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在口译课程形成性评价模式中的应用

2017-04-07

英语知识 2017年1期
关键词:译员口译交际

赵 颖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在口译课程形成性评价模式中的应用

赵 颖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口译本质上是一种交际行为,Bachman提出的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同样也适用于口译测试。本文将口译能力形成的过程作为研究中心,在Bachman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基础上,将口译能力细化为“知识能力”“心理能力”和“技能能力”三个方面,采用“阶段技能测试+期末综合测试”的评价模式,对学生口译能力进行评估,旨在将形成性评价模式运用到口译教学改革中,以期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口译能力的目的。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形成性评价;口译测试

口译是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进行的交际行为,口译测试应该遵循交际语言能力测试的相关理论和基本原则。在笔者进行的口译课程形成性评价模式的教学改革中,尝试性地将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应用到了“技能阶段测试+期末综合测试”的考核中,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口译质量的目的。

1.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语言测试的目的是要对被测试者的语言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Lyle F.Bachman提出了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在倡导培养语言学习者交际能力的交际教学法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Bachman认为,语言能力就是把语言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主要由语言知识、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部分构成。语言知识主要由组织篇章结构的知识(包括语法知识和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包括语义知识、功能知识和社会语言学知识)构成;策略能力是指在具体情景下语言使用者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心理能力,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综合运用已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策略能力可以使语言使用者将其语言能力、知识结构和交际情境结合起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心理生理机制则是指语言交际时语言使用者的神经和生理过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知识、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共同作用(Bachman,1990: 81-110)。

Bachman的交际语言测试理论认为,语言能力不只是信息传递,而是“发生在情景、语言使用者和语篇之间的动态交互”(陈菁,2002: 52)。Bachman指出,语言测试的核心是交际语言能力测试,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即要从“情景真实性”和“交际真实性”两个方面进行测试设计。“情景真实性”是指测试方法特征与将来某一特定目的语使用的情景特征的相关程度;“交际真实性”则是指参与测试的人在完成某一测试任务时,其语法、语篇、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等方面的参与程度(韩宝成,1995: 59),以考查被测试者处理语言信息和言语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能力。

Bachman的语言交际测试理论“把语言的使用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重视语言在具体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使用,突出语言能力不仅指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交际”(陈菁,2002: 52)。同时,Bachman也提出了测试的“真实性”原则,这意味着语言测试应该在接近真实情况的交际场景中考查语言交际能力的各个方面。这些都对口译测试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2.口译测试:语言交际能力的测试

2.1 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

口译是一种特殊的语际翻译行为,通过对源语语音符号的听辨,译员理解源语意义,并即时地通过目的语的语言符号传达源语信息,从而达到有效促进信息传递的目的,是在跨文化活动中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

口译不是单纯的以词句为单位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为了促进双方有效交际而兼顾交际内容所涉及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等信息内容的综合性语言交际活动。厦门大学口译训练模式(拓展版)是这样描述口译的交际模式的(陈菁 肖晓燕,2014: IX):

在这个模式中,C=Comprehension(理解);R=Reconstruction(表达);S=Skill(技能);P=Professionalism(职业标准);A=Analysis(分析);D=Discourse(语篇);CC=Cross-Cultural Awareness(跨文化意识);K=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语言外知识);TL=Target Language(目的语);SL=Source Language(源语);I=Interpreting (口译);FB=Foundation Building(口译准备);QC=Quality Control(质量监控)。

图形中心的非直线型模式显示了口译的基本过程:口译包括理解原文(C)和用目的语表达意义(R)两个阶段。这个交际过程只有在分析(A)语篇(D)和特定情景中的文化因素(CC)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这些都取决于译员的口译技能(S)和口译职业水准(P)。由此可见,口译过程中,口译技能与语言知识、言外知识、语篇分析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策略之间是动态互动的。

围绕中心的是“口译准备”和“质量监控”两个环节:前者代表译员针对口译任务在语言、知识和心理方面做的长期及短期准备,后者则表示口译测评和质量评估,二者是对口译中心环节的有效补充,与“口译过程”共同构成了口译交际过程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口译在本质上是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之间的信息传达,既是一种社会互动交际行为,也是一种职业交际行为(陈菁,2014: 66)。口译中的信息转换不仅限于语言的转换,更深层面上的是交际情景,是译员根据特定的交际情景理解源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目的语将信息传达给特定的接收者。译员,作为口译活动中的“桥梁”,为客户、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等交际各方提供职业服务,必须协调交际各方的要求,因此,译员的工作是一种职业交际行为。

2.2 交际法口译测试内容

口译的交际本质表明交际语言能力测试同样适用于口译测试,并为口译测试提供了理论依据。Bachman认为交际法语言测试应遵从三个重要原则,即突出语境;突出交际主体与语境、语篇之间的动态互动;重视“真实性”(Bachman, 1990: 3)。这三个原则与口译交际能力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交际法口译测试的内容和方式(陈菁,2002: 52)。

