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厌学现象浅析
2017-04-14高秀苹
高秀苹
[摘要]青少年厌学现象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青少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下降,厌恶学习和课堂,从而引发各种不良行为,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整理了青少年厌学现象的主要表现,并着重分析了导致青少年厌学现象的原因,最后给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 厌学
[中图分类号]G8O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92-02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消极对待的一种行为反应模式。近年来,青少年厌学现象已经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都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青少年厌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找出他们厌学的原因和心理机制,并寻求相应的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青少年厌学现象的表现、引发青少年厌学现象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积极寻求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厌学现象的主要表现
(一)旷课,逃学
厌学的典型表现之一便是旷课和逃学,因为讨厌学习,所以出现了旷课、逃学的行为。有些青少年是因为贪玩而旷课,有些是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旷课,也有些学生是因为讨厌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而逃学。情况较轻的,可能只是旷几次课,严重者可能会连续一周甚至一个月都不去上学。而且有些学生担心被父母责骂,会撒谎骗父母说自己去上学,实际上并没有到学校,直到老师打电话给家长,家长才知道实情。
(二)沉溺网络游戏
有些厌学的青少年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有些青少年天天呆在网吧玩网络游戏,甚至晚上睡在网吧,不肯去学校上学,父母即使找到网吧,进行规劝和逼迫,也不能让其回头,很多父母为此和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孩子争吵,导致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孩子更是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些青少年甚至为了玩网络游戏逃学、离家出走、偷窃他人财务等。
(三)经常和同学打架
打架是一部分厌学青少年会出现的行为,尤其是成绩非常差的男生,这种行为表现比较常见。有些厌学的青少年看不惯学习好的学生,于是经常找茬欺负学习好又老实的同学。青少年对社会认识较少,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容易被社会不良青年诱骗,跟随他们抽烟、打架、喝酒,甚至吸毒。所以,当一个青少年经常和同学打架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就需要进一步了解该生是否存在厌学现象,了解其背后的原因,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回到学校,回到课堂。
(四)消极学习
这部分青少年从表象上来看仍然会按时上课,按时写作业,但写作业的效率非常低,经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者常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一边写作业,一边玩其他东西。上课的时候也是无精打采,无心听讲,人在教室心不在,有些青少年可能会偷偷玩手机,看课外书,或者睡觉,老师提醒一下,会稍微注意一下,但是过一会,又会消极对待。课下聚众下象棋、打扑克、看武侠小说,毫无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五)躯体化症状
有些厌学青少年甚至会出现躯体化的症状,比如头痛、头晕、失眠或者睡眠障碍、腹痛、胸痛或者胸部憋闷感,甚至乏力、心慌、心悸、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而这些症状常常同时发生在多个器官,不能用一种疾病进行解释,这时候就应该考虑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二、青少年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厌学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这既包含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跟青少年的个人发展特点脱不了干系。
(一)家庭的影响
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就是家庭。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从家庭开始,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通过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养育,儿童习得了各种知识和技能,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在诸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最重要的一个。一般来说,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四种类型,分别为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
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一定的权威,但是这种权威并不是让孩子害怕自己,而是来自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是一种民主且理性的教养方式。权威型父母会积极肯定孩子,及时对孩子的需要、行为作出反应,尊重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权威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独立性强,善于自己解决问题,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在面临一些困难时,会积极寻求应对办法,或者善于向家长、老师求助。
专制型父母常常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希望子女按照自己的设想来行事,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干涉,在情感方面比较冷淡,很少考虑孩子的要求和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按照他们的想法做事,父母可能会非常愤怒,甚至体罚孩子。专制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常常表现的焦虑不安、行为退缩和不快乐,在青少年时期,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这类孩子在学校中更容易产生厌学的现象。他们更容易旷课、逃学、沉迷网络游戏,甚至打架斗殴等,以此来反抗父母的专制,表达自己对自主权的捍卫。
放纵型父母对孩子报以积极肯定的态度,但是缺乏控制。父母放任孩子自己做决定,即使他们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放松型父母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虽然看起来,放纵型的父母对孩子很好,也很爱孩子,但是这种爱并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甚至会让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自信心不足。一旦青少年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他们的父母也无法给他们切实有效的帮助,只是给予非常空洞的鼓励。在父母那里无法得到有效帮助,自己又无力处理好遇到的困难,这会让本来自信心就不足的他们,更加自卑,更加讨厌学习。
