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文翻译中的修辞意识与审美观念

2017-04-04陈行舟

关键词:原译时文拜登

陈行舟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3)



时文翻译中的修辞意识与审美观念

陈行舟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3)

进行时文翻译时,若忽略修辞意识与审美情趣,仅在语法、语篇类型及相关“背景知识”的小圈子内打转分析源语言表达的意义,就容易偏离其旨归及旨趣,导致错误的解读和翻译策略。应当基于修辞与美学的视角建立时文翻译的新模式,将修辞意识培养与时文翻译相结合,鼓励外语学习者提升翻译审美观念,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更有效地习得时文翻译之道。

时文翻译; 修辞意识; 审美; 学科交叉

“时文”的概念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承沿递嬗,现一般指反映社会时代风貌、折射时代意识的文字,内容涵盖甚广。有关时事新闻的文字报道更是时文的重头戏。近年来,时文翻译课成了许多院校外语专业的“新宠”,老师推荐的学习素材和外文学习网站提供的资源也总是和时文有关,时文翻译教学在外语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攀升至相对重要的位置。可见,时文以其所特有的时代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读懂时文,做好时文翻译,让我们能更熟悉母语和外语发展使用情况,这正与语言习得的实用性相得益彰。

一、时文翻译实践中的困扰

然而,在进行时文翻译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该时文为何而写?时文受众为谁?力图达到何种修辞效果?目的语译文又应该力图达到何种效果?我们是否用心体会:源语言所用措辞有何种意义?翻成目标语时又应该如何选择适当的词语以及修辞手法?在译文与原文的比对中,应如何判断目的语表达是否和源语言中的对应部分表达均属于其所归属文化类别的对应“高度”,或是所表现的意义是否属于对应“高度”?

培养修辞意识有助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对源语言和目标语的修辞力度进行较好的把握,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知识的构筑、真理的确立、学派的形成、观点的阐明和交流,都离不开以劝说,论辩为中心的修辞原理、原则、规范,离不开对相关修辞资源的‘合法’开发利用”[1]。可见,恰到好处地“拿捏”修辞可以尽量让目标语的受众对译文的理解与源文本所用语言的受众对原文的理解深度或效果保持相对一致的水准。在此基础上拓展语言审美,能使目标语既符合目标读者的审美意识,同时尽可能地复刻源语言的风姿,因为“美学与翻译的结合,乃珠联璧合;美学与翻译的结合,乃天作之合”[2]。因此我们需要拓展翻译思维,从修辞与美学的视角来考量时文翻译。

二、修辞贵在传情达意——克服“差不多,想当然”的惰性翻译思维

文字总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这决定了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修辞意识的根本是受众意识,这一独特性使其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服务于特定的受众。在任何具有修辞意义的语境内,交流者发表的言辞相对于受众的关联性绝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必须由表达者通过修辞手段来加以确立。[3]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将这些也纳入考量范畴。若囫囵吞枣地对源文本地毯式扫描一番就匆忙下笔开译,对作者的修辞用意没有比较到位的理解,译文的遣词造句不能体现出原文的修辞效果,目标语受众想要从源文本得到的信息或领会便随之打了折扣。学生译得机械,甚至教师也未琢磨或分析作者选择使用某些词语的用意,而这些词往往正为画龙点睛之笔。

例1:SENATOR Joseph R. Biden’s characterization of his fellow Democratic presidential contender Senator Barack Obama as “the first mainstream African-American who is articulate and bright and clean and a nice-looking guy” was so painfully clumsy that it nearly warranted pity. (Source: NYT/February 4, 2007)

原译:参议员约瑟夫·拜登是这么描述他的民主党派总统候选人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的,“第一位伶牙俐齿的主流非裔美国人,聪明、整洁而且长相英俊”,他这一描述显得如此令人痛苦地笨拙,简直是值得同情。

