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音乐的社会教化作用
2017-04-14金镇国金顺爱
金镇国++金顺爱
[摘要]音乐对社会风气的形成、社会文化的建立,起着潜移默化、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有秩序、和谐的社会需要有能够启迪思想、滋润心田、陶冶人情怀的音乐,防止颓废萎靡的风气。
[关键词]音乐教化 正能量 传承 弘扬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78-02
一、音乐的多种功能
(一)教育功能
利用美的旋律等音乐特征,来影响人的情感世界和心灵,从而对思想情操、道德观念发生渗透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发人的潜能、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音乐能力等。
(二)社会功能
音乐能使我们在生产、生活、交际中,调节人和人、团体和团体、国家和国家之间关系,能够相互和谐地相处和交流。
(三)审美功能
音乐具有净化心灵、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调节身心和谐等功能。
(四)认识功能
人们通过音乐的象征、模拟、暗示、抽象等表达方法,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认识现实和历史,同时也可以从中认识艺术创造者的立场、观点、情感和精神状态。
(五)娱乐功能
愉悦养性、怡情健身、参与自娱等作用。
二、音乐对社会的教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音乐的诸多功能中教育功能应该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有智慧人士,很重视音乐教化作用,良好的音乐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社会在商业大潮的影响下,音乐的娱乐功能被放大了。人们过分追求音乐的感官刺激,音乐的思想内容被淡化了。而且代表前沿音乐的流行音乐,其创作鱼龙混杂,不乏低俗的作品,影响着社会风气。
(一)“善乐”使人心善,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秩序井然
中国古代的舜帝具有高度的智慧,懂得运用音乐来教化人心。
“帝曰:‘夔[kuí]!命汝典乐,教冑[zhòu]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意思是舜帝说:“夔,任命你去主持乐官,教育后代子孙,使他们正直而且温和,宽厚而且谨慎,刚毅而不粗暴,能谏诤而又不傲慢。诗可说出心中志向,歌唱可咏出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声调依据歌声咏唱,六律和谐五声,八种乐声能够和谐,不搞乱相互顺序,那么神与人将会和睦。”
可见古代圣贤都很重视用音乐的手段来教化人,使其具有良好的修养,乃至让社会有秩序。
周代的礼乐制度是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大司乐通过音乐教育,使贵族子弟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周代的礼乐制度以“礼”来区别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共融和同“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承。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
不同阶层使用不同人数的舞队,形成了等级秩序,使人通过“礼乐”制度来懂得礼节和秩序,使国家长治久安。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共传31代38王,朝代历史绵延791年,“礼乐”制度在治国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音乐造诣很高,精通音律,曾说:“韶,尽美也,又尽善也。”“武,尽美也,未尽善也。”意思是说,孔子评价《韶》乐时说:“艺术形式很美,思想内容也很好。”评论《武》乐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思想内容稍差一些。”
孔子主张好的音乐不但要做到艺术形式“美”,还要做到思想内容“善”。
(二)“恶乐”使人心恶,使社会形成不良风气、秩序混乱
唐朝的诗人杜牧通过诗《泊秦淮》,譏讽群臣们沉湎于酒色的晚唐政治,诗中所描述的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音乐,最后陈朝亡国,但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杜牧借题发挥讥讽群臣们沉湎于酒色的晚唐政治。
纣王因宠爱妲己,命令他的乐师师延汇集民间萎靡、颓废的音调写成作了《北鄙之音》和集中中原和东夷等少数民族中柔弱、淫荡的舞姿写成《北里之舞》。纣王和妲己非常喜欢这些靡靡之乐,常常通宵达旦歌舞游乐。后来,殷纣王被周武王消灭。
三、音乐要重视内容,提倡正气、正能量
“文艺不能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优秀作品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一)流行音乐的负面作用
现今社会流行音乐大行其道、鱼龙混杂,很多流行音乐内容浅白甚至低俗,对社会的风气的形成起到负面的效应。
有一首流新歌曲叫《别让我的心为你流泪》。歌词中说道:“别让我的心为你流一滴泪,别让我的梦为了你痴痴的醉,不在乎什么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过。”
究其内容表现了只想索取而不愿意为对方付出、把责任推卸给别人、不在相信有忠贞不渝的爱情等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前一段时间社会上流行一首叫“老鼠爱大米”的歌曲,歌词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爱你,爱着你,就象老鼠爱大米。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陪着你。我想你,想着你,不管有多么的苦,只要能让你开心,我什么都愿意,这样爱你”。“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句歌词给人的感觉是,对待爱情的态度像动物对食物的本能生理需求一样,赤裸裸地表现了人的生理欲望,“只要能让你开心,我什么都愿意,这样爱你”,这句话表现了被爱情冲昏头脑,神志不清、没有理智的状态。
流行音乐应该是先进的、进步的,在汲取传统音乐营养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的音乐,而如今的很多流行音乐成了快餐式文化,发泄空虚的人的情欲工具。
流行音乐在异化的发展中,媒体的影响很大。
电视节目、网络上流行音乐影响面很大,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极大地满足大众的感官刺激,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只要是新奇甚至怪异的都可以登台。
网络上的音乐更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地表达着个人的欲望。
(二)传统音乐具有丰富的营养,要传承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坚实根基。新的时代更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中国文艺要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就要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借鉴其他先进文化来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开拓创新。
京剧为什么能成为我国的国粹?
