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梨园戏下南名师许志仁表演艺术

2017-04-05郭智峰

艺术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梨园戏

郭智峰

摘 要:多年来,通过多位梨园前辈的言传身教、述史忆昔,笔者对许志仁这位只闻其名、受其益,而未见其人的前辈名师产生了好奇、探究的心情。名师许志仁为丑、末行代表,他以古朴淳厚、生动活泼的表演风格为梨园戏丑行奠定了极其深厚的表演基础,储备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并传予后人。

关键词:梨园戏;下南流派;丑行

1 剧种简介、流派风貌

发祥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梨园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在历史的变迁中,梨园戏分为小梨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两支三流派。三流派各自拥有自己的看家戏“十八棚头”。小梨园又称“七子班”,是因一出戏由七个不同行当的未成年演员扮演所有角色而得名。小梨园剧目题材以表现才子佳人情怨纠葛的生旦戏为多,保存有《刘智远》《陈三》等剧。古代的行政区域称为“路”,福建路的上面省份称为“上路”,并且成为梨园戏对于浙江路这一外来流派的专称。“上路”流派的剧目多数敷演帝王将相、忠孝节义,如《王十朋》《朱寿昌》等。相对于“上路”,泉州人一向自称为“下南人”,因此“下南”一词也成为泉州土生土长的梨园戏这一流派的名称。它现存的传统剧目都是全国罕见的,如《刘永》《龚克己》等皆为梨园戏独有,这些多是因果报应、教化劝世类型的剧目。所有“下南”流派的口述记录本文词质朴,具有草根本色和泥土味,显然未经文人润色。并且,其乐曲多采用古曲牌。每出戏虽以生、旦为主人公,但夹入大段插科打诨,化严肃为轻松,以增加喜剧色彩。

三流派在表演上是统一的,有一套严谨的程式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小梨园是以六七岁至十六岁之间的未成年儿童做演员,由一个师傅口授教习,模拟上演,因此规格最严,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大梨园则是由各小梨园戏班成年后的演员或吸收成年新角及一部分票友、戏迷混合组成的“成人班”,因此在表演艺术上虽仍是小梨园的基础,但是表演上有进一步的体会和发挥,更因演员来自各班,不是出自同一师傅,也就必然有所差异。其中,更不乏名艺人独创表演技艺、搬演名剧传演至闽南大地,如生行名师陈德碗的《十朋猜》、贴行名师李清河的《冷温亭》、净行名师姚望铭的《大保奏》、丑行名师许志仁的《义童算粿账》等等。诸位名师的艺术展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在唱念做表间演绎忠孝节义、悲欢离合,他们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深入民心,在闽南观众的心里埋下不灭的艺术种子。

在诸位名师中,“下南”流派名师许志仁为丑、末行代表,他以古朴淳厚、生动活泼的表演风格为梨园戏丑行奠定了极其深厚的表演基础,储备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并传予后人。但可惜因时代局限,旧艺人的生平,包括艺事、技艺并无机会被记录和梳理出来。今作为梨园后辈,笔者学艺多年,在艺术上受前辈名师无形教益,如受林赋赋、龚万里、许天相等老师传授“下南”流派《义童算粿账》《岑鹏归汉》等诸多剧目,而这些皆是名师许志仁创演传承的名剧名折。因此,笔者有责任将所学、所访的过程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记录并整理出来。