改译:参议员约瑟夫·拜登称正和他一同角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参院同事巴拉克·奥巴马为“主流社会非裔美国人中口齿清楚、脑瓜灵光、没有污点,长相讨人喜欢的第一人”。拜登挖空心思拼凑起来的这一连串描述听起来如此造作,几乎使人替他觉得可怜。

点评:原译一开始给受众传递的是拜登对奥巴马的称赞,表达并无问题,但受众会觉得似乎和后面提到的“笨拙”“同情”不能契合。部分受众对美国当时政局不甚了解,很容易一头雾水。事实上,拜登和奥巴马二人当时均为参议员,一同竞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拜登对竞争对手奥巴马存在“防御”心理。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由于拜登措辞的使用不当,暴露了种族歧视的偏见,那么译者可有意连用若干形容词作定语使表达略显蹩脚冗长,来显示出拜登“挖空心思拼凑”的评论虽褒实贬,以及对奥巴马的非白人身份显露出的歧视和讽刺,这样能较好地使目标读者感受到两个竞争对手之间微妙的火药味,能更好地理解全文。

例2:The Racial Politics of Speaking well (Source: NYT/February 4, 2007)

原译:很会说话的种族政治

改译:好话背后的种族政治

点评:Speaking well在这里并非指口才好,而是指说某人的好话。美国政局风云变幻,互为竞争的政治人物难免互损,但有时为了表示绅士风度又不好祭出“明枪”,只能“暗箭伤人”了。建议在译文中使用“背后”一词来提醒读者联想其中蕴含的冲突,更方便受众据此选择相应的情绪和道德立场继续阅读,为进一步了解下文做铺垫。

例3:You know things have come to a pretty pass when US politicians throw their weight behind a French company because the alternative is worse. That would be the effect of barring Huawei and ZTE from the US market on the grounds that they are shifty front organisations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ource: FT/October10,2012)

原译:当美国政客们开始全力吹捧一家法国公司的时候,事情其实已经到了相当尴尬的局面,因为这种“取而代之”更糟糕。这会成为华为和中兴两大运营商在美国市场方面的阻碍,理由是这两家公司是中国政府和人民解放军那令人捉摸不透的幌子组织。

改译:我们只消看看美国政客们如何两害相权取其轻,以安全为理由禁止华为和中兴这两家中国公司涉足其电信市场,从而在事实上支持一家法国公司在美国扩展业务,就不难看出情况对他们来说有多么糟糕。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本土公司全都缺乏足够的实力,而在有能力提供设备的海外公司中间,华为和中兴又被认定为是受到中国政府及解放军幕后操控的商业机构。

点评:原译没有实质性的错误,但不足以向受众表达源文本想要传达的讯息。显然,从原译可以看出作者对美国政客所采取的措施表达了不满,但读后也许还是不了解美国吹捧法国公司而阻扰中国运营商的原因。改译版本中进行适当增译,向受众直陈个中缘由,有助于中文读者了解美国市场刻意排挤两家中国运营商的原因,并接受作者和译者在对这件事的观察上所采取的态度。因为修辞者“往往还通过对受众施加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来促使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态度或观点”[4],这样他们能更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被更有力地说服,使译文更具有实际效力。

例4:The decline of free speech has come not from any single blow but rather from thousands of paper cuts of well-intentioned exceptions designed to maintain social harmony. (Source: The Washington Post/October12,2012)

原译:言论自由的消亡并不出于任何单一的打击,而是出于成千上万的报道片段,这些出发点很好的限制旨在维护社会和谐。

改译:导致言论自由衰亡的并非是对公共言论突然施加的某一粗暴限制,而是人们出于维护社会和谐的善良动机在许多情况下允许对言论作出微小或局部限制累积起来的结果。

点评:原译句子内部逻辑衔接表达欠清晰,将paper cuts解释为“报道片段”显然有误。该表达原指(手指皮肤被纸张边缘割伤的)小伤口,文中用其指代对公共言论的种种微小的限制或是施压。原译的语序可适当调整,符合受众的语感。同时补充了“公共言论”“粗暴”“人们”“情况”“对言论作出限制”等具体内容让读者更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起到了较好的解释作用,折射出译者较强的受众意识。

