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2017-04-14崔永军
崔永军
[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全国各个省份的推进,我省的城乡统筹进程也在逐步加深,随着十八大“三农”问题的推进,“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也在不断地落实与完善。目前,我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工作重心,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尽管农村建设速度加快了,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必须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关系,全面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城市支援农村力度。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也对吉林省的城乡统筹进程有所裨益。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 就业问题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20-02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转移数量庞大、任务艰巨
目前,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年,东部、中部、西部的较大型城市在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速度上要慢于改革开放时期,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对城市岗位的需求。加之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对环境、工资、岗位、保险等的渴求度不断上升,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任务艰巨。
(二)非物力资本缺乏、受教育程度低
现今有69.9%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处于初中阶段,并且他們非物力资本缺乏,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转移就业中面临很多困难,知识积累不足、劳动技能缺乏、再社会化能力低等因素导致他们主要从事低层次的、技术含量小的工作,如餐饮行业与制造业。
(三)外出务工男女比例失衡、分居式家庭激增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男性人数占68.6%,而女性人数只占31.4%,他们大多数只身一人外出打工,脱离家庭、夫妻分居,分居式家庭的激增也导致了亲情淡化、理念冲突以及农村离婚率大幅上升,留守的孩子则面临教育危机,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四)内向型转移、文化传播滞后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多选在省内进行,仅仅有25.8%的人在省外务工。此外,吉林省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经济相对落后,本省在接纳农村劳动力方面能力有限,而农村劳动力流动滞后又进一步拉大了外省的就业信息与工作理念的传播,不利于吉林省的快速发展。
(五)转移途径单一化、组织化程度低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主要依靠自行外出和亲戚介绍这两种方式,很少通过政府及相关组织。这种单一化的转移途径由于主要受“熟人社会”影响,组织化程度低、合法权益得不到落实、社会保险得不到保障,加大了劳工矛盾。
(六)体力型从业结构、风险成本增加
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以体力型为主,缺少技术型,主要从事低层次工作甚至是有害有毒的工作,建筑业、住宿和餐饮、服务业、制造业这四大部分成为农村劳动力从业的首选,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风险成本大大增加。
(七)农村劳动力社会地位趋于“边缘化”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日益上升,而处于底层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他们遭受着工资低、环境差、风险高、权益少的不公正对待。他们在生存融入、生活融入、文化融入过程中也会受到排斥与歧视。
(八)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不健全
目前,吉林省的培训机构在项目设置时不能与农村劳动力的实际需求切实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符合就业需要,加之实习地点远、费用高,使得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无法获得专业技术。
(九)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由于当前从事低层次岗位的农村劳动力处在弱势地位,加之用人单位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误解,经常出现工资拖欠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损害了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十)就业呈“短期性”趋势、稳定性较弱
农村劳动力在转移与就业过程中,一方面工作单位缺少相关法规约束劳动力,而另一方面劳动者对工作岗位的选择相对自由,随意性大,对工作单位缺少认同感,这就出现了阶段性就业、兼业式就业等形式,“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的现象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
二、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对促进工业发展、城市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从家庭中脱离出来转移到城市中去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变得尤为重要。
(一)目前农村劳动力在规模上日益增大,同时竞争压力也日益增强,但是仍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分析其原因有二
(1)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人均收入的比较上,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要高于农民的人均收入,城市居民还享有福利待遇、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政策,而这些政策在农村劳动力身上则不能体现。这种情况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其次,由于农业价格的波动,土地产出的有限性,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增长也有很大的差别,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要快于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通过利益比较,离农意识会越来越强,最终会选择转移到城市中去务工。