Bachman指出制定测试内容规范时,最根本的问题是定义所测量的是什么语言能力(Bachman,1990: 4)。从“厦大口译模式”中可以得知,口译能力就是译员在口译中心环节中展现的能力,即在分析语篇和语境中的文化因素的基础上理解源语,并用目的语表达意义;译员的口译技能和职业准则的掌握程度是确保交际任务顺利完成的核心。根据Bachman对语言能力的定义,口译测试中的口译能力应具体体现为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心理能力。

知识能力指的是对语言(源语和目的语)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其中语言知识是指两种工作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方面的知识,而文化背景知识则是指通识性知识和专题性知识。

技能能力是指口译技能,即运用知识能力进行口译交际的能力,主要包括公共演讲、短时记忆、口译笔记、数字转换、应对策略(如没听清怎么办,发言者语速太快怎么办)等。

心理能力是指译员临场发挥的能力。口译工作的现场性和即时性对译员的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译员心理素质的好坏对口译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口译测试中,要充分考虑到心理素质的作用,让受训者意识到心理素质的重要性,避免出现在无压力的平时练习中,口译质量良好,但在口译测试或现实工作中,过于紧张、思维混乱、语无伦次的情况。

2.3 交际法口译测试方式

Bachman指出“语言测试的原则”之一是测试要与语言教学和语言的使用密切相关(Bachman &Palmer,1996: 4)。因此,口译测试的设计要考虑到对口译交际能力的反拨作用,最佳的方式就是遵循交际法语言测试提倡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指测试的内容和方式应该与现实生活的交际情景所需完成的任务相近。“真实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测试任务越真实,与被试平时使用的语言或内容越接近,其测试行为就会发挥得越好,那么,根据测试结果对被试语言能力所做的推断就越准确,因而测试的构念效度就越高”(韩宝成,2000: 49)。

交际口译测试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材的真实性,二是测试方式的真实性。测试材料的选择应适用于真正的口译场合,如访谈、演讲、报告等,而不是选用句式复杂、文体正式的书面材料。就测试的方式而言,采用语音室录音的方式完全背离了真实的口译场景,无法客观地测试出应试者的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心理能力。因此,测试必须在接近真实的交际情景中完成。

3.交际法口译测试在形成性评价模式中的应用

3.1 口译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为过程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发现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质,优化教学过程,体现教学中对“过程和个体的重视,强调个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曹荣平 陈亚平,2013: 45)。

目前,形成性评价的实践和研究是国内英语教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在大学英语教学和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地较为广泛,而在口译教学中并不多见。口译课是一门以技能传授为中心的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的技能和专题连续传译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够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在这样的技能实践课上,学生往往会有较大的压力和挫败感,在这样的技能课程中合理地运用形成性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Bachman认为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与语言测试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Bachman,1990: 3)。有效的口译测试体系的建立对口译教学具有很强的反拨效应,也对口译课程的形成性评估模式的建立起到推动作用。

3.2 形成性评估模式中的交际法口译测试

笔者进行的教学改革旨在结合口译课程技巧训练的特点,将形成性评价模式应用于口译教学实践,在Bachman的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技巧阶段测试+期末综合测试”的交际法口译测试方式,以此提升学生的口译技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技巧阶段测试+期末综合测试”的交际法口译测试方式确立的根本出发点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测试手段督促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对口译技巧进行课后的自主练习,实现“课上指导+课后训练”的统一,达到熟练口译技巧的目的。

“技巧阶段测试”是掌握学生口译技能学习进程的主要手段。如前文所述,口译能力分为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心理能力三个方面,交际法口译测试的设置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知识能力和心理能力贯穿整个教学进程,而技能能力则是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是一个从循序渐进到融会贯通的发展过程。因此,笔者在口译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设计了两个评价表格(见表1和表2)对“技巧阶段测试”进行考评。

见表1和表2分别是“知识能力与心理能力测试评价表”和“技能能力测试评价表”。两个表格在“技能阶段测试”中并行使用,主要用于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测评。在实际的教学环节,笔者采用“课堂有备演讲”+“现场口译”的方式进行口译学习的阶段性评价,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采集分数计入期末总评。具体的操作是:课前指定部分学生按照事先设定的话题准备演讲材料,课堂上在没有准备演讲的学生中随机选取译员,进行口译。其余同学作为观众和评委,利用两个测试评价表对演讲者和译员的表现进行测评。口译活动结束后,演讲者和译员根据测评表进行自评。

在每次测试中,“知识能力与心理能力测评表”的所有内容都在测评的范围,这有利于督促学生提高综合语言能力、积极扩大知识面、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并时刻关注心理能力的提升。“技能能力测评表”是根据口译技能的阶段性进程设计,测评的范围是随着技能学习的进程而定,如在介绍了“口译笔记”的基本原则之后,在评价译员口译技能的时候就要参照表中的“公共演讲”、“短时记忆”、“口译笔记”三部分内容。

