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践调查与发展分析

2017-04-11黄静

新世纪图书馆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服务

摘 要 论文对国内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分别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式、对象、手段、内容和机制五个方面评估实践进展,认为国内城市须顺应时势,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转型。

关键词 公共数字文化 中国城市 文化服务

分类号 G12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03.015

Investigation and Development Analysis on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

Practice of Domestic Cities

Huang Jing

Abstract The analyses in this paper are proceeded from five aspects which are the mode, the object, the method, the content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 based on the sampling investigation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 situation in domestic cities. This paper states that all the cities must suit the current stream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s.

Keywords Public digital culture. Cities in China. Cultural service.

0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形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应运而生,它以满足社會的公共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公共财政为支撑,以数字化资源为依托,以网络化传播为载体,向全体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与数字文化融合的产物[1]。“十二五”期间,“国家数字文化网”“广州城市记忆工程”“北京记忆”“深圳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区域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践成为典范。然而,信息技术是以指数级发展的,时至今日,移动互联网的生态系统业已形成并且正在由传统的移动互联网趋向智能互联网,以服务为核心的“智能互联”正在渗透和改变着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在此背景下,重新检视国内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现状,把握当前的实践进度,明晰今后的时势,布局未来的发展,无疑将是“十三五”伊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领域的首要任务。

本文以国内城市为调查对象,按照“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四级序列分别在我国的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地域进行抽样,共抽取18个样本城市(见表1),通过在知网等数据库、互联网站点以及微信、微博以及客户端等各类信息平台收集相关报道,获得这些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进展信息。

根据调查类别,本文拟分别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方式、对象、手段、内容和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其发展业绩和创新举措予以展示。

1 国内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式

1.1 服务载体与启动时间

所抽取的18个样本城市均以综合性服务平台为载体,整合数字文化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为民众提供多元文化服务。其中,“文化苏州”以APP客户端形式,河南开封以微信公众服务号形式进行服务,除此之外,大部分城市都选择以专题网站为主要载体。从项目的名称来看,与十二五时期的“数字文化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明显的“展示”意味不同,当前各城市进一步凸出了载体的“服务”属性,但在具体定义上又各有侧重。比如,上海是“互联网服务平台”、重庆是“物联网服务平台”、南京是“城市文化消费O2O综合服务平台”,成都是“文化文物服务平台”,显示出国内城市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面的个性化思考。

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上线时间来看,浙江嘉兴无疑走在全国前列。嘉兴“文化有约”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诞生于2011年7月,后于2013年7月和2014年12月两次升级改版[2]。与嘉兴直线升级式发展模式不同,上海的“文化上海云”虽于2016年3月才整体上线[3],但其子平台“文化嘉定云”却在2014 年12月就开通服务[4],此后由点及面、全面铺开,先后建设完成“静安文化云”“文趣闵行”“闸北智文化平台”“文化浦东”“金山文化云”等多个子平台,实现区域全覆盖,最终组成国内第一朵省级公共文化云[3]。调查中,笔者发现有16个样本城市已上线或即将上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详见表1),可见其正成为国内城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1.2 主办机构与合作单位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政府文化惠民的重要举措。在样本城市中,绝大多数项目的主办单位是市委宣传部或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但也有特例,如河南开封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职能是由地方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牵头的“智慧开封”项目来实现[5]、南京文客网则是由国有性质的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主办[6]。

在合作单位方面,样本城市中以整合文化系统内诸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服务中心之类的机构资源居多。浙江嘉兴的“文化有约”还整合了文化系统外的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并吸纳了20多家社会性文化机构[7];南京文客网与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洛可可文化发展公司等高校和文创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6];文化上海云则汇聚了当地超过一万家文化机构和单位[8]。

