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识字认半边”给识字教育的启示
2017-04-11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读完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识字3500个;读完六年制小学,要求识字3000个。比如“滇”,在常用汉字使用频率表中居第3180位。即使初中三年语文课上、课下没认识“滇”字,还有初中地理课,地理课也能弥补语文课的缺漏,也能帮助学生增加识字量呢。如果学生最终还是不认识位居第3180位的“滇”,说明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出现了瑕疵。
方舟子之所以认为韩寒的《三重门》是抄出来的书而不是写出来的书,就是从韩寒的手稿中发现多处低级的誊写错误,比如把“四两拨千斤”写成“四两拔干片”。一个心理词库中有“四两拨千斤”的人,能把“四两拨千斤”写成“四两拔干片”吗?一个心理词库中无“四两拨千斤”词条的人,能创作出《三重门》吗?这些证据似乎表明,韩寒是照着别人的打印稿靠钢笔誊抄伪造小说手稿。
当然以上问题不是本文要谈的重点。本文要谈的是它对识字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有哪些启示。
启示之一:有一个主流观点该否决了——通过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等大量语文实践活动能学好语文。某些语文教育专家们该清醒了。即,大量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为何没有提升语文水平呢?专家们普遍认为,成人识字量基本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语文水平。这一铁的事实告诉我们,语文需要教,光靠学生自己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去感悟,依然会有不认识“滇”的现象,识字量依旧停留于较低水平,词汇量也不甚丰富。可见,依靠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实践学语文,是一条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死路。如果至今仍然坚持这个观点,会使广大语文教师持续误人子弟。
启示之二:语文教学教什么?知道语文需要教,知道语文不是凭高耗低效的自读自悟多读多写能学好,那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最重要的是第二步——语文课教什么?教学内容不清楚,老师就会像巫师、法师一样玩儿“空手道”,尽管课堂上带领学生听啊、说啊、读啊、写啊忙乱不停,但依然收效甚微。老师应该像医师一样工作。医师改变患者命运靠的是明确的处方、具体的药物;同样道理,语文老师培育学生心智,靠的也是明确的、具体的语文知识。我们知道,字、词、句、段、篇、卷都是语文课的例子,而不是语文知识的本身。只有语文课的知识才能充当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的例子不能充当教学内容。如果语文老师明白教汉字应该教构字规则,学生就不必在黑暗中独自感悟汉字的构字规则。因为学生独自感悟获得规则,一方面耗时多效率低,另一方面这些感悟结果大多是不靠谱的,比如“秀才识字认半边”——用“真、镇”这些有限的例子概括出片面的规则去类推“填、滇、颠、巅、癫”的读音。如果语文老师自觉地把汉字构字规则的知识作为汉字教学内容,而不是把一个个具体的汉字作为汉字教学内容,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有效干预下短时间内分别掌握一组组汉字的构字规则,而不至于以偏概全,随意类比。如果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教汉字时把汉字构字规则作为教学内容,“真、镇、慎、缜、填、滇、颠、巅、癫”这些字在小学阶段就能全部解决,决不會把认识这些字推迟为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甚至还要通过初中地理课来帮忙才使学生勉强认识了。可见,一个个具体的字不是汉字教学内容,构字规则才是汉字教学的内容。同样的,具体的大量的词、句、段、篇等也不是语文教学内容,词、句、段、篇的组构规则才是语文教学内容。席卷全国的语文课改实验,十多年来一直没找到教学内容。无怪乎一位专家说,语文教学类似于“哭了半天,不知道谁死了”。
启示之三:教学生学会并习惯使用多种工具书。再好的汉字教学,也不可能把学生一辈子需要的字都在小学阶段教完。汉字中多音字较多,读音的把握,需要依据语境和工具书释义综合考虑。因此,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并养成勤查的习惯,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语文课改任重而道远,目前急需要解决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