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能力刍议

2017-04-14严学军

出版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编辑能力文字编辑专业素质

严学军

[摘 要] 立足于文字编辑,论述编辑能力的内涵以及编辑能力具有的主体性、创造性、专业性、综合性四个特点,指出在现代出版条件下,文字编辑必须具备编校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探讨了专业素质对编辑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 编辑能力 编辑素质 专业素质 文字编辑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2-0047-05

Some Understandings on the Abilities of Editors

Yan Xueju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eijing,100089)

[Abstract] Based on the abilities required of copy edito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notations of editing abilities, explaining editing abilities have the four features of subjective initiative, creativity, professionalism and comprehensiveness. It points out that in modern publishing, copy editors should have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ability, planning ability, managing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It has also discussed the influences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on editors abilities.

[Key words] Editing ability Editors competenc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Copy editor

“編辑”一词是与特定的编辑活动相联系的,人们往往根据编辑活动的不同内容将编辑分为文字编辑、美术编辑、技术编辑、数字编辑、网络编辑等不同类型。所有与编辑活动相关的企业或组织,都无一例外地强调编辑能力,而且还会根据编辑能力的大小将编辑分为三六九等,但是这些企业或组织对编辑能力的理解、衡量标准及价值取向并不相同,让人怀疑各家所说的编辑能力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觉得对这个问题仍有探讨的必要。但因为“编辑能力”实际是一个集合概念,是由各种能力组合而成的“能力体系”,不同的编辑类型要求的能力组合并不一样,因此,适合A类编辑的“能力体系”未必适合B类编辑。本文并非要描画适合所有编辑类型的“能力体系”,也非穷尽性地列举其中某一类型编辑应该具备的全部能力,而是重点探讨文字编辑完成编辑活动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1 编辑能力及其特点

