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一封未寄的情书》的“书信体小说”文体特征

2017-04-13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李昂书信体情书

叶 穗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昆明,650500



论《一封未寄的情书》的“书信体小说”文体特征

叶 穗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昆明,650500

为了更深层地解读台湾女性作家李昂的《一封未寄的情书》,以“书信体小说”的三大主要文体特征——阅读关系的虚拟性、互动情绪的倾诉性和故事情节弱化为基石,结合作品分析这一独特文学形式的四大基本特点:虚拟与真实,独语中对话,聚焦内心,主旨深化,发掘出隐于小说背后的极具现实意义的主旨,即作者对女性成长和两性关系的深刻观照与审视。

《一封未寄的情书》;书信体小说;文体特征

《一封未寄的情书》是台湾当代女性作家李昂的书信体小说,收录于她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集中。这是一封温暖的未寄情书,也是一段苦涩情感的句点。这部小说集是包括《一封未寄的情书》在内的四部短篇书信体小说,作者李昂一改往日如《杀夫》般的血腥残忍风格,用细致温柔的笔触,将一段美好却又遗憾的暗恋故事娓娓道来。正是由于作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细腻丰富的情感内蕴,作品自发表以来便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

然而,纵观学术界关于《一封未寄的情书》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由于作者李昂为台湾作家,所以相较于台湾学术界而言,大陆学者针对她的作品研究起步较晚,且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和性描写,而针对其专门研究则屈指可数。例如,常建婷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小说集《一封未寄的情书》的文类形式特质和作家的结构方式,并对传统男女关系的潜在解构进行了大胆的假设[1]49;张鹤将《一封未寄的情书》作为诸多案例之一,论述“单信式”书信体小说的叙事时间特征[2]。此外,李连铁也研究中提及过《一封未寄的情书》[3]。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笔者认为《一封未寄的情书》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1 书信体小说的文体特征

书信体小说,顾名思义,即以书信形式为基本表达途径和结构格局的小说。《一封未寄的情书》便是一部典型的书信体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主人公,“我”便是这封信末尾落款的“G.T”,一个深情执着且在苦痛爱恋中渐趋成熟理性的女子。沿着G.T的情感轨迹,读者也很快被带入故事中感同身受,心路历程不断蜿蜒向前,这也是书信体小说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本来对象唯一的私密书写却欲寻获最多的收信者的创作,读者无端或有意涉入的往往不是作者设下的迷宫就是书写者最为赤裸的真实的心灵深处。”[1]49书信体小说的文体特征有多方面的表现,本文将究其以下三点解读文本。

1.1 阅读关系的虚拟性

书信体小说中的写信人和读信人是生活在小说虚构世界中的,一般称之为“人物作者”和“人物读者”,是区别于真实的作者和读者的。同时,阅读者的身份也存在着虚拟性,即阅读者会不自觉地在写信人和读信人之间转换身份,从而进行情感体验。信中的“我”与“你”二者之间交替变换角色体验,从而给读者营造出一种虚拟又真实的氛围,带来新鲜且丰富的阅读感受,这是书信体小说所具有的基本且独特的魅力之一。

1.2 互动情绪的倾诉性

众所周知,人们在写信时更多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读信人的交流也是通过情感的移置而产生的。书信体小说正是借鉴了这一特点,以独特的语言形式,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呈现出来。因此,它的抒情具有独特性,是倾诉性且互动性的,无论是单方书信还是往返信件,都存在“你”“我”之间的角色互换,使文本的情感有着或隐或现的互动交流,“当写信人在感情强烈或情绪激动时采用的呼号,则几乎等同于面对面的倾诉”[4]217。这种特质也就更能拉近读者和文本的距离。