2 国内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对象

从调查来看,如今国内城市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时十分注重服务对象的分众研究,如嘉兴“文化有约”把服务对象细分成机关公务员、企业家和企业职工、窗口行业服务人员、在校学生、社区居民、农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和外籍人士等8类[9],并制定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主办方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对象的认知也在不断拓展,如上海、开封、苏州等地在规划建设时都将服务对象定义为“包括但不仅限于城市常驻居民”,异地人士到达该市时同样可以通过简单注册认证获得同等文化服务。除此以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对象也不再仅限于“人”,南京文客网的服务宣言是“面向800万南京市民、8000万年过境游客,以及2万余家各类文化产业经营者等”[6]。

3 国内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手段

新媒介、新思维带来的传播新常态正在催生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现代传播体系;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更多创新服务内容成为可能。

3.1 传播手段

“信息不对称”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长久以来的难题。为改变这一境况,各地凭借信息技术广开服务入口,制定了“多通道发布、多终端访问、全方位覆盖”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务渠道策略。电脑、手机、移动终端已是当前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入口“标配”,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手机APP是当前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主力通道(详见表2)。此外,还有形式多样的新传播手段。天津在公共活动场所、超市、社区的LED或者触摸屏里加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导视;南京文客网在“我的南京”APP上开通了“文化生活频道”,并与“中国南京”官方网站等各类文化信息窗口进行对接,南京全市的公共免费无线网络i-Nanjing-free首页上也会呈现文客网窗口等等[6]。新旧媒体的物尽其用为国内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打造出强力的通道矩阵。

3.2 技术手段

调查显示,云计算已是当前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云连接、云操作和云存储等手段,将文化资源打包上“云”,使城乡居民能足不出户通过网络免费享受海量的数字化资源和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而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技术的成熟运用,更加科学地配给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从而大大提升群众的活动参与度和服务满意度。此外,精准定位技术、可交互富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在各地建设中也得到了充分地运用,使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体验在场与在线的互通互动。公益服务之外,还有城市将文化消费要素纳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范围,如天津将研发“文惠通”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10]、南京文客网为文化企业定制文化消费的产品技术服务和产品接入服务[6]。

4 国内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容

内容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核心,在“资源整合、一站式服务”的共同理念下,各市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容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演绎和实现。

4.1 文化资源服务

借助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抽样城市都毫无例外地整合了当地图书、文博等文化资源。通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实现了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文化设施数据的互连互通,使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升级为“全景”模式。然而,各地在资源整合的广度和服务层次上却各有千秋。主要服务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突出城市地缘文化资源的整合。宁夏银川的回族文化[11]、山东潍坊的潍水文化[12]、湖北嘉鱼的儒家文化[13]都被整合进各自城市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福建三明开辟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14];河南洛阳有牡丹文献中心[15]、河南开封有开封菊话、江苏苏州有姑苏艺苑。(2)文化学习资源的整合,银川“百姓学堂”提供几十部讲座视频供的下载观看;福建三明集成了大量舞蹈、摄影、音乐、美术视频供民众在线学习;上海和湖北嘉鱼整合体育赛事及运动场馆资源;浙江宁波整合包括戏剧、话剧、歌剧、演唱会、音乐会、综艺在内的演艺活动资源;江苏南京和河南开封加入了文化旅游和文创商品。

上述实践虽然极大地拓宽了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建设思路,但是,同样类型的文化资源,不同城市提供的服务层次却有不同。比如,江苏无锡和湖北嘉鱼网上展厅里的文物还是通过传统的“图片+文字简介”的方式在展示,而浙江宁波已实现展品的3D化展示[16],山东潍坊已实现数字展馆的360°全景虚拟漫游[11],四川成都更是开发了面具试戴、衣服试穿等相关游戏[17]让民众在了解文物相关知识的同时获得互动的乐趣。在地缘文化的呈现上,“银川记忆”是静态的图片和文字,而河南开封却是以百姓口述音频的创新方式,江苏苏州则开发了动漫产品《尚湖传说》并制作了系列纪录片视频。