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父母和孩子之间互动很少,对儿童的行为缺乏反馈,无论孩子表现出怎样的行为,他们都看不见。有些青少年并不是不希望父母管教他们,而是希望父母可以真正看见他们的需要,并满足他们的需要,忽视型的父母并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他们根本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孩子無论学习好还是学习坏,似乎都无法触动父母,也很容易让一些青少年产生厌学情绪。
相对来说,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更为有利,也更不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厌学现象。其他三种类型的教养方式,都或多或少会加重孩子的厌学行为。因此,作为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恰当,主动改变不良的教养方式,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厌学的孩子心甘情愿地回到学校,回到课堂。
(二)学校的影响
当前我国中小学仍然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考试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的优劣,这势必会导致一部分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也往往会采用打压、加压的方式,让成绩差的学生提高成绩,对于无论怎么努力,成绩都上不去的学生,可能就会采取忽视的策略,任凭他们破罐子破摔。在成绩当道的中国,青少年很容易出现厌学情绪。
除了重视成绩之外,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也相对刻板,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占據着主流,教学内容的创新度和灵活度不够,这也使得很多学生讨厌课堂,厌恶学习。一个班级有很多学生,老师有时无法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并不容易,很多教师的教学节奏都是一致的,这可能无法兼顾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教学的灵活性以及作业的灵活性方面还有所欠缺。统一的答案也会让学生失去对探索世界、探索知识的兴趣,往往沦为老师说什么,答案就是什么,标准答案是什么,我就回答什么的现象,缺少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对一个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老师,可能把厌学的学生引导教育为一个爱学习的孩子,能切实根据每一个孩子的情况提供帮助。而一个只看重成绩或者师德不够的教师,则可能引起学生的厌恶情绪,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爱上学习,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讨厌某个老师,而讨厌学习。所以,教师素质对青少年的厌学问题也有一定影响。
学校的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有些学校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从作息、饮食到课堂,学生缺少自由活动的时间,而且基本住在学校,不能回家。这对于青少年来说实在是一项束缚。从心理发展特点上来看,青少年正处于疾风骤雨的叛逆期,寻求自由、自主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有些学校的管理严格到学生上课低头就要接受惩罚,或者学生不允许跟老师顶嘴,否则就要被劝退,如此严苛的校规,也会引发青少年的厌学情绪。
(三)个体自身的原因
除了家庭和学校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自身特点也会影响到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对事件的归因方式不同会影响一个人的后续行为。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看法和观念。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外源)、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稳定性)、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性)。当一个青少年的归因方式倾向于把学习下降归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而成绩好转时又归因为是自己运气好的时候,便是一种消极的归因方式,这就容易让其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把自己成绩下降归因为努力不够,只要后续多加努力就可以了,而把成绩提高看作是自己能力较强,努力较多,那便是积极的归因方式,就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下降而产生厌学情绪了。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青少年,尤其是学习成绩好的青少年,经常在班级考前5名,偶尔一次考试成绩下降到了班级第10名,就会自我贬低,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其实跟他(她)的消极归因分不开。
个体习得的应对方式也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如果一个人在早年的生活中,习得了较多应对困难的方式,那么当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便比较容易应对,而一个面对困难束手无策的人,在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时,则容易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突发事件也可能会引发青少年的厌学问题。比如父母离异、或者亲人的突然丧失、失恋等,都会给一个人带来较大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个人情绪低落,无心学习。这就需要家人、老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的介入,为其提供帮助。
三、青少年厌学现象的对策
青少年厌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作为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摸清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采用科学的教养方式来对待孩子,避免专制专断,强迫孩子学习,也不要放任和忽视孩子,应当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同时,又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给予他们尊重和自由,这样,当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才会向家长求助,家长才得以有机会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否则,当孩子在学校遇到困难的时候,因为担心家长会和老师一起批评自己,而不敢告诉家长,这样就错失了引导孩子的机会。因此,家长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是青少年时期,恰当地处理和青少年孩子的关系,提供良好的教养环境,可以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学校应制定更加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校纪校规,把青少年当作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来看待,而不仅仅把他们当作学习机器,严格控制,当青少年感觉被学校尊重的时候,他们也会更热爱学校和学习。学校还应提高教师素质,激发教师对学生的爱,避免对待学习成绩差的青少年简单粗暴,应多想办法来因势利导,了解学生厌学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另外,在多媒体发达的当代社会,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与学生的互动性,避免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总之,当代青少年厌学现象表现形式多样,影响因素也较多,需要青少年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D].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2]薛萍.当前青少年厌学情绪浅析[J].宿州师专学报,2001
(04).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