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2017-04-03汤云川梁远发李华鹏桑有顺骆松华
汤云川,陈 涛*,梁远发,李华鹏,桑有顺,冯 焱,淳 俊,骆松华
(1.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成都 温江 611130;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成都平原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汤云川1,陈 涛1*,梁远发2,李华鹏2,桑有顺1,冯 焱1,淳 俊1,骆松华1
(1.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成都 温江 611130;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品种比较试验是判断作物品种优劣的重要手段,为筛选出更多适合成都平原推广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本次试验对9个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从物候期、植株生物学性状、块茎性状、产量表现4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兴佳2号、川芋10号、川芋16号、中薯5号表现出产量高、生育期短、植株健壮、生长势强、薯块性状市场接受度高等优良特点,比对照费乌瑞它增产13.57%、7.11%、5.79%和4.26%,建议重点推广;青薯9号产量高,但生育期长,建议在盆周丘陵和山区适度种植;川芋彩1号产量低,但有一定水平的花青素含量,可作为特色品种开发应用。
成都平原;马铃薯;品种比较
马铃薯是仅次于玉米、水稻、小麦的第四大粮食作物[1],兼具菜用功能。随着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的推进,马铃薯在我国粮食生产体系中的地位越发重要。成都平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历来有种植秋薯和冬春薯的习惯。成都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涌现了一批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主体,马铃薯产业借此得以良性发展,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3~4万hm2。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马铃薯品种出现了种性退化、质量参差不齐、种源杂乱、追溯无门等问题,成为制约成都平原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2]。结合成都平原生态环境条件,筛选早熟、抗病、高产、优质的马铃薯主栽品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符合中央对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化布局的总体要求,也是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的一项关键措施。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对9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了生产性状的综合评价比较,旨在筛选出适宜成都平原推广发展的马铃薯新品种,为生产实践和优化种植结构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于2016年12月27日播种,地点位于崇州市羊马镇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土壤类型为灰色冲积土(pH值为6.87),质地较为粘重,肥力水平中等,上茬作物为水稻,周围无茄科和十字花科作物。各处理均于2017年5月10日收获。
1.1.2 供试品种 参加试验的品种共有9个,分别是中薯5号、兴佳2号、川芋8号、川芋10号、川芋16号、川芋18号、川芋彩1号、青薯9号和费乌瑞它,其中以费乌瑞它为对照(CK)。各参试材料均来自于同一家种薯企业,其中川芋系列种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供。供试种薯无病薯、畸形薯,种薯质量符合GB18133-2012的相关要求。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9个处理,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27个小区。小区面积13.34m2(5.56m×2.4m),垄距0.8m,每垄长5.56m,每个小区种植3垄。高厢覆膜起垄、双行错窝播种,播种密度6000株/667m2。
1.2.2 试验实施 播种前10d对种薯进行催芽,并进行消毒处理[3-4]。播前3d开始切薯,每个薯块带有1~2个健壮的芽口,薯块大小均匀,每个薯块重30g左右,用种量约为200kg/667m2。播前深翻精整地,开沟深施肥,每667m2施用70kg复合肥(16-16-16)和50kg有机肥(有机质≥20%)。2016年12月27日播种,每小区下种120块,于现蕾期适当追施磷酸二氢钾,其他管理措施同于马铃薯高产田块。
1.2.3 调查项目
1.2.3.1 物候期 观察记载各参试材料的出苗期、成熟期,由此计算生育期。
1.2.3.2 植株生物学性状田间测定 指标有植株高、茎色、叶色、花色、主茎数等[5]。
1.2.3.3 块茎性状 每小区采样10株,进行室内考种,对薯形、芽眼、皮色、肉色、单株结薯数、单株块茎重等指标进行统计。
1.2.3.4 产量 收获时对同一品种按小区测产,取3次重复的平均值折算单位面积产量,并统计商品薯率(薯块分级称重,按50g以上的薯块计算商品薯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间物候期比较
如表1所示,各参试品种均于2016年12月27日播种,但受休眠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出苗期、成熟期不尽相同,生育期68~125d不等。其中费乌瑞它和川芋8号出苗时间最早,青薯9号出苗时间最晚,其余品种与对照相差不大。成熟期以川芋8号最早,比对照提前2d,其次是费乌瑞它(CK)、中薯5号,川芋系列品种成熟期较为接近;青薯9号最晚,直至收获,其50%植株的叶片仍未变黄。从生育期长短划分来看,除青薯9号外,其余品种均属于中早熟品种,中薯5号的生育期最短,比对照费乌瑞它的生育期还短4d,属于极早熟品种,川芋系列品种生育期跨度在70~78d左右。
注:*代表青薯9号理论成熟期。
2.2 供试品种植株生物学性状比较
