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困惑与建议

2017-04-11胡殿均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33期
关键词:困惑教师培训中等职业学校

胡殿均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在国家、省和市三级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多级联动,错位开展,实现了培训内容全覆盖,取得了丰硕成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存在学校参与国培的积极性不高、省培项目配置不够均衡、市培质量与深度不够等问题。将教师参加培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纳入相关评估指标、灵活变通各级培训组织形式、推动有针对性的“双师型”培训等不失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增效提质的措施。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困惑;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59-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与要求,各级教育、财政部门和有关单位对此都高度重视,逐步形成了错位发展、三级联动的培训体系。在三级培训(国培、省培、市培)体系中,培训人数、质量和时间呈现金字塔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国培质量较高,时间长,培训人数少,市培质量相对低,时间短,培训人数多,省级培训的各项指标居中。“十二五”期间,徐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师参与市级以上培训次数超出了人均一次的基本要求,培训项目覆盖了本市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有力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目前各级培训是多级联动,错位开展,国培注重企业实践与专业实训方面的培训,省培注重各种类别的教科研培训,市培关注公共基础课及班主任培训,这种培训模式避免了重复培训,实现了培训内容全覆盖。但是,从组织过程和培训成效来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依然困难重重。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校参与国培的积极性不高

“十二五”以来,教育部每年定期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国培及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培训(统称国培)。其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国培全程为12周,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全程为24周,均以连续不间断方式实施。在三级培训体系中国培的质量和效果一般优于省、市培,教师通常对国培很感兴趣,期望能够获得参培机会。然而在实际组织过程中“供过于求”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徐州市在每年的国培报名过程中,均会出现上级下达的指标报不满,省里压市里,市里压学校,“抓壮丁”的现象见怪不怪。本市某些职业学校甚至在国培报名中出现“有培训需求,但派不出人”的尴尬局面。但在,分配技能大赛、重点专业建设方面的培训指标时,却出现校长主动打招呼,抢指标的现象。

其实,国培派不出人是学校在衡量各种利弊的情况下作出的“最优决策”,并非教师个人意愿,也不是学校的唯一选择。这一方面说明学校没有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没有清醒意识到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下的中职校更注重面子工程,不注重内涵发展,忽视了教师培训的长久之效。由于国培是自上而下下达指标,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校不得不派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再加上3年不得重复报名的政策要求,普通教师参培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是,不少学校为了防止影响学校“关注”的工作,只派学校里非骨干教师参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精英不国培,国培非精英”的乱象。

(二)省级培训项目配置不够均衡

近年来,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省级培训均由各培训基地组织实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规模化培训。这种规模化培训降低了培训成本,扩大了教师受益面,有效推動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省培是由各培训基地负责管理,虽然每年都要遴选培训基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部分项目几乎没有遴选的余地,往往长期固定培训基地。一方面,固定的培训基地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能够逐年提升培训质量。另一方面,“没有遴选的余地”说明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或高校中与该项目有关的专业开设较少,缺乏更多的优质基地可选。就全省中等职业学校而言,这些专业教师配置数也远低于其他专业,每年只有部分学校有培训需求。然而,培训组织部门和基地都不想闲置培训资源,促成此类项目和其它项目一样年年开班,造成此类项目报名需求逐年下降,出现部分人员重复培训的现象。与此相反,有些项目需求量大,而培训供给不足,市培部门不得不加大市培规模弥补省培中的供给不足。这表明省级培训中各项目的需求不均衡,而省级培训部门在配置项目时,没能有效化解不均衡带来的矛盾。