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京剧的艺术理念、表演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如端方中正,温和典雅,善恶分明,空灵写意,灵动婉转。京剧的很多作品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真善美”和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内容一致,对社会大众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
如京剧“赤桑镇”描写了包拯年幼失去父母,由嫂吴妙贞抚养成人。侄子包勉任萧山县令,贪赃枉法,包拯秉公将其铡死。吴妙贞赶到赤桑镇,哭闹不休,责包拯忘恩负义,包拯婉言相劝,晓以大义,吴妙贞感悟,叔嫂和睦如初。
中国京剧艺术的表现手法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中国京剧是写意为主,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外国歌剧是写实为主,追求真实感,常常表現出偏重形式,写实更容易追求感官刺激。
京剧艺术中写意的艺术表达方式,是以主观表现为出发点的。用千变万化的艺术形式描绘出人、事、物在人们心中的投影,以意达形。京剧音乐的表现方式也是经过主观的提炼乃至改造,用程式化的表现方式来表达人物心理和描述大千世界。表演手法上不求形似,但见神韵,音乐的表现上不求绚丽美妙,但求传达者深沉的内涵。
西方艺术表现手法总是趋向于认识外在世界的规律形式。而追求形式的美首先是满足感官上的东西。因此,西方音乐总是竭力强调满足视听之美。西方艺术的这种导向外部形象世界的美学致思方式,使得西方艺术更注重外在客观世界的捕捉。
如京剧表演中的“趟马”的表现手法就是写意的,写意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想象性,注重内容的表达。而歌剧《阿依达》中的“凯旋进行曲”这一段的表现手法就是用写实的,它更注重宏大的场面、真实的场景,以此来满足观众的感官需求。
在当今社会,传统音乐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如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在社会上因社会关注度弱,市场小,观众少,资金有限,文艺工作者青黄不接,没有传人等诸多问题,它的发展举步维艰。
但这需要音乐工作者和教育者不懈的努力,提倡和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创作有正能量的音乐作品。在新创作的音乐作品中也有很多是具有正能量的,如歌唱祖国的《祝福祖国》《永恒的爱恋》;歌唱人民公仆的《公仆赞》;歌唱父母的歌曲《父亲》《母亲》;歌唱老师的歌曲《老师,我想你》;励志的歌曲《从头再来》等一些歌曲都传递着正能量,鼓舞着人心。
四、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应该有正确的导向
音乐创作从传统音乐中汲取营养,学习先人的创作经验,以古圣先贤的教导为指导思想,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
文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要把握好正确的方向。通俗易懂的音乐,不能低俗谄媚,单纯感官娱乐只能满足暂时的欲望,不能得到精神快乐。
音乐创作要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与时俱进、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好的音乐作品能够启迪思想、滋润心灵、陶冶人的性情,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低俗、空虚等不良情绪。音乐工作者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给人们创造出崇高、伟大、美好的形象,使人们正确地对待美善丑恶,潜移默化地启迪人们的心灵。要把正能量作为音乐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文化观。
我们要通过音乐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通过音乐,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参考文献】
[1]李纯一.孔子的音乐思想[J].音乐研究,1958(05).
[2]贺宾.传统戏曲社会教化功能作用机理探微[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3]朱东黎.试论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J].东方艺术,2005
(10).
[4]王淑芝.音乐的社会功能浅析[J].戏剧文学,2003(10).
[5]常金仓著.周代礼俗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6]孙荣春.《礼记》美育思想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7]张浩.刍议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及其异化[J].中国音乐学,2006(03).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