供试品种的植株生物学性状见表2。①株型:各参试品种株型均为直立型。②平均株高:不同品种间株高差异明显,其中以青薯9号最高,平均株高为97cm;川芋8号最低,平均株高为49cm;对照费乌瑞它平均株高在参试品种中位居中等,为60cm。③叶色:川芋彩1号的叶色较为特殊,为绿带浅紫色;其余品种均为绿色或深绿色。④茎色:川芋18号茎色为绿紫色,青薯9号为紫色,费乌瑞它为绿紫褐色,其余品种均是绿色茎秆;⑤花冠色:川芋16号、川芋彩1号为紫色,青薯9号、费乌瑞它为淡紫色,其余品种均是白色花冠。⑥主茎数:各参试品种主茎数差异不大,大多集中在1~3个之间。⑦天然结实性:除兴佳2号、青薯9号天然结实性较弱之外,其余品种天然结实性表现为中等,费乌瑞它天然结实性较强。
2.3 供试品种块茎性状比较
从室内考种的结果来看(表3),①薯形:各参试品种薯形以椭圆和长椭圆为主,其中中薯5号为略扁圆形,兴佳2号、川芋8号、川芋10号、川芋18号为椭圆形,青薯9号、费乌瑞它为长椭圆,川芋16号为圆形。②皮色:中薯5号、兴佳2号、川芋18号、费乌瑞它均为淡黄色薯皮,川芋彩1号、青薯9号薯皮表现为红色,川芋10号薯皮为浅红色,川芋16号为黄色薯皮。③薯皮类型:各参试品种薯皮表现均为光滑,其中青薯9号略微带有网纹。④肉色:川芋18号为白色薯肉;川芋彩1号的薯肉为黄色并带有紫色环状花纹,但由于成都平原寡日照的气候特点,该特性在本次试验地块表现不是特别明显;其余品种的薯肉均在淡黄至深黄之间变化。⑤芽眼深浅:各参试品种芽眼浅,其中川芋10号的芽眼为红色,较为特殊。⑥单株结薯数:参试品种的单株结薯数在4~8个之间变化,兴佳2号的单株结薯数最多,每株平均达到7.4个;川芋彩1号的单株结薯数最少,仅为4.7个。⑦单株块茎重:单株块茎重与单株结薯数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兴佳2号的单株块茎重最高,达到428.36g;川芋彩1号的单株块茎重最低,仅为254.94g。这说明单株结薯数在一定程度上与单株块茎重呈正相关关系,是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
2.4 不同品种产量表现
由表4可知,各参试品种产量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兴佳2号、川芋10号、川芋16号、青薯9号、中薯5号、川芋18号、费乌瑞它(CK)、川芋8号、川芋彩1号。大中薯率在80%~93%之间变化,最高的是兴佳2号,最低的是川芋彩1号。兴佳2号的产量最高,达38533kg/hm2,较对照增产13.57%,大中薯率92.56%,位居第1;其次是川芋10号和川芋16号,产量分别为36360kg/hm2和35913kg/hm2,较对照分别增产7.1%和5.79%,大中薯率分别是91.78%和90.45%;青薯9号产量达到35783kg/hm2,较对照增产5.41%,位居第4;中薯5号在该次试验中表现尚可,较对照增产4.26%,产量达到35395kg/hm2,位居第5;川芋18号比对照增产2.56%,产量达34818kg/hm2,位居第6;费乌瑞它(CK)的产量达到33948kg/hm2,大中薯率86.85,在各参试品种中位居第7位;川芋8号和川芋彩1号产量均低于对照,分别减产6.41%和32.41%,产量为31770kg/hm2和22945kg/hm2。平均产量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川芋彩1号产量最低,与其余品种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其余品种间未达到极显著性差异;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除川芋8号、川芋彩1号与对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品种与对照之间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
注:多重比较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表中小写字母代表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的多重比较结果,大写字母代表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时的多重比较结果。
3 讨论
品种比较试验历来是判断品种优劣的重要手段,也是作物审定登记的重要依据。对品种物候期、田间生物学性状、块茎特征、产量表现进行综合比较,明确马铃薯优良品种的筛选目标,建立成都平原马铃薯品种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进程。成都平原马铃薯种植面积较为稳定,以冬春覆膜起垄净作模式为主,结合近年市场需求发现,生育期短、薯形椭圆或长椭圆、黄皮黄肉、芽眼浅、商品薯率高的品种颇受本地市场青睐。成都平原马铃薯长期以来种植品种单一,筛选出更多适合成都平原冬作的马铃薯品种是成都平原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本试验引进了近年来在全国其他地区推广情况较好的品种资源,并以成都本土川芋系列品种为骨干,以常年大面积应用的费乌瑞它为对照,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综合田间表现和产量情况,兴佳2号、川芋10号、川芋16号、中薯5号表现出产量高、生育期短、植株健壮、生长势强、薯块性状市场接受度高等优良特点,平均产量分别达到38553kg/hm2、36360kg/hm2、35913kg/hm2和35395kg/hm2,较对照费乌瑞它增产13.57%、7.11%、5.79%和4.26%,建议重点推广。青薯9号在其他地区产量表现优良,但由于生育期长,在本次试验收获时间并未完全成熟,产量受到了一定影响,建议在成都平原周边丘陵和盆周山区进行适度推广。川芋彩1号虽然产量低,但红皮黄肉,有一定水平的花青素含量,在综合考虑产量、消费者接受度的基础上,建议作为特色品种开发应用。
[1]李小波,安康,方志伟,等.2014年广东省冬种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中国马铃薯,2016,30,(1):6-9.
[2]安婷,杨成德.7个马铃薯品种生产性状及产量分析比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7:65-66.
[3]申海峰.马铃薯催芽的几种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08(3):59.
[4]石宗益,马秀云.马铃薯中薯处理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10(1):26-27.
[5]刘喜才,张丽娟.马铃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017-04-05
成都市科技局“粮油新材料新品种和高效集成技术研制与应用”(2016-XT00-00001-NC)
汤云川(1984.7-),男,四川西昌人,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马铃薯栽培与育种技术研发推广工作。E-mail:tindric@163.com。*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