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职前教师细节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叙事研究
——基于第三届广东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分析
2017-04-13王传利
王传利
(肇庆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数学职前教师细节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叙事研究
——基于第三届广东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分析
王传利
(肇庆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针对4名职前教师参加第三届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利用叙事研究,勾勒出职前教师关于细节的实践性知识形成的过程.细节包括教案和 PPT格式上的细节以及教学内容设计的细节.研究表明:良好动机是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基本前提;团队合作是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合力;教学研究是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催化剂.基于细节的实践性知识培植周期为2~4个月.
阅读教科书;数学思想方法;细节;实践性知识;叙事研究;职前教师
1 问题提出
2015年9月12日,在第三届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省赛)中,研究者指导职前教师T主讲的《勾股定理》(第一课时)、Z主讲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初中第一课时)、C主讲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以下简称《不等式(组)》)(第一课时)和S主讲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高中)获得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当现场宣布这个结果时,4名职前教师激动地说:“阅读教科书理论太有用了,关注细节太重要了……”
看着她们开心的样子,研究者深深感受到阅读教科书理论的巨大威力,2011级职前教师W就是借助阅读教科书理论成功获聘于广州市白云区一所高中,其面试时所讲的正是C参赛的课题.4名职前教师之所以获得如此好的成绩,一方面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这些一线教师评委(省赛评委70%来自于教学一线特高级教师,有的还是中学校长)对她们关注细节的认可.
如何抓住教学细节基于细节思考教与学的策略,正是一个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所需要的实践性知识.研究聚焦于梳理职前教师细节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理论知识和教学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具体的研究问题是:
(1)职前教师细节实践性知识是如何生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在职前教师细节实践性知识形成过程中,理论性知识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研究者一直纠结于自己提出的阅读数学教科书理论能否有效指导职前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以及培植其细节实践性知识,职前教师的细节实践性知识形成过程可以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
(3)在职前教师细节实践性知识形成过程中,教学研究有什么独特之处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教学研究是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如何做到真正的教学研究?或许一线教师会从这一研究中获得一些认同和启迪.
(4)一个合格准教师的细节实践性知识培养周期需要多长时间?
2 研究方法
一些学者从教育叙事的角度,分别就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关于“权威的”[1]、“小组合作的教学设计”的[2]、“激将法”的[3]、“教学改革”的[4]实践性知识进行了研究.借助教育叙事,把备赛和参赛过程记录下来,深入剖析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过程,探求其实践性知识形成的路径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叙事的质的研究方法是获得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最佳方法.叙事研究的本质在于,教师被当做一个大写的“人”,是一个面对教室中人与物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中,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一定意义[5].叙事的结果是形成故事,完全可以从职前教师的个人生活史[6]入手对其精神、心灵等内在世界加以体验、理解和诠释[7],通过真实的备赛、参赛或学习生活故事来直接呈现他们实践性知识获得的内在情节.
质的研究意义上的推广更多的是通过有关人员对本案例的认同和理论推衍来达到的[8].研究者希望研究结果能进行大面积推广,但研究者更关心的是自己所揭示的现象是否能够为那些真心关心新课程改革的学者、一线教师及师范院校的教学法教师提供一定的解释和经验共享.
从4名职前教师中选择C(为了对被研究者身份保密,研究中的全部人名都以字母代替)作为主要个案研究,是因为她比较灵活,性格开朗,非常支持这项研究,这样研究者很容易进入 C的精神、心灵等内在世界加以体验、理解和诠释,形成叙事故事,勾勒出其实践性知识形成的轮廓.研究对于细节实践性知识形成的现场故事来自于研究者对 4名职前教师及其同学的访谈以及4名职前教师一起备赛、参赛的经历等,但又不完全是原始记录,而是将不同时间、地点观察到的片段进行有机组合,最后将阐释权交与读者[9].