据《辞海》(2010年版)的解释,编辑是一种“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专业性精神生产工作”,能力是“成功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那么,编辑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履行编辑职责和完成编辑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编辑能力的高下通常可以由从事相同工作的编辑在一定时间内所承担的编辑活动的难度、强度,编辑驾驭编辑活动的熟练度以及最终的劳动成果比较出来。就文字编辑而言,编辑能力通常集中表现在选题策划和书稿编辑加工的难度与强度、数量与质量等方面。深入一步考察,通常所说的“编辑能力”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点。第一,主体性。编辑能力总是由特定的编辑个体表现出来的,这些个体因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悟性、兴趣、敬业态度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在能力上往往显现出个性化的差异,这也是很难用单一维度的能力体系硬性考核所有编辑的原因。在一个编辑团队中,最好有各种能力的人,这些个体在知识结构和编辑能力上相互补充,各擅其能,各取所长,形成最佳的人力资源配比,从而使团队的整体效益最大化。第二,创造性。编辑活动以复制、传播精神文化产品为目的,编辑活动过程从头至尾充满创意。编辑要根据自己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对读者认知水平的把握、对所从事的文化产品的内容与特点的深刻理解,将自己的某些意图、看法乃至知识、智慧等通过有形无形的付出融进产品,使之更好地、更准确地呈现和传达给产品的最终消费者。产品构思、塑型、复制的过程就是创意的过程,也是能力显现的过程。即便是通常所说的“为人作嫁”,对“嫁衣”的选择、量度、裁剪和缝缀过程也是饱含创意的。正因为编辑活动充满创造性劳动,因此,编辑能力的高下有时会通过产品创意的含金量大小体现出来。第三,专业性。编辑一般不是专业的研究者,也不是所有编辑都具备专业研究能力,但不等于说编辑活动没有专业性。除了必须掌握与编辑出版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编辑还必须了解与所从事的精神文化产品相关的各种专业背景知识,而且层次越高的编辑越接近专家水准,有些编辑甚至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体现在编辑能力上,就是对各种专业背景知识掌握的广度、深度以及能否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编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那种视编辑为匠人、视编辑活动为一般性技术加工的看法,实际上是对编辑工作不了解或是误解的结果。第四,综合性。编辑活动包含自策划、组稿到审读、加工、复制、传播的全过程,完成编辑活动自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能力,因此,“编辑能力”实际上是多重能力的“复合体”,而且,随着新的出版形态的出现、新的科技手段的引入,对多重能力的“复合”或“综合”的要求将越来越突出,只具单一能力的编辑对未来编辑活动的适应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但是也应看到,编辑能力的大小是相对的。其一是个性差异。任何一个编辑都难以具备所有的能力,更不可能在所有能力上都出类拔萃。多数人都有赖以自豪的强项,也有能力上的“短板”,关键在于能否以合理的方式扬长避短。其二是企业文化。一些企业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凝结了独特的经营理念、文化氛围及价值取向,这些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企业对编辑能力的判断标准并影响企业内部编辑能力的发展方向。其三是发展平台。一个人放在不同的职位上,赋予他不同的职责和权限,他由此能够掌握、支配的资源自然不同,因此显现出的能力也会有差异。犹如下围棋,一个棋子放在角上和放在边线上,其威力和效能绝不会完全一样。还应该看到,即使是同一个编辑,其能力始终是变化的,而且大部分人的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和经验积累后都会得到或快或慢的提升。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编辑能力是可以拉伸的,有相当大的弹性和张力,既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得到提升,也可以由企业的价值引导和平台支持助其提升。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人对编辑能力问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一是将编辑能力等同于书稿处理能力,这实际上是将编辑的职责定位于案头工作。处理书稿是编辑活动的一个方面,也确实能体现编辑在能力上的个体差异,但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固然不行,仅有这方面的能力同样不行,这两种情况都难以适应现代编辑活动的需要。二是将编辑能力等同于知识渊博。毋庸置疑,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准,有助于某些编辑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但知识并不一定都能转化为能力,有些学富五车的人未必适合做编辑,未必在编辑能力上一定出类拔萃。三是将编辑能力等同于职位权力。两者本是风马牛不相及,能力强的编辑有可能被赋予一定的管理职权,但不是所有能力强的编辑都有机会提升到相应的管理职位,更为常见的是管理者的编辑能力未必一定超过普通编辑,只是因为管理者拥有一定的职權,普通编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往往由管理者最后一锤定音,所以容易产生类似的误解。四是将编辑能力等同于学术研究能力,这是将研究能力与编辑能力混同了。学术水平高不等于编辑能力一定突出,因为两者的用力方向不同。吕叔湘先生说过:“要他自己写,不一定写得好,可是他议论别人的东西很有见解,当编辑的人这样就行了。”[1]这将研究者与编辑的区别说得很清楚。现代出版需要专家型编辑,或者期望越来越多的编辑向专家型发展,但并不是说所有编辑都一定能成为专家,也不需要所有编辑都成为专家。

2 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编辑能力”是一个集合概念,是由若干种能力复合而成的能力体系。编辑活动的类型(比如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不同,所要求的能力结构和具体能力的大小绝不一样。但即使就其中任何一种编辑类型来说,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归纳提炼出一套较完备的能力“体系”或“图谱”(比如列出几种乃至十几种能力)。笔者认为,提出一套理论上的能力“体系”或“图谱”并非难事,重要的是对具体编辑工作有无实际指导意义。本文在此要讨论的是编辑的基本能力,即履行编辑职责、完成相应的编辑活动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之所以使用“基本能力”一词,一是相对于“全部能力”而言,二是相对于专业能力而言。“基本能力”应该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作为现代社会的编辑不能缺失这些能力——一个编辑不可能具备所有能力,但缺失“基本能力”会直接影响编辑职责的履行和编辑活动的完成;第二,这些能力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编辑实践可以实现,因为不能实现的能力当然不会是“基本”的能力。就文字编辑而言,哪些能力算基本能力呢?

