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建设节约型智能校园的路径
2017-04-04章正样
章正样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建设节约型智能校园的路径
章正样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互联网+”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面临刚需求不够、软环境不足的困境。“互联网+”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应遵循长远谋划、以人为本、齐抓共管的原则。在路径设计上,适应“互联网+”,落实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的保障机制。在路径实施上,利用“互联网+”,建设数字后勤,强化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的运行机制。在路径管理上,借助“互联网+”,建设品质后勤,建立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的联动机制。在路径发展上,融合“互联网+”,建设开放后勤,构建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
互联网+; 高校后勤; 节约型智能校园
随着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概念和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高等教育顺应“互联网+”,借力科技、协同融合、共享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高校后勤系统应主动作为,构建后勤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格局,建设“互联网+”节约型智能校园,为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互联网+”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的内涵及其现实困境
(一)“互联网+”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的内涵
“互联网+”是2015年兴起的一个概念,直译为“互联网化”,是指将互联网思维在生产要素配置中发挥数据化、共享化的广泛联接效果,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创造力,达到互联网络与各行业的创新融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和示范点。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是指高校将互联网的创新和快捷等优势深度融合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中,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培育节约文化,构建科学决策、精细管理和全面服务的体制机制,满足师生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内容包括科学长远的规划、后勤保障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和利用、智能校园建设的管理与监督、节约教育的开展和节约氛围的营造等等。
(二)“互联网+”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方面是刚需求不够。近几年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加快,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刚需求明显不够,再加上师生员工数量的快速增长,与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全面覆盖下,高校在网络硬件建设上明显落后,存在设施设备的老化,经费投入不足,管理队伍建设落后等问题,广大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对学校后勤服务保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服务对象通过手机、微信、微博等网络途径投诉校园后勤管理与服务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是软环境不足。高校由于自身管理体制机制的不顺畅,长期形成的教育管理思维定式,更是无法抵挡互联网所带来的变革和冲击。教育资源的各种浪费、行政管理的简单粗放、校园互联网平台建设的落后以及后勤保障队伍建设的瓶颈等等,都一一摆在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面前,成为难以下手又不能回避的障碍。同时,高校内部行政管理部门由于职责分工不同,在应对“互联网+”的意识和行动上难以同步,没有形成合力,在营造节约环境和节约教育方面的造成缺失,缺乏常态化的教育机制和建设机制。
二、“互联网+”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对社会资源、教育资源的利用提出更高要求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互联网+”的迅速兴起,与各行业各领域的融合共享日益成为驱动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服务方式,其所突出强调的不仅仅在于网络技术在全民全行业的使用和推广,更在于要求将互联网的数据化、信息化与各行业充分共享、联动和反馈,实现对资源利用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高等教育的发展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与现代大学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教育资源的浪费、社会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高校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绊脚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高校后勤系统作为高校综合改革和发展的后方保障基地,更要主动顺应“互联网+”,把“互联网+”作为高校后勤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手段,高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节约型的后勤保障体系,助力高校更好地融合“互联网+”,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二)“互联网+”为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
“互联网+”概念和思维的兴起,使移动网络及网络化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内外。传统的信息传递和服务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教育主体的需求,传统的管理体制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创建节约型智能校园是高校彰显社会责任的反映,也是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作为高校自身发展和提高办学效率的需要,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急需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把握发展的机遇,顺应服务主体的需求,建立和完善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的网络服务平台,逐步实现节约型目标。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是半封闭的系统,后勤部门也处于“半公半私”的定位,服务队伍综合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低,工作上点多、线长、面广、责任重、重复性强等,在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资源和财力越来越紧张,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服务成本越来越高等困境。“互联网+”的到来,不仅打通了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推进了信息共享,资源互补;更是畅通了服务主体与教育者之间渠道,充分调动服务主体的积极性,扩大了参与度。高校后勤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以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为契机,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开门办服务,逐步建立现代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高效地开展服务。广大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化各种平台选择服务,共同参与和监督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和活动。
三、“互联网+”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的几个原则
(一)长远谋划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型智能校园作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培养具有节约型价值理念的高水平人才的重任,也应在服务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带动良好的节约风气,推动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高校后勤要充分认识“互联网+”的作用和影响,既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公益性,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配置,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竞争机制,整合优质社会资源,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并分步实施,推进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的改革创新。
(二)以人为本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快捷性被充分利用,人的个体主导性被无限放大。受教育者有很大的自主权选择教育内容、方式和途径,被服务者更是可以选择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可以参与服务,也可以随时投诉服务、更换服务。高校要始终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高校后勤在改革发展和建设节约型智能校园的过程中,不仅要全面考虑到广大师生的利益、诉求、愿望和期盼,满足日益多元化需求,同时还要认真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建议,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凝心聚力,共同参与节约型校园建设。
(三)齐抓共管