3 现场故事的研究——职前教师细节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路径解码
该部分主要围绕4名职前教师备赛和参赛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备课、制作课件而展开的现场研究.阅读教科书的策略、技巧,挖掘和灵活使用教科书中的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基于细节翻译教科书中的定论为问题串,比赛时注意的细节等都是研究的内容.职前教师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及困惑在一个半月的强化训练中得到了解决,实践性知识已然生成.
3.1 职前教师备赛初期暴露出的问题
研究者给4名职前教师提出了教学设计的思路,让她们先对照优秀教师的教案和PPT来修改.C和S讲的是高中内容,T在班赛、院赛一直在讲《勾股定理》,Z在忙于家教,过了7天后才加入培训.
第一次,老师让我们自己先拟定这节课的PPT和教案,熬了一天半熬出来了,老师看看标题、字体、公式,再大致看了内容,一直说不行不行,……并大致讲了他对这节课的看法和教学设计思路.(C老师语)
班赛、院赛试讲勾股定理我得了一等奖,省赛备赛时,应该不会有太多的修改,结果老师提了很多修改建议.这一改就是反复修改多次.(T老师语)
第一天的试教,用的是网上下载的课件,很勤奋地观看了名师的视频,自以为肯定不会讲得太差,结果却是一塌糊涂.试教,真没那么简单.(Z老师语)
职前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虽然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实训实践,她们的教态教学语言都有明显的提升,但对于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教科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很不到位,只是机械模仿、造搬别人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教学语言.当研究者只是简单介入,指明教学设计思路时,她们才意识到“试教,真没那么简单”.
她们十分努力地准备了几天后,把 PPT又给研究者看时,还是出现了问题.
第五次,试讲之后还是觉得某些地方表达不准确,或许我还没有领悟透这节课的内容.网上的课大同小异,都是代特殊点以及判断一般形态不等式的系数A或B的符号,……我再看同课异构模块中几个老师讲的,我的思路全打乱了……(C老师语)
职前教师能够从网上下载资源,研究优秀教师的教案和PPT,反复观看同课异构的教学视频,可是,由于没有认真阅读教科书,对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理解不到位,结果造成“我的思路全打乱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研究者开始正式介入,及时破解她们前几天出现的种种困惑,这些均与职前教师缺乏MPCK(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有关[10].
3.2 职前教师细节实践性知识形成的现场故事
针对她们的困惑,研究者多次提出,拿出教科书来,看看教科书上怎么讲的.
3.2.1 一些格式上的小细节
对于教案和 PPT上一些格式上的问题,她们很快从教科书上找到了答案:教科书上的句号为实心点;例题书写是例1,空两格,没有冒号;解有冒号;每一个不等式或方程后面均有标点符号,不等式组(方程组)中的两个不等式(方程)也有标点符号;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原点是大写的字母O,两坐标轴字母x和y的摆放也有讲究;字母或公式均为斜体,要借助公式编辑器编辑……
原来教科书这么有用,没想到困扰我们这么久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教科书其实告诉我们答案啦,看来以后要看懂教科书才行.(C老师语)
高兴归高兴,这些小问题着实让她们忙了两天,她们收获着一个又一个喜悦,正如 C所言“在这之前,我对办公软件完全白痴,通过这次比赛,我懂得解决文档、PPT里面出现的一些奇葩问题以及用几何画板做一些简单的效果.重做学案的时候,运用OFFICE、WPS就更加熟练了.”
3.2.2 几何画板的制作细节
小问题解决了,可接下来几何画板的制作又困扰了她们,她们虽然学过几何画板,但没有具体应用过,用她们的话说“我们几何画板很烂”.当研究者提出一个个想法后,她们觉得不可思议.