口译课程期末成绩的采集则是根据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心理能力的综合评定而来。综合测试前,笔者将测试涉及的几个话题向全体学生公布,督促学生做好译前准备工作。全体学生分为测试组、观众组和嘉宾组三组,每组进行完本组任务后,进行角色互换。测试组轮流上场,进行口译;观众组根据“综合测评表”对译员的表现进行打分;嘉宾组根据教师提供的由真实口译材料改编的语料完成访谈、对话等任务。考核结束后,教师综合所有的评价表格和学期间的阶段测试成绩给出每个学生的期末总评(见表3)。

这种以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为指导的交际法口译测试评价模式极大地保留了口译训练的“真实性”,在口译训练中给予学生“实战”的感受,促进了学生技能的发展,提升了整体的口译技能。

4.结语

Bachman的交际法语言测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以技能为教学核心的口译课中,采用形成性评价模式可以极大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和个人潜质的开发。交际法语言测试与形成性评价模式融合在一起的“技能阶段测试+期末综合测试”的交际法口译测试保证了测试的“真实性”,强调了以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心理能力的口译能力,使学生的口译能力得到了全面客观的衡量。

[1] Bachman, L.1990.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Bachman, L.&A.Palmer.1996.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曹荣平 陈亚平.2013.形成性评估及其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翻译,(1):45-50.

[4] 陈菁.2002.从Bachman交际语法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中国翻译,(1):51-53.

[5] 陈菁.2014.从口译交际行为的主体、客体和规范透视口译的文化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3):66-69.

[6] 陈菁 肖晓燕.2014.口译教学:从理论到课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 韩宝成.1995.Lyle F.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55-60.

[9] 韩宝成.2000.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1):47-52.

The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 Theory in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for Interpreting Courses

Interpreting, essentially, is a communicative act.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 theory proposed by Bachman also fits the interpreting testing.With the formativ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ability as the research focus, this paper divides the interpreting ability into“knowledge ability”,“psychological ability”and“skill ability”based on Bachman’s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 theory.A“periodical skill test + final comprehensive test”method is also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students’ interpreting ability, so as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formative evaluation to interpreting teaching, nurtur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ies and improve interpreting ability.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 theory;formative evaluation;interpreting testing

H319

A

2095-4891(2017)01-0046-05

表1 知识能力和心理能力测试评价表

知识能力与心理能力测试评价表知识能力测试项目评价级别评语语言知识语音语调语法词汇、句法语篇能力语用能力主题背景知识通识性背景知识优 良 中 差优 良 中 差优 良 中 差优 良 中 差优 良 中 差优 良 中 差优 良 中 差心理能力(请描述译员/自我口译时的心理状态)其他知识

表2 技能能力测试评价表

1.吐字清晰优 良 中 差2.语调自然优 良 中 差3.语速均匀优 良 中 差4.音量适中优 良 中 差5.声音平稳从容优 良 中 差6.无过多的填充词优 良 中 差7.无过多的自我修正优 良 中 差8.面部表情优 良 中 差9.眼神交流优 良 中 差10.手势优 良 中 差1.主题准确优 良 中 差2.结构完整优 良 中 差3.逻辑正确优 良 中 差4.主要信息无遗漏优 良 中 差5.重要细节无遗漏优 良 中 差1.竖式装订笔记本优 良 中 差2.列式排开,结构合理优 良 中 差3.意群分割明确优 良 中 差4.结束标识明确优 良 中 差5.双语混合优 良 中 差6.符号、缩略语合理优 良 中 差7.数字、专有名词准确优 良 中 差8.逻辑关系明确优 良 中 差9.字迹清晰优 良 中 差1.笼统表达优 良 中 差2.解释优 良 中 差3.原语复数优 良 中 差4.信息省略优 良 中 差5.询问优 良 中 差1.遵守时间优 良 中 差2.职业着装优 良 中 差3.精神饱满优 良 中 差4.保持中立优 良 中 差5.口译困难处理得当优 良 中 差6.准备充分优良中差测试项目评价级别评语公共演讲短时记忆口译笔记应对策略职业水平

表3 交际法口译测试综合评价表

公共演讲1 2 3 4 5 6 7 8 9 10短时记忆1 2 3 4 5 6 7 8 9 10口译笔记1 2 3 4 5 6 7 8 9 10应对策略1 2 3 4 5 6 7 8 9 10职业水平`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交际法口译测试综合评价表测试内容评价分数知识能力40%语言知识言外知识技能能力50%语音语调1 2 3 4 5词汇语法1 2 3 4 5语篇能力1 2 3 4 5 6 7 8 9 10语用能力1 2 3 4 5 6 7 8 9 10主题背景知识1 2 3 4 5通识性背景知识1 2 3 4 5心理能力10%总评

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口译课程学业水平评价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UPRP20140614)、2014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语块教学模式在英语交替传译课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编号:UPRP20140541)、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2013年度立项课题“语块教学模式与提高口译质量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WYZD13011)和大连外国语大学2013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立项“复合型英语口译人才课外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Y02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赵颖,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口译教学与实践

通讯地址:116044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6号 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交际
情景交际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医疗口译中口译人员角色的动态转换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