进一步梳理省培报名情况不难发现,公共基础课和大专业(机电、计算机、财经商贸等)相关的学科教研类培训供不应求,管理类、部分技能训练类和小专业(旅游服务、汽车等)相关的培训供过于求。公共基础课教师群体庞大,培训需求远高于其他专业,但国培主要设置针对专业课教师的项目,所以省培成了基础课教师珍惜的机会。小专业教师配备不足是普遍现象,有些中等职业学校为了开设热门专业,在没有或缺乏相关专业教师的条件下聘用兼职教师,配合公共课教师强行开设新专业,所以在培训时无师可派。通过调研了解到技能训练类的培训需求不旺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培训基地主要是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并非企业,项目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学校与教师缺乏兴趣;另一方面规模化培训理念引导的培训策略使一些项目缺乏针对性,如旅游服务类中导游和烹饪本不适合集中在一起,但是由于基地难找、参训人员不足,有时不得不合并成一个大项目,教师原本期望的培训成了“鸡肋”。江苏的中职教师省级培训项目每年都细化到80多个,有时更多。这些项目基本覆盖了全省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大类,但是却很难覆盖具体的二级专业门类,更不用说具体课程。中职专业门类较多,若让每年的培训都覆盖所有门类是不现实的,但若只针对易凑班的专业或者采取易于开班的大类专业培训,又很难促进中职教育结合地区产业,做精特色专业。与此相反,省培项目中管理类培训却分布过细,这些项目分类对教务教学、教科研、教师发展、学生管理、团委、财务、实训基地、示范校(现代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创业教育等部门负责人进行培训。不同的学校分工不一,以上项目均是学校的不同部门交叉负责,而且这些管理者也都是教师身份,也有专业发展需求,却因为参加了管理类培训不能参加其他培训。所以,在管理类培训中机械地将培训项目划分过细,让参培人员顾此失彼,既不利于管理者选择项目,也不利于他们综合能力提升。

(三)市培质量与深度不够

市培在三级联动培训体系中属于“后动者”,一般安排在国培和省培之后,缓和了国培和省培的诸多需求矛盾,同时也填补了一些项目空白。如徐州市中职培训机构每年都在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定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从报名情况看,教师对市培较积极。因为资金和资源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三级培训体系中,市培人数多,质量相对低,培训时间也较短。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专业课的市培不易组织,由于地区经济差异,本地区物色不到有培训实力的相关企业,走出本地区培训成本太高,只能不定期依靠办学质量较高的职业学校组织实施,理论研修为主,借助学校实训车间进行模拟实践。为了满足公共课教师的培训需求,徐州市每年定期组织公共基础课相关培训,培训时尽可能提升效果,采取专家讲座、互动交流、现场上课与评课等多种形式。即便如此,资金缺乏仍是市培的软肋,培训质量和效果远落后于国培和省培,所以各项指标在三级培训体系中处于金字塔底层。虽然如此,报名人数还是逐年增加,给市培带来巨大压力。一方面培训组织部门基于政策的要求,尽可能提供全免费的培训,减轻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培训学时的考评压力也促使教师先看量后看质。

(四)校级培训组织随意性较强

上文没有将校级培训纳入“三级培训体系”,一是因为校级培训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大项目培训,也可以是单一主题的讲座培训。二是因为各校因办学条件及学校发展需求不同,组织时各自为政,无系统规划,想到哪做到哪的情况比较常见。由于财政管理措施日趋严谨,培训经费需要专款专用,徐州市的不少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大量的培训专项经费无法从其他途径支出,于是这些学校在日常校本培训基础上,开始考虑走出校门,主动寻求高质量的培训。这些学校每年花费的培训资金有的远远超过市培的总资金,但是学校人员过少,不便于寻求专门的培训基地开班培训,只能以零星访学或插班的形式为主。由于校级培训部门工作性质的局限,可利用的培训资源也相对缺乏,在校级培训走出校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欲出无路”的现象。

二、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若干建议

(一)将教师参加培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纳入相关评估指标

省级以上培训往往有3年不得重复参培的限制,其本意是用行政化手段确保教师人人有培训机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项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受到部分单位的诟病:小专业人员少,不重复报名派不出人;人员身份发生了变化需要新岗位的培训,无法落实;参培人员身兼数职,却只能参加一种培训。近年来,取消限制的呼声越来越大。其实该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取消,各职业学校势必找出种种理由培养“培训专业户”。有的专业户是学校力推的专业骨干,也有的是在学校工作中无足轻重的“二线教师”,专职消化培训指标。透过学校对课程开发、技能大赛、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培训项目比较感兴趣,报名较积极,而学科教研,教师专业化进修等方面的项目报名意愿较弱的现象,不难看出,学校申报培训时没有将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统一起来,而是将学校需求凌驾于个人之上,从侧面反映学校没有重视教学质量提升,没有重视内涵发展。综合来看,政策只是手段,学校能够科学、客观地安排教师培训才是培训良性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学校能够主动将教师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持之以恒的重要常规工作来抓,政策限制就无足轻重了。基于这种学校意愿决定教师培训去向的现象,建议用行政化手段导向学校的培训决策,如将学校合理选送教师参培作为各种评估、评比的重要指标,让学校把教师培训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