4.2 文化供需服务

文化供需通道的开辟是国内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摆脱传统的资源陈列模式,升级发展的证明。上海、浙江宁波、山东潍坊等多地将文化活动和文化场馆图文并茂地包装成文化产品供百姓网上自由“点单”,群众可以通过网站、手机APP等轻松完成预约并且参与后进行评价;福建“文化三明”公共服务平台专设“公共文化供需平台”模块[18],开放演出、非遗展演、讲座、展览和文化辅导员的资源供给库,申请方只需根据自己的需求勾选提交表单就可获得相应的服务;嘉兴“文化有约”服务平台向群众征求活动,经文化管理部门审核后只要票选达到最低支持人数即推出该活动项目,同时,个人可以发起文化需求,经审核后可以建立文化活动招募项目。可以说,互联网平台预约、“订单式”活动参与和“众筹式”活动招募等功能的实现,促成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与百姓文化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3 文化导航服务

“文化地图”是各地共同开展的一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其内容除了全景化展现城市及其所属的区县、街镇、社区各类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文化设施、文物古迹等地图与详情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手机APP或微信公众号里的“文化地图”版块,帮助民众规划到达各文化场地的最佳行进路线,实现“离我最近的美术馆在某处”等基于位置的服务,为民众的随机文化需求进行导航,使百姓能随时、随地、高效地获得公共文化服务。

4.4 文化交流服务

基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文化交流服务,一方面是面向公众发布文化活动、信息热点、通知公告、活动报道等各种文化资讯,另一方面则是畅通监督反馈机制,及时受理群众诉求。如嘉兴“文化有约”平台整合了“我有话说”BBS、湖北嘉鱼建有“云交流”BBS,福建“文化三明”平台则通过“群众参与”的专门模块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回应投诉咨询、进行民意调查,完成便民问答。除网站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代传播体系里的微信、微博等也都是实现文化交流的便民通道,共同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5 文化志愿服务

文化志愿者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他们积极参与城市文化活动,为民众提供文化场所的导引、讲解、安防和市民体验等志愿服务,并积极开展专业文化、艺术知识培训、现场实操等项目。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城市在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中设置了“文化志愿”专栏,开辟志愿者招募的互联网通道,如河南洛阳公布了该市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并附有志愿者募集申请表单;浙江嘉兴推出“我要应聘讲师”“我要应聘志愿者”功能,百姓可利用自身特长,参与有关文化活动项目的组织实施,相应人员经文化管理部門审核认证后开展工作。应聘成功者可以享受相应工作待遇或活动奖励[18];“文化三明”平台则链接了“三明市文化志愿网”专题网站,上面不但有志愿人员和活动的招募信息,还有志愿组织和志愿者风采的详细介绍。

4.6 文化共建服务

河南开封在国内开“互联网+文化”的智慧城市先河,其成功不仅因为政府的大量投入,更在于开封市民的全体参与。在开封街头,只要打开“中国开封”微信公众号轻扫路边的二维码,就能听市民给你讲原汁原味的开封文化故事。“全民接力话汴京”项目吸引报名者数万,很多市民不仅参与了语音互动,还提供了大量的民间文化记忆。这种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带领百姓一起挖掘和创作地域文化资源的案例,在样本城市中也频频出现。例如,“文化宁波”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发掘”模块,就以收集和展示民间的文字、口述、摄影、地图、模型、等各类文化资源为目标;福建三明的“文艺创作”栏目集成了本土县市的各类群众创作文化视频;“文化苏州”APP里的“我秀文化”模块可供百姓上传个人作品,以自媒体的方式拓展城市文化资源。

4.7 文化产业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激发文化生产活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各种文化产业资本、文化产业资源、文化智力资源、文化产权资源具有集聚效应。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上拓展文化产业服务模块,不但能挖掘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的深层关联,助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最终能通过引导和支持众多关联文化企业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来满足民众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反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河南“洛阳文化云”就用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服务的传统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加以改造;“天津文化云”将文化产权交易、文化创投等实体平台上线,并将开放文化商品、文化产品在内的全要素文化服务[10];南京文客网除为个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外,目标为“利用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及文化企业大数据征信服务体系,构建起成熟的城市文化商业生态圈”[6]。