老师提出来的想法简直就是天马行空,我常常坐在电脑前几个小时不动,就在那里改呀改呀,总算搞好了,第二天得到的答复不行,重头再来,我们又要弄好久.(C老师语)
老师对我讲的每个点都会挖掘点创意出来,当他提到“能不能在PPT上做到由地面图案抽象出小方格这样的效果来”,我们都觉得老师想象力好丰富呀,不过我还是答应下来试着去做.(T老师语)
针对几何画板,研究者一共提出了以下几个细节:勾股定理中怎样由毕达哥拉斯的地板砖抽象成密密麻麻的网格线?如何体现任意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均满足?如何利用几何画板展示直线和圆在相离位置关系下始终有?如何用几何画板探究各种斜率状态下二元一次不等式对应平面区域的求法?建系以及分析题意的过程如何与用手画图的顺序保持一致?
几何画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研究者原来担心自己的想法能否实现,没想到经过一天天讨论和修改,T率先完成了,原来她在专科期间认真学习了几何画板并对它很感兴趣,技术娴熟,其余3名职前教师通过上网搜索和请教T,硬是解决了几何画板的制作问题.
几何画板的使用离不开教学点的设计,没有教学内容的设计,几何画板水平再高,也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如果说教学内容是内涵,几何画板就是技术、手段,脱离了教学内涵的技术含量就会大打折扣.
3.2.3 教学内容设计的细节
细节很重要,可最重要的还是内容,从网上直接下载的内容只是别人理解的知识,这个知识点没有经过自已的思考,永远讲不出自已的味道.(Z老师语)
我总觉得自己没有真正理解这节课的内容,生怕自己讲错,出现一些科学性错误,那天中午我没有休息,又看起同课异构的评课视频.(C老师语)
职前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虽然观察了优秀教师的“教案和视频”,即使改造了别人的PPT,由于没有认真思考,很难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策略,也就“永远讲不出自己的味道”.
数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必须综合考虑数学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情况.数学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技术可以从目标分析、内容分析、学生分析、教案的编写这4个方面来进行[11].如何撰写教案,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研究者指导职前教师参照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标准[11]以及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设计[12],开始和她们一起解决教学内容知识细节方面的问题.还是那句话,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讲的.于是,一起阅读教科书.
(1)设计问题情境的细节.
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平台,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鼓励他们自主建构知识.教科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合理,是基于数学外部现实的实际需要,还是基于数学的内部需要亦或基于游戏暗含的数学意义[13]?不合理是否需要改造?C阅读了相关资料后提出要修改教科书中的问题情境:
《不等式(组)》的引例是大数据,不利于问题的展开,干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数学本质的理解,可改成一个小数据的实例,同样可以起到建立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作用.
问题情境引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就是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回应开头,用学到的新知识来解决由问题情境建立的数量关系[11]如不等式(组)或方程(组).
(2)数学史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使用细节.
职前教师乃至一线教师缺少关于数学史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后者有应用的意识和行动但灵活性不足,前者根本不懂得如何在教学中使用.研究者引导职前教师重新细读教科书,一字一句地读,找出教科书中的数学史和数学思想方法,看看教科书上是如何体现它们的.通过反复阅读,她们很快能够找出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
根据老师的阅读教科书理论,我从教科书中挖掘出了数学模型、数形结合、集合与一一对应、类比、特殊→一般→特殊、化归、分类讨论[14]7种数学思想方法.没想到,《不等式(组)》有这么多数学思想方法,它们就藏在一些句子里或一段话中,我也明白了前几天老师讲的教学思路,后面再讲就讲得好了.(C老师语)
数学思想方法挖掘后,应明确写进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用数学思想方法来教学.在小结部分,不仅要引导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还要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在什么地方用到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原则.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必然是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数学课,也一定属于高品位的数学教学[15].
(3)问题串的设计细节.
研究者强调数学教学要遵循问题驱动原则,可是如何设计问题串呢?职前教师则显得一脸茫然.通过阅读教科书,她们先提出一些看不懂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者再提出一些问题让她们思考,慢慢地,她们渐渐体会到:教科书上的定理、性质、例题等问题的证明与求解,往往以最简约的形式给出,省去了复杂的思路探索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发现过程、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1].