1.3 故事情节弱化

正是由于互动情绪的倾诉性,故事情节弱化由此产生。书信体小说主要按照作家或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流程来安排情节发展、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这与打破传统情节结构模式的现代派文学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比如意识流小说就是典型的情节弱化而关注内心世界的文学。“其实它们并不是缺乏情节,而只是为避免对于小说主旨的喧宾夺主,将情节线索进行了淡化处理,代之以更强烈明晰的情绪线索。”[4]217正因如此,书信体小说往往更能深入人心,引起读者共鸣。

2 基于文体特征的文本解读

2.1 虚拟与真实

书信体小说阅读关系的虚拟性,使得文本中既存在“人物作者”与“人物读者”,又隐含着真实作者与读者,以及具有多重身份的阅读者。在《一封未寄的情书》中,女主人公G.T是文本的“人物作者”,而这封信所要投递的对象G.L便是“人物读者”。小说开头就很清晰地呈现出这层关系,“你大概还不知道我是谁,我只不过是你生命中极其匆忙的一个过客,甚至不曾占有任何位置……写到这里,G.L,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情……”[5]15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将“人物作者”与“人物读者”的形象塑造得很丰满,从而淡化了真实读者——阅读该文本的广大公众,以及真实作者——作家。因此,在阅读文本时,阅读者便能很快置身其中。一方面,阅读者站在G.T的角度,体会着她少女时代初见这位留美归来、积极向上且思想丰富的男子G.L时的胆怯又激动疯狂,在知道他有家庭、有贤妻后想要隐藏心底秘密的那份苦涩、无奈,之后拥有自己的婚姻却遭遇丈夫婚外情而万分失望,直到最后在赴美散心时意外重遇G.L时的超脱释然;另一方面,阅读者又能站在G.L的立场,体味着他读到这封信时的感受,惊异又带着感动又或许有些难过遗憾。这样一来,阅读者便在过去的“我”、现在的“我”以及G.L这三个不同时间、空间和不同性别角色间互换,收获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艺术感受。这正是书信体小说异于其他类型抒情小说的地方,阅读者可以直击“人物作者”和“人物读者”的内心,感受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从而达到极强的文学效果和文学价值,给真实的读者虚拟又真实的文学体验,这也应该是真实作者创作该类型文学的初衷。

2.2 独语中对话

由于书信体小说的文体类型较为独特,因此为它增添了浓重的独白色彩。这在“单信式”书信体小说中似乎表现得尤为突出,以一封信构成一篇独立小说,唯一的写信人自说自话,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都处于封闭自足的状态。《一封未寄的情书》中,G.T的诉说看似完全是一个女人的独语,潇潇春雨的深夜,辗转难寐而忆起往昔,便决定写下这封信给暗恋多年的男子,其间包含着单相思的喜与悲,却只能自己回忆体会。小说中女主人公G.T对于听完G.L演讲后在回家路上的状态有这样一段描述:“南海路秋天的夜晚十分美丽,只那秋风中已有了凉意,我拉拉毛衣外套,没什么意识的朝植物园方向走去,脑中回满的仍是你的演讲。”[5]18这似乎就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在遇见心仪的男子后激动欣喜,却因为暂时见不到而思念感伤的心情独白。

但深究会发现,这种独白背后潜隐着有力的互动,本身信中“你”“我”的角色设定就已经凸显着这种潜在的情感交流,加上真实读者会不自觉亲近文本,体味女主人公G.T的心理感受,文本所表露的情感引起读者共鸣,对于G.T的情感变迁,读者会在接受文本的过程中获取体验并在内心世界对此作出情感回应,对G.T的执着深情感到怜悯或难过,这就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互动交流。同时,读者也会去体验G.L的心路历程,潜意识里思考假设是自己,如何去应对这样突如其来的感情,这也自然而然形成对文本的情感回应。这样的潜在交流不仅缩小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也加大了小说以情动人的力度。在笔者看来,书信体小说的叙述和抒情是倾诉的独白,是在独白中对话,这种独语式对话在文本中体现的是人物作者与人物读者之间的交流,实际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甚至可以说是与作家之间的情感对话。