2 “许志仁”其人其艺传承概况

许志仁,梨园戏“下南”流派丑、末行名老艺人,梨园戏行内亦称他为“仁师”。他早年在泉州南安岩浦“德春班”、晋江青阳“宝兴班”任演员及教戏师傅,以丑、末行当表演名噪闽南;1953年,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成立,他即以名老艺人的身份加入,并同时担任泉州地区梨园戏演员训练班教师。现今,在梨园戏舞台上活跃的诸多梨园戏名家,如林赋赋、龚万里等皆曾师事于他膝下、受教于他。仁师不仅有极为高妙的表演艺术,同时也拥有丰富的“下南”流派传统剧目的腹稿。“下南”流派现存的记录本大都是由他口述的,记有《苏秦》《刘永》《何文秀》等20余个传统剧目,这些剧目由他单独口述或以其口述为主,再补以他人散出,这些贡献实为一份无价的艺术遗产。仁师早年入小梨园“戏仔班”习艺,受到严格的艺术训练,他应工旦角,因外部形象面容姣好饰演旦角有天然条件。虽然年代久远已不能知悉他的文化程度、小梨园旦行的表演造诣到何种程度,但根据梨园戏名宿吴捷秋导演与他接触中记录的文字可窥一斑。某次,吴捷秋导演与其他老艺人谈论小梨园剧目《崔杼》时,他在旁随口答曰:“崔杼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此句典出自《论语》,他能随口答之令人诧异。不仅如此,梨园戏名剧《陈三五娘》中,“赏花”一折亦是由他补述传授,让这折载歌载舞的文词、乐曲都极其高雅的折戏,以及“五娘、益春”两个旦行角色表演能得以完整规范的保留,足见他的幼功基础深厚而扎实。成年后,因为小梨园童伶表演的局限性,仁师的身体条件随着成长的变化逐渐不适合扮演旦角,所以他根据自身条件转变行当,“化缺为圆”,创造性地将旦行的科步程式化用到丑、末行当的表演中,然后再夸大变异形成动漫式的效果。仁师形体表演上的这些独特的身段科范,被笔者的老师们称为“仁师步”。并且,他还独创了许多表演技艺,并以丰富的生活阅历,结合剧目人物将许多角色演得精妙绝伦、幽默风趣,如仁师演出的《岑鹏归汉》一折,前有南棍表演,后有唢呐拟人声道白表演,整体结合剧情展现技术,丰满人物,表演得酣畅淋漓,令人赞叹。仁师尤为称道的还有道白功夫,如《刘永·义童算粿账》中他塑造的“义童”角色便是以道白来表现,不饰太多肢体动作,只用几个有特点的身段形象配合道白表演,便将一个丰满、真实的艺术形象牢牢地固定在舞台之上。在剧中,演员要扮演“义童”,而“义童”又要模仿“金姑”“金章嫂”等数个角色。仁师在人物性格上突出“义童”雇工身份又见义勇为的性格,表演上用的是生动的闽南语言,这些语言充满乡土人情,富有亲切感、浓烈的生活色彩和泥土味。在道白技巧上,每个段落他都会根据不同角色的性格和思想感情来表现每一句道白的白韵,每一个人物、每一句话怎样念都有固定的设计,因为这些白念得好,人物形象就能随之显现出来。可以说,仁师是以喜怒哀乐、吞吐浮沉八个字来设计人物道白的,就连年龄、性格、身份、思想感情都被包括了进去,兼顾了语言与艺术的统一性与现实性。

综上,仁师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有独特个性和独创精神的名艺人,原因在于他首先是演员且擅长旦、丑、末几个行当,同时腹内有丰富完整的戏出。他是没念过多少书的艺人,全凭记忆从前辈师傅的口头传授中将剧本“写在”肚子里,并同时能独立思考,具有创造力和独到的见解。因此可以这么说,仁师能自成一派,绝不是因为他从学戏那天起主观上就打算形成自己的一派,而必定是在不斷成长发展中,根据自己的条件取得一定造诣后逐渐形成的。

仁师后半生基本从事教育工作,他培养了很多观众所喜爱的优秀演员和传播梨园戏技艺的优秀教师,再传弟子和学生亦诸多,是梨园戏火种真正的传承者。仁师中年后身患疾病,有严重的头风症,时时疼痛难耐,只能靠药油摩擦来缓解,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教学,在1956~1962年教习出56级、57级、59级等几批梨园戏演员。这些演员在日后数十年又成为梨园戏的中流砥柱,他们晚年承担起梨园戏传承的使命,又教习了89级、97级、07级等几批学员。作为他们的弟子,笔者从每一位前辈师傅的传承身影中感觉到了自己所肩负的剧种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 结语

作为中国戏曲界历史最为古老的剧种的传承者,几代梨园人本着抢救、继承、研究、传承优秀梨园戏艺术这一宗旨开展工作。因为梨园戏有如宋元古瓷,精致典雅,古朴细腻,须用心呵护,所以能为其营造一个安静、纯洁的艺术环境,是梨园戏众梨园子弟的心愿。

参考文献:

[1] 庄长江.泉南戏史钩沉[M]. 2008.

[2] 古南戏遗响[M].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

猜你喜欢

梨园戏
闽南文化的现代化传承
——以梨园戏为例
“梨园戏现象”探微
弦管古乐是泉腔戏曲的曲库——从梨园戏三元老论南音与梨园戏关系说起
试论戏曲手舞的视知觉形构——以梨园戏、莆仙戏科介谱式为例
曾静萍沪上分享梨园戏
梨园戏开发的可行性与旅游利用研究
寻访梨园戏之初体验
千年梨园,传承经典
梨园戏的时尚化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