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是一项需要多头并举、全员参与的大工程,不仅体现在办学主体对教育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还需要对各层次人员进行节约教育引导。学校各级行政部门都有着不同的职责分工,只有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才能有效地达到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的目标。高校后勤作为学校资源的主要管理和利用者,需要在科学配置资源的基础上,与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园文化活动等有机结合,引导师生养成节约习惯,建立节约型价值体系。同时,充分利用和转换师生的科研技术、学术成果,鼓励校园自主创新,改进校园服务方式和设备,改善校园硬件基础设施。通过多方共同参与,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兴校战略和强校工程的自主性,积极主动推进节约型智能校园的建设。
四、高校后勤建设“互联网+”节约型智能校园的路径探索
当前,“互联网+”处在起步阶段,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互联网战略思维为各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这样的变革从实践层面上来说,没有足够的经验可循,高校后勤工作也概莫能外。从路径设计、路径实施、路径管理和路径发展等方面实现后勤工作的转型升级,建设节约型智能校园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路径设计上,适应“互联网+”,落实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的保障机制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服务中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并提出部分公共服务应采取收费的方式,将价格竞争机制引入服务领域,打破垄断局面,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高校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事关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也是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思维是传统高校后勤经营、管理与服务思维的一种颠覆,实质是一种高校后勤模式设计思维和运行思维的变革。因此,在路径设计上,要从设计理念、政策扶持、发展规划、运行保障等方面,全盘谋划,营造良好发展与运行环境,为高校后勤建设节约型智能校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一是在政府层面上,要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掌好舵,加大财政和政策扶持,完善监管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兼顾好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二是社会行业组织要加强专业指导和行业监督,积极鼓励产学研创新联盟,引导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在后勤行业组织的应用。三是高校要勇于转变互联网时代的管理职能,在体制机制上给予相应的配套改革,在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过程中,加大资金投入,敢于不断尝试和创新。同时,充分利用校际之间、校企之间、校地之间的资源共享,认真总结“互联网+”的实践成果,推动高校后勤转型升级,建立现代后勤保障体系。
(二)路径实施上,利用“互联网+”,建设数字后勤,强化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的运行机制
在数字平台和新媒体环境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往往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现代化程度和办学实力。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一样离不开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不仅要改造和更替陈旧的、能耗大的、浪费资源的设施设备,推广和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更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软硬件平台,实现节约型智能校园的信息化管理与运行。这就要求高校要建设数字后勤,实现后勤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一是加快推进学校资源管理的数字化,实现智能管理和节约目标。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云平台和电子信息等优势,建设水电运行监测数据模块、节能监管数据平台、教学设施设备运行数据库等,对学校资源实现现代化的管理,遏制资源浪费现象,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加快推进后勤自身建设的数字化,实现规范化和信息化。要进一步加快后勤自身的基础数据信息建设,在服务理念、制度创新、运行机制和队伍建设等软硬件方面进行全面升级,实现后勤日常办公无纸化、管理与服务网络化。三是加快推进服务平台建设的数字化,提供高效、全面、快捷的服务。要通过建设集学习、饮食、住宿、外出等一体的后勤服务平台,包括报修维修平台、投诉反馈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推进校园综合服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广大师生提供数字化、全方位的多元服务。
(三)路径管理上,借助“互联网+”,建设品质后勤,建立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的联动机制
面对高校事业建设发展的快速增长和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高校要改变信息不通畅、管理不到位、服务不及时等被动局面,加强精细化管理,建立品质后勤,提升服务质量。一是要建立信息联动机制。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网站、投诉监督平台等,密切与广大师生的沟通联系,第一时间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及时解决师生所需、所难、所急。同时,与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学生社团等,畅通信息渠道,依托学校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载体,广泛宣传节约理念,开展节约教育和自我教育活动,鼓励引导节约型科研成果的自主创新。二是建立人才联动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是提升后勤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的主力军。要积极探索后勤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通过校内人才交流、校企合作、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定期组织学习培训,打造一支懂管理、善经营、勤服务的专业技术型队伍,在不断加强刚性管理的过程中,提高柔性服务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三是建立校际校企联动机制。要充分借助“互联网+”,对外主动联动其他兄弟院校、行业组织和社会优质服务企业等,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在推动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方面深度融合,共享资源共同开发利用。
(四)路径发展上,融合“互联网+”,建设开放后勤,构建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
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建设节约型智能校园,改善和建设绿色生态校园不仅关系全校师生的切身利益,更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和榜样,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和战略性的意义。一是完善制度建设。建设开放后勤,完善制度是基础。高校后勤要在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的同时,紧抓“互联网+”带来变革机遇,勇于突破传统自办和自负的半垄断模式,对人、财、物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在运行、服务、操作等方面建立规范化的标准,认真总结和推广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形成的经验和典型。二是建立竞争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开放校内服务领域,加强校企合作,引入社会优质企业的技术成果和管理效益,通过目标管理、产学研合作、优胜劣汰等途径,提升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的实效性。三是健全监督机制。要利用网络信息开放平台,畅通线上线下沟通渠道,通过校领导接待日、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纪检部门等主动贴近师生群体,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监管机制,倡导节约节俭的优良风气,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评价体系,为构建节约型智能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注释:
[1]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2] 侯建设:《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年。
[3] 李连江:《高校管理与后勤社会化研究》,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
[4] 倪文珺:《从高校后勤管理角度谈节约型校园的创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 王武海:《论数字化革命背景下中国高校后勤管理方式的变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6] 吴金河:《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探析》,《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7] 高文敏:《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8] 季建华:《论高校“智能校园”系统设计实现及其发展趋势》,《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
[9] 许艳春、马玉英:《互联网+时代智能校园建设探索》,《山东工业技术》2016年第15期。
[10] 张人民:《高校后勤服务常态化的路径选择——基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高校后勤研究》2015年第5期。
[责任编辑:黄艳林]
2016-12-11
章正样, 男, 福建漳平人, 福建工程学院副院长, 哲学硕士。
G474、 F279.23
A
1002-3321(2017)03-0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