5 国内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制

各地在积极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手段和内容的同时,也不断探索和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运行、管理和保障机制。在服务运行方面,上海率先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领域开展ISO9001质量服务体系认证,“文化上海云”的每个活动都须提前确定方案、发布预告和领票信息、提前取得文化资源网络发布权、活动当天进行数字化录制、活动结束后一周内上传文化资源网络版,每个环节都有规可循,每个活动都有据可查[19]。在服务管理方面,浙江嘉兴在多通道预约的基础上,在资源稀缺项目上加推自动摇号办法,从而改进资源分配的不公,进一步完善服务预约制,并出台了《“文化有约”用户积分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用户的有效管理——用户参与和评价活动获得积分,预约却缺席的则扣除积分,高积分用户有权参加特别活动、拥有招募文化活动等权利,通过激励机制的创新,培养用户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在服务保障方面,重庆实行“服务内容接受群众监督,服务效果接受群众评价,补助资金与服务绩效情况挂钩”的政策[20],这一机制有效保障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质量;江苏南京则充分引入市场机制,以南京市文投集团为首的众多文化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促进公益服务之上的城市文化消费氛围的形成。

6 国内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趋势

由上可见,样本城市实现了基本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互联互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也愈加丰富,服务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升。那些富有成效的建设举措可为各地参考和借鉴,但更为重要的是,对调查所显现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趋势,我们应有敏锐的洞察力,应势而谋、乘势而上,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6.1 服务主体从政府到全社会参与

上海、浙江嘉兴等城市所积极探索的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且差异化的文化需求的最佳选择。未来政府职能将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引导和吸纳各类社会主体通过政府购买、资本合作、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等多渠道共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以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主体构成来不断促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式和产品的多样化,增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6.2 服务内容从纯公益、准公益到兼容文化消费

虽然目前国内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容大多是纯公益性质,但是江苏南京准公益服务的出现以及天津“文惠通”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研发都在提示我们,随着多元主体的服务供给模式的推行,“培育和引导文化消费”将是今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目标。重视和挖掘培训教育、体育健身、演艺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深层关联和转换,整合文化商品研发与线上交易,实现非营利性与专业化经营相结合,将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内容建设的兴奋点。

6.3 服务载体强化“大智移云”的技术运用

技术进步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驱动力,尤其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领域,需要紧密结合“大智移云”[21]等技术对传统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升级改造。扩大跨系统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在源头上建设好公共文化服务的起始一公里;补齐信息不对称、供需矛盾的短板,在终端上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像浙江嘉兴一样,通过不断的技术换“芯”深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从而为公众带来更适需、更个性化、更优质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6.4 服务开发“线上线下”并行

毫无疑问,当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已不再是线上资源的简单浏览,嘉兴等地文化活动和场馆的线上预约、河南开封基于位置的语音导览都是文化020实践的典范。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互联网思维正是要将线上的信息超对称与线下的场景服务有效结合,从而带动人、活动、场所及其关系的横向互动,促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线上线下的纵向流动[22]。为此,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开发必须遵循双线并行的原则,做强线上的同时跟进线下,发展形式多样的便民文化服务新业态。

6.5 服务对象更是公共文化共建者

本次调查中,多地依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为群众办文化、群众参与文化服务提供了快捷通道。他们注册文艺团队、预约场馆开展文化活动,表现自我的同时丰富公共文化资源;他们参与文化志愿服务,贡献力量的同时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他们受邀参与文化活动的组织运营,使公共文化服务从前期规划、中期执行到后期考核都融入群众的意愿。以上实例都很好地诠释了人民群众不但是公共文化的服务对象更是公共文化建设者的理念,并为如何引导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提供了示范。我们需要延续这一思路,推出更多的扶持措施,开辟更多的参与通道,培育群众文化组织的造血机能,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最终实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 1 ] 肖希明.“国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整合研究”专题引言[J].图书与情报,2015(1):1.

[ 2 ] 耿俪洳.嘉兴“文化有约”平台推出3.0版本[EB/OL].(2015-01-04)[2016-08-28].http://www.cnjxol.com/xwzx/jxxw/jxshxw/content/2015-01/04/content_3244594.htm.