“修辞原是传情达意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传情达意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5]在教学活动中,“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6]。广义的“大修辞”不仅包括修辞格,还指对语言进行选择、搭配、重组,使其最大效度地向受众传达出作者的意图,也可称为炼字和炼句。也就是说,“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7]。刘亚猛在谈到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时也提到修辞的重要性:“包括一般智力成熟程度、对与外语相关的各种语境的知情程度、分析批判能力、跨文化自觉性、修辞互动能力等等”。刘教授认为外语教育的“远大目标就是为我国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格局中和平崛起提供强有力的‘外语支撑’”,“我们急需的是那种能使用外语应对和说服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尽可能改变对方的看法和态度的人才”,“中国外语教学要取得真正的突破,非实现从语言到话语,表达到应对,交流到说服,解释到论辩的跨越不可。也就是说,英语教育必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修辞能力而不是单纯注重他们的所谓语言能力”。[8]外语专业的学生应该本着“大修辞”的意识来学习。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修辞意识,特别是处理时文翻译时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其极具时代特色的修辞特点来充实自身的语料库,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三、孰美孰不美——“推敲”还是“把玩”?

译学一向同美学有着深刻的联系。美学也将翻译认为是一定条件下的美学现象,是一种审美活动。“美学是与文学艺术关系最为密切的,甚至可以说,美学是文艺发生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之一。”[9]但若“把玩”语言一味求美,就像一个探险者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带着万丈豪情冲锋险象环生的冰封大峡谷,并企图征服之,结果可想而知。

例1:光明网转载杨思梁在中华读书报上的一篇评论文章,其中提到钱钟书先生将《毛选》中的“吃一堑、长一智”译为“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该译文被赞为“形音义三美具备,令人叫绝”并收入外研社1997年版《汉英词典》。在国内读者看来,似乎钱先生已经完美地做出诠释,但目标读者却不买账。杨思梁在文中提到三位从事写作的外籍人士表示对该译文“均不知何意”。可见译文虽美,却令目标读者无法理解,原文要表达的修辞意图更是难以体现。

例2:出自阎成席时文翻译小讲堂的一则中文报道称,一家内地团友在香港游玩期间觉得受到“不愉快”待遇,故进行控诉,报道提到“其中辽宁的一家四口人……不满旅游车迟到,先投诉又报警,并找来媒体,声泪俱下讲述遭遇,要求赔偿每人3000元港币,及滞留3日的食宿费用”。该学习网站推荐的译文为:They poured out their resentful grievance against the late tour buses so much so that they did a string of things to give vent to their anger and dissatisfaction: making a serious complaint to the HK authorities for compensation, reporting it to the HK police for justice, resorting to the public media for attention and mercy.

译文几个动词使用精确,并连续使用分词making,reporting,resorting形成排比结构,力道尽显,来强调该游客家庭当时的小题大做。不仅符合原文所要描写的情景需要,而且更能凸显文中那种紧张对峙的气氛,读起来若小锤击鼓,声声入耳。

例3:Upwardly-mobile customers were made nervous by waiters and the expertly positioned cutlery, and never quite lost the uneasy feeling that they were mountebanks or charlatans or parvenus, or whatever the word was, who had been given fleeting access to a superior way of life and might at any minute be betrayed by a false move with a fork. (Source:The Guardian/February22, 2014)

译文:钱袋子鼓了想来餐厅奢侈一把的顾客被一本正经的服务员和摆放得非常专业到位的餐具弄得紧张兮兮,生怕一不小心用错了叉子而随时暴露出自己跻身上流社会资历尚浅,因此他们总是惴惴不安,担心被人说是骗子、冒牌货、暴发户或是别的什么。

