索引的开放获取期刊数从558种增长至838种。同时,开放获取出版的资源对象从最初的期刊扩展至图书、科学数据、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许多国家(地区)也颁布了政府资助科研成果必须向社会开放的相关政策[16]。但在全球开放获取出版蓬勃发展的环境下,我国青年学者对开放获取出版的认识较为不足、质量信任度较低、学科差异较为明显。因此,有必要通过激发出版商开放获取出版热情、推动科研院校机构知识库建设、完善国家学术资源开放共享制度等措施,逐步加大开放获取出版在科研人员群体之间的影响范围,从而提升我国青年学者对开放获取出版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参与。

注 释

[1]中国社会科学报.青年学者:传承治学精神开创学术未来[EB/OL].[2016-10-19]. http://www.wenming.cn/ll_pd/yw_ll/201205/t20120503_641045.shtml

[2]孙坦.开放信息环境:学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定义与再造[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3):9-17

[3]赵付春,邓少军.社交媒体对科技创新网络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15(2):32-36,78

[4]王伟,王沙骋.基于扎根理论的科研人员信息查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12):64-67

[5]沙勇忠,阎劲松,苏云,等.网络环境下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分析[J].情报科学,2006,24(4):485-491

[6]李麟.开放获取对科研人员学术交流行为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

[7]王平.网络学术交流行为的认知分析及启示: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人员为调研对象[J].图书与情报,2013(5):112-118

[8]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The Harbingers of Change?[EB/OL].[2016-08-30].http://www.ciber-research.eu/harbingers.html

[9]魏大威.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务[M].北京:国家图书馆,2012:76-77

[10]顾立平.开放数据计量研究综述:计算网络用户行为和科学社群影响力的Altmetrics计量[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6):1-8

[11]Erdt M, Nagarajan A, Sin SC, et al. Altmetrics: an analysis of the state-of-the-art in measuring research impact on social media[J]. Scientometrics,2016,109(2):1117-1166

[12]科学网新闻部.科学网权威调查:科研人员发国际论文需顺势而为[EB/OL].[2016-11-10].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2/286813.shtm

[13]赵君,廖建桥.科研合作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2):117-120

[14]黄鑫,邓仲华.数据密集型科学交流研究与发展趋势[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6(5):8-13

[15]黄如花,冯晴.论开放存取出版对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的影响[J].出版科学,2008,16(3):75-78

[16]曾建勋,苏静,杨代庆,等.基于中国SCI论文分析的科技期刊发展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6(10):47-51

猜你喜欢

学术出版开放获取社交媒体
全媒体时代学术出版转型与图书馆的责任
自媒体视阈下高校社科学术期刊出版转型探索
浅谈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
学术出版知识服务研究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征、传播趋向及其对高校传播生态的挑战
国外开放获取平台对我国科技期刊OA发展的启示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出版社学术出版盈利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