[ 3 ] 颜维琦,曹继军.文化上海云上线[EB/OL].(2016-04-05)[2016-08-28].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4/05/nw.D110000gmrb_20160405_5-05.htm?div=-1.

[ 4 ] 罗丽君.漫步“云”端 享受精彩文化[EB/OL].(2014-12-23)[2016-08-28].http://www.hdzc.net/html/culture/difangwenhua/2014_12/23/101127614.html.

[ 5 ] 开封成为全国首个“互联网+文化”智慧城市[EB/OL].(2015-09-29)[2016-08-28].http://city.qq.com/a/201

50929/020812.htm.

[ 6 ] 戴凌.“互聯网+文化”南京城市文化消费服务平台文客网上线[EB/OL].(2015-12-29[2016-08-28].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5/12/29/027504023.shtml.

[ 7 ] 鲁赟.嘉兴的“文化有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EB/OL].(2016-04-18)[2016-08-28].http://www.cnjxol.com/Industry/content/2016-04/18/content_3616118.htm.

[ 8 ] 苟理彬.“文化云”汇聚上万家单位场馆 大数据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智能[EB/OL].(2016-07-26[2016-08-28].http://www.sh.xinhuanet.com/2016-07/26/c_135541678.htm.

[ 9 ] 茅临生.“文化有约”: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EB/OL].(2012-04-11)[2016-08-28].http://www.zjol.com.cn/05zjol/system/2012/11/11/018938460.shtml.

[10] 李姗.“天津文化云”把“要文化”和“送文化”匹配起来,推动本市文化供给侧改革[EB/OL].(2016-06-28)[2016-

08-28].http://toutiao.com/a6301148336964239618/.

[11] 银川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回族文化”[EB/OL].(2014-09-22)[2016-08-28].http://www.nxycwh.com/whls/in-

dex.htm.

[12] 潍坊市公共文化云平台“潍水文化”[EB/OL].(2015-06-18)[2016-08-28].http://www.wfggwhy.gov.cn/new-

sinfo.jsp?codemyid=culhistoryoverview&flag=0.

[13] 嘉鱼文化云网站“儒家文化”[EB/OL].(2016-06-02)[2016-08-28].http://www.jywhy.net/yzbj.html.

[14] “文化三明”公共服务平台“文化遗产”[EB/OL].(2015-06-08)[2016-08-28].http://www.smggwh.gov.cn/6.asp?

BigClassName=文化遗产.

[15] 洛阳公共文化数字云平台“牡丹文献中心”[EB/OL].(2015-08-15)[2016-08-28].http://61.136.80.211:8081/.

[16] “文化宁波”公共服务平台[EB/OL].(2015-08-31)[2016-08-28].http://www.whnb7000.com/.

[17] 赵斌.成都推“景点”导览 千年文化遗韵尽在掌握[EB/

OL].(2015-01-15)[2016-08-28].http://www.sc.xinhua

net.com/content/2015-01/15/c_1113993021.htm.

[18] “文化三明”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文化供需平台”[EB/OL].(2015-06-08)[2016-08-28].http://www.smggwh.gov.cn/130.asp.

[19] 吴桐.好一朵“文化上海云”[EB/OL].(2016-01-07)[2016-08-28].http://sh.people.com.cn/n2/2016/0107/

c137167-27485805.html.

[20] 渝委.重慶“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有效对接群众文化需求[EB/OL].(2016-02-19)[2016-08-28].http://www.cacanet.cn/detail_politrid.aspx?futiid=275237.

[21] 刘炜,周德明.从被颠覆到颠覆者: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趋势前瞻[J].图书馆杂志,2015(1):4-12.

[22] 黄静.虚实融合的图书馆空间互动服务模式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11):36-40.

黄 静 南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副主任。江苏南通,226001。

(收稿日期:2016-09-12 编校:刘忠斌)

猜你喜欢

文化服务
文化馆开展数字文化服务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社区服务的残疾人文化服务创新策略研究
提升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价值的思考
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基层文化志愿者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公共图书馆开办主题展览馆的必要性
关于文化馆(站)数字化服务的几点思考
润例起源与流变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