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忘记”与“旺季”
2017-04-11刘志双
刘志双
爱因斯坦曾说:“当你把学过的东西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这句话说得既有趣又富有哲理。在金庸《倚天屠龙记》第二十四回中有这样的情节:张三丰将自己独创的太极剑传给眼前面对强敌的张无忌,去斗赵敏手下的阿大,即“八臂神剑”方东白。张三丰将太极剑演示了一遍,问张无忌看明白了吗?又问他忘记没有?他说忘记了一半。接着张三丰又表演了一遍,竟和上次完全不一样,问张无忌忘记了没有,他说还有三招没忘。就这样一直教下去,直到张无忌说全忘了。张三丰说“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于是无忌就凭借这套已经忘了的剑法,借剑意战胜了方东白。
爱因斯坦的名言与金庸作品中的思想大致一致,他们道出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教是为了不教,“不教为教,是为至教”。
教师教会学生 “忘记”很重要,与此同时,是否发现了学生身上的另一个“旺季”呢?
忘记,可否是淡化学生分数的高低?有些学生通過眼前的死记硬背,看似取得了很好的分数,但这样的学习不是可持续发展的。2011版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形成语文素养,才能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我更想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我教的这届学生中有个叫方博的孩子。每天放学,他总是最后一个收拾好书包,走出教室。不知有多少次,我都会因为他耽误班级整体的放学时间而催促他,更记不清有多少次我来替他整理书包,还有一次,在我的眼皮底下他就成了漏网之鱼,书包干脆就丢在班级,可见其着急的程度。这个现象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
在审视自己培养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一定是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对,是催促。“我给大家三秒钟的时间做好”“我给你三秒钟的时间拿出你的语文书和文具盒”“我给你三秒钟”……一定是这三秒钟在无形之中成为了那些“慢性子”同学的桎梏。
针对方博同学的这种情况,我在每天的习惯养成训练中,逐渐使他淡化了时间的要求与约束,并且在与家长沟通后,我们共同帮助他切实解决了行为习惯中存在的不足。因此,当本学期结束时,我的一声“放学”指令响起,他早已和同学们一起走出了教室。
我想,当方博同学渐渐长大回忆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早已忘记了他和同学们一起走出教室的情景,但最值得回味的还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如何养成良好习惯这一经历。
张滢同学,是我这一届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而且学前教育比其他同学少整整一年。这么小,每天与同学们一起上学、做作业、考试,这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与差距。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的一个半月时间里,我们所讲的知识以拼音为主,由于学生们都有一定的学前基础,而当以识字写字教学为主的课文讲解开始时,我才在无意间发现,在每节课教学任务中安排的大约12个生字中,她平均只能认识2到3个。无论怎样反复地教授,哪怕是课下一对一指导,这些方法对一个太小的孩子来讲还是有些生硬。
这其中,最让我担忧的还是那每个单元的“真实测试卷”。孩子们交卷的时间一到,她总是第一个交卷,哪管是否还有一大半卷子没有答,或者仅答了支离破碎的几道题、几个字。每每这个时候,她都会拿着橡皮,铅笔走到我身边,我便开始那一遍又一遍地讲解,改错,再写,再擦,我范写,她抄上……当一张卷都写完的时候,我在她的卷面上郑重地写上90分。一年级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就这样磕磕绊绊地走了过来,她一直都是90分。
转眼间,下学期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开始了,经过了一个寒假,也许是长了一岁的缘故,张滢同学的学习态度与积极性有了明显好转。第二单元考试终了,当全班同学交完试卷后,我首先批阅了张滢的试卷,令我惊喜的是,这次她通过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真正考了90分。这给了我莫大惊喜。小学一年级,是她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第一步,学习和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新鲜的事物等待着她去发现,去探索。为师者怎能那般片面,武断地否定一个求知者的心。
也正是因为我们忘记了那启蒙教育中决定不了什么的分数,才迎来了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发自内心的勤奋动力。
现在,张滢同学负责每周二的领读任务,这不就是一株秧苗成长节点中最好的“旺季”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