教科书中的显然结论不是显然的,它们是学生经过探究思考后慢慢悟出来的,采取逆向思维,追根溯源,把教科书上的定论—显然结论翻译成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构成了问题串或问题链.
注重细节的实践性知识是研究者和职前教师在一起讨论研究的过程中为解决其教学困惑不断思考慢慢形成的.在深挖细掘的过程中,职前教师形成了一个习惯,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还有哪些地方没有想到,细节的思考不仅帮助她们解决了诸多教学困惑,而且还使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有了深刻地理解.
3.2.4 职前教师细节实践性知识的形成
4名职前教师之所以能够在省赛中一举夺魁,得益于其对细节的把握与理解.细节是一般教师最容易忽视的也是教师最需要教学反思的地方.抓住细节是教师专业发展中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有效法宝.
《勾股定理》是省赛最热门的一个课题,一共有4名参赛选手选择了该课题.其次是有3名选手选择《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相比其它学校的参赛选手,4名职前教师脱颖而出,赢得了现场一线教师评委的一致认可.
当 PPT呈现出“毕达哥拉斯地板砖中对角线和装饰图案一点点一条条去掉后,宽的、大的、稀疏的正方形又被分割加密成如教科书上的网格线”,带给评委的绝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多的还是内心深处的震撼.当 PPT上呈现出“《不等式(组)》中最后一页‘一分为三’4个字不断闪烁时”,一线评委老师被折服了.当PPT上呈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判定法的3种验证”,特别是Z“提问学生如何由数量关系得到位置关系”时,评委老师若有所思.当4名职前教师“PPT小结部分除了知识点总结外又专门打出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时,评委老师满意地连连点头.当4名职前教师邀请“学生”(扮演学生的华师师范生)上来边拉动几何画板边说出自己的发现时,效果出奇的好,得到了评委老师的认可,她们因此习得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懂得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我是一个理解比较慢的人,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上来拉动几何画板,心里有点抗拒.后来理解了,才在比赛时让一个学生上去边拉动边说出自己的发现.
在随后的一年里,4名职前教师均顺利考取珠三角地区公办教师,得益于参加省赛的培训经历.接到面试通知时,她们总能从教科书中挖掘出细节进行思考,受到面试评委的认可.按照知识的定义,“知识构成的3个条件分别是:信念、真和证实”[16].职前教师在省赛中获奖并在求职中获得自己心仪的工作单位,在这个过程中,阅读教科书关注细节被证实是有用的真知识,作为被证实的信念,至此,职前教师关于细节的实践性知识正式形成.
4 结果分析——职前教师细节实践性知识形成的条件
4.1 良好动机: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基本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提出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并不把动机看作一个单一的概念,也不把动机简单地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而是根据自我决定程度的不同,把动机看作是一个从无动机、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的连续体.外部动机又分为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几种类型[17~18].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下面分析 C的细节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动机产生过程:
(1)无动机到外部调节.
C和大多数职前教师一样,经历了大一“一直迷茫到底要不要做老师”和大二“开始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方向”,在“家里人都觉得我适合做老师”的影响下,最初“我这个人很纠结,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此时C处于完全无目的、无意向、无自我控制的无动机状态.
“后来我决定争取深圳的公办中小学教师”,于是采取实际行动“咨询了好多师兄师姐,还有一些华师的同学……”,C的细节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外部动机诞生,此时还处于外部调节状态.个人只是渴望能够参加省赛获奖,“因为获奖可得到一笔丰厚的奖金”.但一开始受到外界环境“我非常努力地备课、试教,却得了班级试教比赛第5名”的制约,心有不甘,央求学委和老师说说.“最后在学委的争取下我才进了决赛”,这与学委所说的“她很着急,认为自己讲得不错,希望让我找一下老师,能让她参加学院比赛”是吻合的,同时C做出的积极的个人努力也验证了班长的“C是一个非常积极乐观的人”这一说法.当获得学院试教比赛第二名如愿入选省赛后,C又主动与研究者沟通,“试教给了我很多锻炼的机会……希望老师可以指导我,我会更加努力.”