(2)唐纳德·博格的“推力一拉力”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流动时主要是由于两种力量的影响,即推力和拉力。他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为了提高收入以补贴家庭或个人发展而进行迁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是由于迁入地存在吸引人们的力量,如更优的环境、更稳的工资、更好的教育。而迁出地农村环境差、收入低使得农村劳动力在选择迁移时找到心理成本与机会成本的平衡点。
(二)当前,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有69.9%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处于初中阶段,主要是由于缺乏人力资本的原因造成的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都对经济快速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只重视物质资本而忽视人力资本,那么劳动力在就业中就会出现低技能、少知识的问题,而且他们的择业辐射半径就会大大缩短,只能从事一些低层次的体力劳动。同时,由于缺少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的创新能力不高,适应能力不强,在工作岗位中的提升空间与潜力都很小,也就不利于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男性人数是女性人数的两倍,打工者与家庭脱离,导致离婚率上升和青少年犯罪增加,原因有三
(1)当前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大大推动了社会流动,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人们会在不同时期和阶段采取理性的行动,来达到利益最大化与目标最优化。农村劳动力如何使家庭的经济收益最高成为每位农村劳动力的首要选择。
(2)由于男性农村劳动力单独外出打工,这就使得他们与家庭脱节。家庭系统论认为: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单位而存在,家庭成员在一定的、稳定的环境中发生互动,在心理认同中发展。而互动与心理认同都有一定的平衡机制,当家庭成员出现变动,稳定性会降低,平衡机制被打破,这时整个家庭就面临解体的风险,如果不能很快地适应这种变动,角色不能快速调试,家庭就会分崩离析。
(3)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指出:人的发展与人格的形成都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顺序与任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的家庭留有一位家长,还有的家庭夫妻双方都离家务工,孩子的教育与社会化成为问题。由于家长的缺失,孩子没能在不同的阶段完成相应的任务,这时孩子会产生“自我疑虑”“孤独无力”等感觉,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由此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在逐年增加。
(四)吉林省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多在省内,主要通过自行外出与亲朋好友的介绍选择职业,转移的范围有限,转移途径单一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社会成本较高
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省外,由于文化差异、就业制度不完善又缺少熟人介绍等因素,通常面临低保障、高风险的社会成本。有的企业打着招工的幌子,骗取女性农村劳动力从事卖淫活动。而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抢劫犯罪又成为另一个社会成本。社会治安出现问题。
(五)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地位不断降低、逐渐成为边缘群体,原因主要是他们在生存融入、生活融入、文化融入过程中也会受到排斥与歧视
文化震惊理论认为:人们生活在一种文化下,当他们初次接触、了解其他文化时思想上会产生混乱、心理上也会出现压力。如果快速适应则会融入到群体当中;如果适应出现问题,则会被边缘化。目前农村劳动力长期生活在伦理情谊的“熟人社会”中,转移到城市以后则要面对“陌生人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情往来淡化、自我意识增强都会对农村劳动力带来文化冲击,这就导致了边缘化问题的产生。
(六)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存在缺陷以及农村劳动力权益无法保障,究其原因有四点
(1)从劳动力市场角度分析:目前农村劳动力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大部分的劳动力都从事体力型工作,由于技术含量低使得农村劳动力价格低廉。培训机构不愿花费过多的资金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人数过剩合法权益也会降低。
(2)从法律角度分析:劳动法及其相关法律存在缺陷,当用人单位以牺牲农村劳动力的切身利益来提高自身经济效益时,法律的惩罚措施不到位。
(3)从农村劳动力自身角度分析:缺少必要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不知所措,很少借助集体、相关组织部门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4)从社会保障角度分析: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也没有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制度。
(七)“短期性”务工形式降低稳定性,原因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对企业缺少心理认同与归属感
用工企业由于缺少对企业文化、企业道德、企业形象方面的大力宣传与培训,这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归属感降低。另外,由于农村劳动力择业自由、流动性和随意性大,而且农忙时节需要返乡务农,这就出现了间歇性的就业形式与兼业式的就业形式。
(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过程中的制度阻碍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限制,户籍制度的限制造成的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指出:人口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转移可以平衡劳动力机制,促进劳动力从过剩地区向短缺地区转移,从而实现收入与待遇的均等。当前,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大量的偏见、排斥与歧视的问题,诸如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其次,户籍制度也导致了城乡差别,这种农民身份使农村劳动力在享有待遇方面也受到阻碍。
三、结语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在转移与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的问题。要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运用相关理论详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于进一步采取措施、政策并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Z].2011-02-26.
[2]朱志强.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J].吉林大学公共管理,2013(04):16.
[3]侯力,肖贺飞.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J].人口学刊,2005(06).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