著名出版家、翻译家林穗芳先生在《中外编辑出版研究》一书中,将编辑工作定义为“对主要是别人的作品和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以供复制向公众传播”,这个定义揭示了编辑工作的核心。在同一书中,林先生又说,编辑工作应包括“收集和研究有关出版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方针制定并组织著译力量实现选题计划,审读、评价、选择、加工、整理稿件或其他材料,增添必要的辅文。同著译者和其他有关人员一起通力协作,从内容、形式和技术方面使其适于出版,并在出版前后向读者宣传介绍”[2]。这可以视为对前述定义的补充或者说是对编辑工作的广义理解,因为它包括了书稿进入编辑出版之前的调研策划和之后的宣传推广。基于林先生对编辑工作的理解,立足于编辑活动的内容,笔者认为文字编辑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四类能力。

2.1 编校能力

亦称书稿处理能力、案头能力,是对书稿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审读、加工、把关的能力。这是所有文字编辑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人们常说的专家型编辑在这方面大都有惊人的艺业。他们有广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编辑实践经验,熟悉各类书稿的框架结构、板块设置、格式规范和常见错误类型,能够熟练驾驭难度系数较高、结构相对复杂、部头较大或内容涉及多个领域的重要书稿。经他们处理的书稿,在语言文字、思想内容、科学知识、框架结构、体例格式等方面差错率一般较低。编校能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语言文字把关。指在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并尊重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和个人表达习惯的前提下,能消除书稿中存在的文字、拼音、拼写、语义表达和语法搭配、逻辑和修辞等方面的错误,目的是使书稿的文字表达准确贴切,语言风格连贯一致。落实到个体的编辑能力,不仅要熟悉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基本功,还要掌握好编辑加工的尺度。

内容把关。指对书稿涉及的人物、典故掌故、重要史实及发生时间、数据、征引文献等进行查证,能发现或订正原作的错误或疏漏。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查证以及从哪里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

体例把关。指对书稿中的数字使用、标点符号、章节标题、序次语、计量单位、字号字体、分词转行、书眉页脚、表格公式、版式图题、引书格式、注释及参考文献的格式等进行规范和统一。这些工作很琐碎,需要丰富的经验积累和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

学术把关。指对书稿特别是学术类书稿中的材料、立论、表述、论证等能准确判断其是否成立。这是对文字编辑提出的高一级的能力要求,因为普通编辑不一定熟悉作者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难以判断其正误,但普通编辑根据自己的学养对书稿的材料是否可靠、方法是否严密、论证是否充分,是可以做出判断的。

政治把关。指正确判断书稿是否存在思想导向及涉及民族、宗教、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等方面的问题,是否存在涉密、泄密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禁止出版的内容。

以上五个方面,体例把关虽然复杂但多属于技术层面的处理,能力上的含金量不高;语言文字和书稿内容的把关是审读和编辑加工的核心,通常是衡量编辑能力高下的关键性指标;学术和政治把关属于层次相对较高的编辑能力。

2.2 策划能力

对文字编辑而言,就是选题策划能力。“选题策划”有广狭二义:狭义的选题策划指出版机构根据特定的市场需求拟订单本书或套书的题目、编写方案、内容要点和样张设计;广义的选题策划包括对所要出版的作品从内容编写到版式装帧,从组织作者到营销推广,从单品开发到系列产品格局的全方位的整体规划。从事选题策划,要求编辑及时掌握业界动态与市场需求,能根据市场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对未来的市场走向和潜在商机进行一定的预测,能清晰了解所在出版机构的竞争优势与未来的产品开发方向,并具备撰写选题论证报告、编写方案及样稿设计、产品评介等文字的能力。虽然有些出版机构已将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分开,但实际上对绝大多数文字编辑而言都有选题策划任务,而且也应该具备一定的选题策划能力。基于对选题策划广义的理解,可将选题策划分为四个阶段。

市场分析。指通过收集市场数据、调查受众、解读读者及经销商反馈等方式,对产品需求及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进行分析,提交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为其后的详细策划和论证决策做前期准备。