(2)内摄调节.
在整个备赛过程中,C付出了很多,“从7月28号开始,我们开始了为期一个半月的紧张培训.对 PPT的制作、几何画板的运用、教案的设计,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度过了好多个不眠之夜,在被老师一次次的否定之后重新再来……”从 C的话语中,研究者可以感受到她的内心不够强大,在被不断否定之后重新再来的过程中,她始终咬牙坚持了下来,这和平时有说有笑的她极不相称.当临近比赛“那时我就有点控制不住,哭了,我的心里越来越没底”,C此时的动机处于内摄调节状态,因为其他3名职前教师的讲课已经得到研究者的认可,唯独对 C的内容不太满意,让她改了许多遍,她因此产生焦虑,感到内疚和羞愧,自尊心受到了打击.
(3)认同调节.
C想到初二班主任叶老师的“在内心深处告诉自己,我已经准备好了”,心里释然了,要想在深圳工作必须拿下省赛的信念进一步支撑着她.在和研究者探讨时,C会经常提及并不时反思高中教师是怎么教的,甚至自己带着教案和反复修改的 PPT回到老家试教,这充分说明她对省赛的高度重视.而用姐妹来练兵使她间接了解到目前高中教师讲授《不等式(组)》的现状,并从她们的反馈中增强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信念.“首先我讲的方法并不是首创,但加以修改变成了独一无二的.”回家10天作为学生的经历使她更加明确了研究者的设想是对的,返校后再讨论时底气更足了,修改的侧重点更明确了.“对这节课的内容吃透了很多,板书设计也解决了.我心里开始有底了.”乃至比赛时,“想起老师在比赛前给我们的鼓舞……”,才“顿时放松了很多”,“在那间不大的教室里,有我最敬佩的专家、评委,……我开始放开地讲课……”C此时的动机处于认同调节状态,她已经接受了研究者阅读教科书的理念,认同了细节的重要性.高中组唯一一个讲授《不等式(组)》,得到第四名二等奖的好成绩,令C很开心,“这最后的结果,却足足证明接近一个多月的训练是值得的.其实,我们在追求梦想时,付出了很多,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4)整合调节和内部动机.
在随后的教育实习中,C利用备赛时掌握的方法认真阅读教科书备课上课,受到实习学校的好评,“实习学校老师建议我把比赛的视频带上或去华师开具参加省赛获奖的证明.”为此,C在遭遇几次应聘失败后,致电省教育厅并去华师教务处开具了参加省赛获奖的证明,受到华附小、深圳等多地用人单位的青睐.
评委老师对我参加省赛很感兴趣,聊了一个多小时,第二轮结构化面试也答对点了.给了最高分 91分,第二名73.67分,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而面试占总成绩的60%,笔试占40%.(C老师语)
最后 C如愿以偿考上了深圳宝安区公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重要他人”——父母、中学老师、实习学校老师对C的影响是蛮大的,期间经历了3次“关键事件”——学院试教比赛、省赛和应聘,顺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职前教师只有在最关键的时期在重要他人的指导下经历关键事件才有可能习得自己需要的实践性知识[6].
内部调节状态是一种完全自发的行为,个体在此状态下,不需要做任何自我控制方面的努力.在整个过程中,C遇到了外界环境“班赛第五名、备赛不顺利”的制约,凭着自己的个人努力,使自主需要——想去深圳做教师、能力需要——获得细节实践性知识、教学技能显著提升和归属需要——得到研究者的认可、省赛评委老师一致好评、应聘时主考老师的通过这3种基本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外部动机的内化和内部动机的维持得以顺利实现.