2.3 聚焦内心

书信体小说并不缺乏情节,只是叙述故事情节并非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是呈现内心世界和主观意识的一扇窗。看似在架构故事情节,实则是抒发情节中的情感,这就使得文本的情节描述弱于情感表现。女主人公G.T在给G.L的信中同样有很多对于过去的回顾,但这种回顾却是对当时心境的回忆与感受。例如,在当时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由于G.L的朋友一次异常的举动导致G.L被约谈之后,G.T生着病却坚持去G.L所在的杂志社了解情况,但却看见了他的妻子正在帮他整理稿件,那是她第一次知道他已有家庭,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于是在这一部分用了大量笔墨来书写当下的情境和环境,不难发现,这些细节描写其实都体现了当时女主人公内心受到打击而绝望凄凉的感受。整封信中G.T把自己暗恋时的忧伤与欢喜、绝望与平静全部倾吐在字里行间,即使是叙述情节也渗透着浓浓深情。如此一来,情节大大弱化,阅读者也会不自觉跳过情节去感受内心,这便是作家意图所在。“在这里,波澜起伏、悬念丛生的不是未知的情节进展,而是主人公自由多变的心理流程,是主人公富于个性、不受限制的思考与感受。”[6]

2.4 书信叙事,主旨深化

小说自始至终都是女主人公G.T深夜笔触下的内心独白,对暗恋对象G.L的追忆,对过往青春的缅怀,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书信形式展开,悲喜交集,情真意切。但深究会发现,它并不是一封普通的情书,结合作家李昂的创作思想和时代背景便可以感知,书信的字里行间潜隐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它倾注着作家对社会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在文本中主要体现为女性自身的成长和两性关系的渐变。

2.4.1 女性成长

在写给G.L的信中,G.T详细追述了自己从少女情窦初开到中年超脱淡然的心路历程,少女时期初遇留美归来的G.L,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便陷入疯狂的迷恋。在这个过程中,G.T近乎迷失自我地追寻他的足迹,想尽一切办法靠近他,见不到他便心神不宁,甚至在病痛折磨下还依旧关心着他。这其实暗示着女性意识尚处于薄弱的时期,男性的光辉仍然笼罩着当时的台湾社会,女性对于人生价值的认知和追求很大程度上还在依附着男性。小说中G.T对于G.L的倾慕崇拜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作家企图通过文学的方式表露内心同时引起社会关注,且以第一人称书信的方式,更是体现她内心想要改变这种情况的迫切。

随着信中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渐渐找回自己,在得知G.L有妻子、有家庭以后,从最初的绝望到慢慢接受,并以积极的态度建立了自己的婚姻,且在信中强调这并不是看破红尘的选择而是一种正确的认知,这便体现出女性的思想在一点一滴的丰富和成长,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慢慢摆脱传统思想和男权主义的禁锢。接着又面对婚姻失败和理想破灭,在这一时期,女主人公并没有因此而颓败,而是开始冷静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从分居到去美国散心,都体现着女性理性思维的形成。而在纽约再次遇见十多年前爱恋的对象时,G.T所表现的淡然超脱更是诠释着这种理性思想的成熟,更加坚定睿智地维护自我。即使到最后读者都不知道G.L到底是谁,但这已不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这场暗恋中女性在成长,女性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女性表面上为爱情殉道,但其实在不断扩张自我势力,完成了自我提升。男性则成为加促女性成熟,反衬其人格坚守的符号而已。”[1]52作家以一封情书的形式,借信中女主人公之笔,书写出心底对于女性地位上升的渴求,同时将读者带入这段感情所产生共鸣的更能引起社会对于女性问题的观照和审视。