方案制定。指根据市场分析的结果撰写具体的选题报告、编写方案或编写大纲、样稿或编写细则。选题报告应该写清楚产品的定位、特色、规模以及市场预测。

组织落实。指选题通过后能很快遴选、联系合适的作者,在约定时间内组织到符合策划理念及特色、内容与质量均达到公开出版要求的书稿。这需要编辑平时注意积累广泛的作者资源并定期进行维护,了解他们手头正在从事的项目。在书稿撰写阶段,还应该及时审读书稿目录、部分正文,了解编写进度并确定书稿在内容、语言表达、结构、体例等方面能否达到双方约定的要求。

产品推广。指产品上市前后对其包装、定价、复制量、营销模式、宣传策略等的整体规划。虽然大部分编辑并不直接从事推广与营销工作,但营销策略与宣传策略的制定应该视为选题策划的一部分。

选题策划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真正体现文化创意特色的工作,策划能力不仅表现于提交选题的绝对数量,更重要的是整体策划的质量和其中内含的创新思路。

2.3 管理能力

对文字编辑而言,主要是项目管理能力。指在规定时间内,按照预先规划的出版目标,合理配备各种资源,有效组织、推进、控制并完成各种项目。在传统出版条件下,对文字编辑的项目管理能力不是特别关注,但现在出版节奏加快,出版产品增多,每个编辑同时负责若干个项目,有些编辑还会承担大型项目或集体性项目的管理,这对编辑的项目管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编辑的项目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执行力。主要指根据出版规划,积极调配、整合各种资源,能快速有效地推进所负责的各个项目,特别是在负责头绪繁杂的重大项目或同时推进多个项目时,能分清项目的主次、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个项目的主要时间节点,以保障重要项目、重点产品的完成。提高执行力的关键在于全局意识、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

控制力。主要指跟踪项目进展和规范流程运行,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保障项目正常推进。项目的管理控制按照任务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时间控制、流程控制和费用控制等。在控制力中,最重要的是快速应变能力——在突然遭遇紧急项目、临时性项目或项目计划因故更改时,能很快进入角色并制订新的实施方案。

沟通力。主要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为了有效调配、整合各种资源,在与各种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格的人进行沟通时,能根据沟通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与沟通技巧,最终与对方就沟通目标尽快达成共识。现代管理学已经证明,沟通能力是影响管理效率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2.4 创新能力

指根据编辑出版的發展趋势,主动学习、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科技手段,对新知识、新事物、新业务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浓厚的热情,能随时调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出版内容、出版形式、资源整合、业务开拓方面能提出有创新特色的思想。创新能力并非编辑专有,而是现代社会大部分职场都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引入,现代出版的概念与形态、介质与传播手段、内容与呈现方式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出版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成为编辑个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能力之一。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技术和产品,而所有这一切又依托于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自主创新分为引进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三种类型,其中,原始创新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高级别的创新。对文字编辑而言,在业务方向、资源整合、流程管理、产品内容及呈现方式、传播手段、市场策略等一切方面,只要能提出新的思路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是创新。

以上四类编辑能力,如果把它们联系起来看,实际上是一个编辑能力不断叠加、不断提升的过程,而且折射出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转型。在传统出版阶段,编辑活动主要是案头工作,只要有编校能力就够了,所以出现了很多专家型编辑。改革开放后,出版社走向市场,要求编辑把握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策划适销对路的产品,所以要求文字编辑具备一定的策划能力。随着出版规模的扩大、出版节奏的加快,每个编辑都需要同时推进很多个项目,管理能力日益凸显。现代出版进入创新时代后,出版的概念、形态都将发生质的变化,创新能力要求因此提高。对现代编辑而言,这几类能力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缺失,任何一类能力的缺失都意味着难以适应新型出版形态的发展需求。