点评:译文与源文本语序基本一致,也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几个四字成语放在文中显得简洁形象,衔接也比较流畅。对“upwardly-mobile”“had been given fleeting access to a superior way of life”等进行增译以提供合乎上下文情理的修辞情景,便于读者理解。

例4:From Bayle and Leibniz to Voltaire and Quesnay, philosophers hailed it as an empire more civilised than Europe itself: not only richer and more populous but more tolerant and peaceful, a land where there were no priests to practise persecution and offices of the state were filled according to merit, not birth. Even those sceptical of the more extravagant claims for the Middle Kingdom - Montesquieu or Adam Smith - remained puzzled and impressed by its wealth and order. (Source:LRB/January28, 2010)

译文:从拜尔和莱布尼茨到伏尔泰和魁奈,哲学家们对中国无不颂扬,称其为较之欧洲本土更为文明的帝国:不但国富民众,而且更为宽容与和平,在这片土地上,没有牧师对人民进行宗教迫害,人们得到一官半职全凭才能高低而不看出身贵贱。即便是对中国更为富强一说持怀疑态度者——譬如孟德斯鸠或亚当斯密——也对其所能拥有这样的财富和秩序感到迷惑不解,却又赞叹不已。

点评:源文本使用“from…to…”“not only…but …”“even”及多个形容词比较级来加强语气并形容当时中国的强盛富足给人以神一般的存在感。译文同样多次使用并列与对比,多个四字词语的使用既简洁又巧妙,在凸显中文构词特色美感的同时还给受众以足够的想象空间,符合源文本的修辞语气特征和审美情趣。

除了在翻译时推敲合理的修辞表达,外语学习者还要注意语感与美感的强弱圆缺,比如可以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形美、音美、词美、句美,意美,从而形成审美的共鸣。同时留意语言的朦胧美,感受英汉语模糊性的审美差异,在阅读、感悟和翻译中深挖内涵,获得借鉴,以发掘时文那短小精悍的美,针砭时弊的美和诗情画意的美。

四、对时文翻译的修辞美学意识思考

修辞追求的是语言象征的力量,而美学追求的是人类情感在各种表现力中的凝聚和升华。在翻译实践时,对翻译材料的准确把握能帮助译者用相对对等的目标语来重现源语言,所选择的目标语应尽量呈现出相对等同的修辞效果。同时,通过对译语受众局限和预期的分析,有目的地选择需要添补的信息,充分调动译语资源,使译文有效影响受众。培养对文字美的敏感能有效地再现源语言的修辞特点,使目标读者感受原文“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的美。外语学习者可以有意识地从修辞和美学方向来思考和学习时文的表达,同时观察中西翻译的各种对比和流派。“翻译理论的多元互补和东西方翻译理论的交汇融合将是翻译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10]这是翻译理论研究发展日趋成熟的一种必然表征。正所谓阴阳调和,融会贯通,中庸之道也。

注释:

[1][3] 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19,255页。

[2] 毛荣贵:《翻译美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4] 刘亚猛:《关联与修辞》,《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第113页。

[5]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页。

[6]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教育》2009年第2期,第59页。

[7] 张志公:《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修辞学习》1982年第1期,第3-5页。

[8] 周耀东:《西方修辞与中国的外语教育——刘亚猛教授访谈》,《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第1期。

[9] 朱志荣、程孟辉、丁 冰:《中国艺术哲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291页。

[责任编辑:陈未鹏]

2016-06-24

陈行舟, 女, 福建福州人,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H059

A

1002-3321(2017)03-0098-04

猜你喜欢

原译时文拜登
拜登也要打造基建狂魔
普通人拜登
谈时文阅读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诗文一家
“拜登”献吻拜登
拜登.你的手……
灵活运用时文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十年后》参考译文评析
——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教师用书为例
智 珠
论翻译症的主要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