自我决定理论这一特性表明,职前教师只有把教学技能训练视为内在需要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以坚强的意志逾越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实现专业发展.可见,要提高职前教师的教学技能,唤醒他们的专业发展意识、内化其专业发展动机至关重要.只关注提升职前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活动形式而忽视职前教师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动机内化的专业发展实践,往往是事倍功半[19].
4.2 团队合作: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合力
4名职前教师来自于同一年级两个班级,其中C、Z和S来自同一个班,T是另外一个班.T专科毕业后工作了一年考取专升本,她专科阶段几何画板学得好,是因为“我们学校有专门的实验室,几何画板老师每讲完一个点后就让我们在实验室上机操作,现场制作 PPT,我本身也喜欢几何画板”.
我和队友们晚上在会议室里试讲,相互点评和讨论,可以说我们4个人都收获很多,也更有动力了,在讲课的语言表达上都改进很多.(T老师语)
很感谢在我的大学生涯里能遇到这样的人:老师对专业的较真,T对几何画板的熟练使用,C对教师行业的热情,Z对细节的把握,……欣赏他们的同时愈发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也让我对未来职业选择有了新的想法.(S老师语)
实际上,4名职前教师和研究者显然无形中形成了一个教研团队.C中学数学基础最好,能够吸收别人的观点,经常自己冒出一些新的想法,不光对自己的课题研究,还对其他3人课题献计献策;T几何画板技术过硬,经常指导其他3人制作几何画板,正是在T的带动下,每个人都掌握了精湛的PPT制作技术.在比赛前夕,T提出来PPT要加上流程框,C提出教案的封面上加上和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图案,4个人马上行动起来,重新修改了PPT和教案.
其实最难的还是板书设计问题,我们几个人想了好久,讨论了无数次,修改了好多遍,直到比赛前夕,才最终定下来,比赛时讲的很轻松很自信.(C老师语)
教研团队里每一位成员由于年龄相仿,在一起生活学习多年,比较容易沟通,又基于学习的共同愿景——省赛获奖,自发组织在一起,互相鼓励,相互扶持,每一个人不仅搞清楚自己的一节课,还同时掌握了另外3节课,有效地实现了实践性知识的共享.共享实践性知识有利于克服实践性知识的缄默性,有益于职前教师获得可意识但无法言传的、无意识的、内隐的实践性知识[20],是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1].
研究者的介入表明一支有效的教研团队必须包括知识渊博的他人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的他人有渊博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教学的知识,以及学生学习理解过程的知识.另外,一支有效的教研团队应加强积极的人际互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促进群体内成员的沟通和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交流[22].
4.3 教学研究: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催化剂
反思整个备赛过程,研究者和4名职前教师组成的教研团队一直在研究教学思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案的撰写、PPT的制作.特别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使用,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数学本质的理解,对她们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阅读教科书,深挖数学思想方法,阅读和所讲课题有关的一线教师撰写的论文,比较同课异构,获得特定教学内容的教与学的知识,她们的学科教学知识逐步形成.形成中学数学职前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引导他们教学研究和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巩固他们的学科知识及发展他们的专业能力,这也是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23].
5 研究结论
从研究叙事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职前教师细节实践性知识的形成需要其经历诸如一场省级教学技能大赛的关键事件,有明确的参与训练动机——在省赛获奖继而“能成为深圳的公办教师”并付出一定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教研团队的支持以实现知识共享.
(2)在职前教师细节实践性知识形成过程中,理论性知识起到了指导作用,但理论性指导需借助教学反思才能完成.弗赖登塔尔的教育教学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何小亚的教学系统四要素理论[11]、汪晓勤的HPM理论[24]、研究者提出的阅读教科书理论不是短时间就能理解的,但通过一个半月的强化训练、细节思考、教学研究加上职前教师的反思可以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比赛时的提问环节实际上就是考查了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如果没有C的内化吸收,她不可能从容应对评委教师的各种提问,这种提问是不可预知但又可以自我控制的,反思就是最好的自我控制.