3 提升编辑能力必先提高专业素质

那么,该如何提升编辑个人的能力呢?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影响个人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知识和素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提升人的能力,但知识并不是能力,知识积累与个人能力提升没有必然联系。对个人能力提升影响最大的是素质。何谓素质?心理学多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由基因遗传获得的素质,个人无法改变。它还有一个含义,相当于“修养”或“素养”,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锻炼和培养而达到的一定水平”(《辞海》2010年版)。这是广义的理解。这些素质是人后天获得的,是随着环境变化和个人努力可以改变的。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狭义还是广义,它们共同代表了一个人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如果排除纯遗传性的生理素质不论,那么,人们通常所说的“素质”就是指个体心理发展的总体水平。由此类推,“编辑素质”实质上是从事编辑工作、完成编辑活动应该具备的职业心理发展水平。素质与能力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素质是能力的基础和内聚,能力是素质的显现和外化。如果将这个看法套用到编辑素质与编辑能力的关系上,也可以这样表述:编辑素质是编辑能力的基础和内聚,编辑能力是编辑素质的显现和外化。

那么,编辑素质包括哪些内容呢?编辑素质可以粗略地分为一般素质和专业素质两类。一般素质指履行编辑职责、从事编辑活动应该具备的基础的职业心理发展水平,比如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专业素质指编辑中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特有的某些职业心理发展水平。普通编辑要成为高端人才、专业人才,必须在编辑能力上不断进行自我提升,除具备编辑的一般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专业素质。

国际化视野。主要指能把握国际国内出版业的格局、动态和发展趋势;了解并借鉴他人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科技手段和出版形态。视野广阔与否往往决定编辑未来的发展目标及看待问题的高度。现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不断融合,中国出版与世界出版逐步对接,但中国出版的整体实力和规模与出版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这要求编辑不仅要立足本土,更要放眼世界,学习国外值得学习的先进东西。

战略家判断。主要指具备一定的思想前瞻性、市场敏感性和职业判断力,能准确判断业界走向和市场需求,善于捕捉一切商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类型、理念和设计,适时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体系。

创新型思维。无论是出版企业还是编辑个人,创新就意味着生存,意味着发展,意味着未来,意味着核心竞争力。对文字编辑而言,创新更多体现为内容资源、呈现方式、产品形态、流程管理等方面的革新与改进。

全局化观念。现代企业虽然注重编辑个人的单打独斗,但更注重团队整体的作战能力。整个团队就像一个交响乐团,任何编辑都是其中的一个演奏者,不能随意改换角色身份,不能越位,彼此之間要能相互补台,形成最佳人力资源组合,这样才能使整个团队的整体效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市场化意识。过去,文字编辑很少关注市场需求与市场营销,因此才会过多看重案头工作的比重和分量。现代企业要求文字编辑直接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定制产品。一些先进的出版企业,更是通过倡导某种学习和消费理念有意识地培育和引领市场向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编辑从纯文字编辑的身份中解放出来,将自己作为一个文化创意者、一个学习理念倡导者、一个精神产品设计者。只有具备市场化意识,文字编辑才能彻底完成单一能力向复合能力的转换和提升。

专家级水准。编辑不是专业研究员和大学教授,不一定都从事专门的学术研究,但编辑应该具备专家级的政策水平、学术素养和文字处理能力。吕叔湘先生在《谈谈编辑工作》一文中曾经有过一段很精辟的论述:“当编辑的可以眼高手低……虽然我写不出来,你的稿子有什么问题,我可以看得出来。这就是眼高手低。不是要他手低,眼也高,手也高,当然更好,但是手低不太要紧,眼高可是必须的。要能看出问题。”当然达到吕先生所说的“眼高手低”不易,达到“眼也高,手也高”更不易。

以上六个方面并非专业素质的全部,也就是说,编辑的专业素质绝非这六个方面所能囊括。但是,具备了这六个方面的素质,编辑能力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成为编辑中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也应该为期不远。

注 释

[1]吕叔湘.谈谈编辑工作[J].出版工作,1981(4)

[2]林穗芳.中外编辑出版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编辑能力文字编辑专业素质
新媒体时代新闻文字编辑的创新与实现
电视台新闻节目文字编辑技巧浅谈
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能力的提升探讨
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探讨
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与解决对策探究
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素质培养研究
“基本功大赛”对学生专业素质发展的优化思考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谈大数据时代编辑能力的重构
论期刊品牌建设与编辑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