2.4.2 两性关系

两性关系问题是众多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尤为关注的话题,李昂也不例外,《杀夫》则是她书写两性关系的代表作,呈现出“性”与生存的关系,悲剧且血腥。而这部《一封未寄的情书》,作家选取了一条温情路线,以细致婉约的方式呈现自己对于两性关系的关注。首先,G.T对于G.L的动心就明显地体现出自主的爱情观,并非依照传统爱情模式去执行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如同信中所写到的:“我们从来不是与男性在一起,自然地培养出爱恋,我们的恋爱,永远过早地被一些文字描写的爱情模式先行决定,再不知不觉地依照着去实行。”[5]17女主人公突破社会转型期的双重爱情标准,追寻与自身的精神境界相契合的爱情,这也是作家对标准化的两性关系的控诉以及对自由理想爱情的肯定。在以为G.L被约谈时,女主人公来到杂志社碰到他的妻子正在为他整理稿件,那样的情形让她的内心受到强烈震撼,默默相伴的婚姻关系在女主人公心里树立成一种伟大的姿态,因此,她也坚决不会扮演第三者的角色,这也暗示着两性关系的纯洁,作家以写信人的口吻抒发,增强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感染力。女主人公有着强烈的婚姻自主观,虽遭婚变,但女主人公并未气馁,更不忍让,而是选择分居并且以旅行来沉淀伤痛,这也充分体现出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两性关系的自由性和自主性更加强化。

此后,女主人公仍然在找寻心灵上的契合,这时出现的与G.L有着某种相似性的夏似乎正好迎合了G.T的精神追求,虽然信的结尾对离婚或是接受夏并未清晰表明,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两性关系的理性判定。而这样的结尾也是作者给读者留下的想象与审视空间,两性关系如何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因此,作者以书信的形式表达,不仅袒露内心,同时也在向社会大众发问,无声胜有声。

“李昂文学自始至终最为出色的部分,就是她对于女性问题的观照和审视。”[7]而这部书信体小说正是她思想的独特呈现形式,将内心所有的不满与渴求以一个女人独语的方式集于写信人的笔触,看似细腻温情,实则发人深省,这样的叙事形式在创造文学艺术的基础上更深化着小说的主旨。

3 结 语

书信是一种古老的叙述手段,书信体小说是这一手法在文学领域结出的一朵奇葩,其独特的文体特征既丰富着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又使得小说的主旨加以深化。女作家的书信体小说确立了女性作为客体与主体的双重地位,充分肯定了女性的话语权。台湾女性作家李昂这部书信体小说《一封未寄的情书》的文学魅力在于,可以使读者于一位女性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中穿透文本去挖掘更深层的精神养分,在形式与内容上都使女性主义思想得到更有力的体现。通过研究本篇小说以及李昂的诸多作品,不仅有利于唤起学术界对台湾女性作家的重视,且对进一步了解整个台湾文学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值得读者孜孜不倦地追索与探寻。

[1]常建婷.情书·情人:评李昂的书信体小说《一封未寄的情书》系列[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4):49-52

[2]张鹤.实况转播·即时记录·重复回放:“单信式”书信体小说的叙事时间特征[J].宜宾学院学报,2007,7(2):1-4

[3]李连铁.李昂小说在大陆的研究综述[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53-56

[4]韩蕊.现代书信体小说文体特征论[J].社会科学辑刊,2010(5):216-218

[5]李昂.一封未寄的情书[M].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17

[6]刘明明.书信体小说的独特叙事魅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6):52-54

[7]朱艳.求赎的困惑与理性的探寻:论李昂女性主义文学的嬗变[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1:12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4.017

2017-02-19

叶穗(1992-),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

I206.6

A

1673-2006(2017)04-0060-04

猜你喜欢

李昂书信体情书
Electronic properties and interfacial coupling in Pb islands on single-crystalline graphene
一位修行者留给尘世的晶珠
一封情书
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之死悲剧性根源
书信体小说的文体特征
暖暖的等
写给电影人的情书
未成曲调先有情妙用书信创美文
视线
我要给妈妈一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