(二)灵活变通各级培训组织形式

国培时间长,造成参培教师脱离教学岗位太久,不利于学校安排日常的教学工作。且近年来职业学校师生比严重失衡,教师本身的课时量就很大,若再把参培教师的原有课时量长期分给其他教师无疑是雪上加霜。建议国培计划部门能够压缩培训时间,或者将长时间的集中培训化整为零,变换形式拉长培训战线,定期集中,或者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尽可能避免教师长时间的集中培训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现象。

省培应进一步合理制定培训计划,需求小的专业不必年年培训,要尝试打破规模化的班级培训制,試点师带徒的培训模式,防止同专业异方向的专业课教师混编在一个大班进行培训。由于职业学校数量急剧减少,省级培训基本能完成几年一轮训的目标,这也使省级培训机构每年的培训内容与形式换汤不换药,重复性较强。轮训不需要重复,参照普教点线面辐射的培训机制,职业学校的省级以上培训应重思想、重理念,培训要办得井然有序。

市校级培训内容与节奏要紧跟省级以上培训计划,充分消化省级以上培训成果,有效展开“面”的培训。某种程度上,市校级培训是检验与落实省培成果的重要阵地,如果仅根据资金和自身能力开展补充式常规培训,那么它们与省级以上培训的联动仅仅是错位的机械式补充,而缺乏延伸递进式的补充。在培训体系中市级以下培训虽然属于“后动者”,但是,组织方便,效率高,为中职教师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培训学时,有效做好市校级培训对提高本地区中职教师水平,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目前,各级中职教师培训大都是点对点培训,旨在提升个人的业务能力。实践中发现,单一的重复报名控制机制也不科学,有些教师在学校一人身兼多职,需要多种能力的培训,单一的报名限制不利于兼职人员的培训发展。建议建立点面辐射的培训体制,进一步提升高级别培训的质量,同时设置科学有效的限制方案,促进兼职人员的全面发展。目前,如徐州市的省级培训多以集中开班的方式进行讲座式培训。初步调研发现教师更注重培训时的交流与相识,更主要是为了培训后实践方面的交流。所以,评价培训效果要看是否给教师带来思考,而不是看传输了多少知识。建议组织培训时要减少单一的讲座形式,众所周知的内容及思想狭隘的观点也不能确定为培训内容。

(三)中职教师培训要避免重量轻质现象

在各级中职教师培训报名过程中,不难看出各级培训机构多以完成培训量为主要目标,将对参培人员的筛选放到了次位。面对这类困难时,各级培训机构不应该勉强“抓人”,要冷静分析,主动调整培训计划,始终将培训质量放到首位。要敢于在特殊专业培训时设计小规模培训,甚至一对一培训。建议各级培训报名组织过程中要坚持原则,加强组织,避免重量轻质的现象。从长远看,提升培训质量是培训良性发展的保障,也是开展中职师资培训的价值所在。

(四)推动有针对性的“双师型”培训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而省市培多设置理论和技能竞赛类项目,缺乏有针对性的“双师型”培训。目前,如徐州市的省级培训多是分学科的教科研培训,将教师企业实践的任务交给了学校。首先,这种模式不是专门针对“双师型”教师进行的培训;其次,各学校由于认识和培训资金的差异,企业实践效果也参差不齐。建议省或市级中职培训机构考虑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丰富中职教师培训内容。

(五)加大底层投入,促进市校联姻

由于地方经济与产业结构不同,不同市级的培训专项经费数额不同,总体看来,市培机构经费明显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经费难以落实的情况下,校市联合扩展培训不失为一种折中策略。市培部门负责组织,计划项目,校级培训部门负责落实参与,相关费用各自承担,市级部门还可以帮助学校联系培训基地进行个性化培训。如前所述,市培在培训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级主管部门应增加市级中职教师培训机构的专项培训资金,促成中职教师培训有效落实。

(责任编辑:曹鸿骅)

猜你喜欢

困惑教师培训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