(3)在职前教师细节实践性知识形成过程中,教学研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职前教师在备赛时遇到一个又一个的困惑无从下手时,无不通过研究、思考与反思才能完成,一个小问题的解决就要参考教科书、期刊网上的相关论文、专著细细打磨、认真思考.关注细节的教学研究也许才是一线教师需要的“教学研究”.
(4)职前教师组成教学技能训练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最好控制在3~4人,教学法教师应参与其中,和他们一起组成一个教研团队进行教学研究,重点抓住细节阅读教科书,培养其数学阅读能力.虽然职前教师经历了一个学期的教学技能训练,但由于参与训练的动机不明确不能驱使其付出一定的努力,导致备赛时从头再来,经历了一个半月的备赛,其教学技能才获得了飞跃提升.可见,职前教师细节实践性知识培养的周期为 2~4月,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1]曲霞,周盼盼.理论性知识与反思在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中的作用——基于实习生的案例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2):61-65.
[2]李利.职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形成——基于实习的个案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24):69-74.
[3]安超.只有“爱将”才能“激将”:激将法的三种境界——从“激将法”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J].教育学术月刊,2010,(6):38-40,103.
[4]吴鹏.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改革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叙事探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1,(1):59-64.
[5]魏宏聚.“教师喻像”——柯兰迪宁实践性知识观的概念诠释[J].全球教育展望,2006,(6):69-72.
[6]王传利,张占亮.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从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个人生活史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3):30-34.
[7]段晓明,陈荟.走向生活体验——教育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法[J].教育研究与试验,2004,(4):29-32.
[8]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杨红萍.数学阅读教学叙事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5):27-32.
[10] 王传利.基于实践教学困惑的数学职前教师MPCK的培养[J].高教论坛,2015,(1):37-41,83.
[11] 何小亚,姚静.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2] 何小亚.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精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3] 黄晓学,李艳利.论数学教学设计的创意生成点[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6):9-12.
[14] 王传利.关于教科书中数学思想方法挖掘与使用的思考——以人教版“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为例[J].数学通报,2016,(6):12-16.
[15]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6] 胡军.知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7]Deci E L, Ryan R M.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J].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0, (11): 227-268.
[18]Ryan R M, Deci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68-78.
[19] 林高标,林燕真.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4):24-28.
[20]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4-112.
[21] 张菁燕.共享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J].江苏高教,2011,(3):91-92.
[22] 朱永侃.教学团队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个案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0,(4):16-18,31.
[23] 王传利.基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数学专业师范生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2):71-74.
[24] 汪晓勤,张小明.HPM研究的内容与方法[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16-18.
Narrative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n Details of Pre-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hird Guangdong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eaching Skills Competition
WANG Chuan-li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Zhaoqing University, Guangdong Zhaoqing 526061, China)
By analyzing the whole process four pre-service teachers participated in the third sess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teaching skills competition, we draw the outlin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n detail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making use of narrative research. Details include lesson plans details, PPT format details and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detail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Good motivation is the basic premise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to form Practical Knowledge; team cooperation is resultant force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to form Practical Knowled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catalyst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to form Practical Knowledge. The cultivation period of Practical Knowledge of pre-service teachers is 2-4 months.
read textbooks; mathematics thinking method; details; practical knowledge; narrative research; pre-service teacher
G650
A
1004–9894(2017)01–0088–06
[责任编校:周学智]
2016–08–18
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项目——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与研究——以广东肇庆中学为例(2016YQJK215);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15年度项目——协同创新培养机制下农村教师专业学习模式变革研究(GDJY-2015-A-b127);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2015年度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基于微课与翻转课堂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以肇庆地区为例(ZQJYY201513)
王传利(1975—),男,山东邹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与数学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