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精准扶贫的难点与路径
2017-04-03李录山柴晓虹张洪祥罗照西祝毅娟
李录山,柴晓虹,腾 志,张洪祥,罗照西,祝毅娟
(1.四川省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四川 攀枝花 617061;2.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农牧局,四川 盐边 617100)
攀枝花市精准扶贫的难点与路径
李录山1,柴晓虹2,腾 志1,张洪祥1,罗照西1,祝毅娟1
(1.四川省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四川 攀枝花 617061;2.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农牧局,四川 盐边 6171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攀枝花市也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是扶贫事业依然面临着长期的新挑战,本世纪初,我市农村扶贫步伐减缓,贫困人口也越来越趋于集中,主要在自然条件差和经济条件处于边缘性的区域。这就需要我们找准贫困根源,发现存在问题,切实规范扶贫制度。
精准扶贫;精准识别;难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各地方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精准扶贫路径和工作机制[1]。我市也积极开展各项扶贫行动,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的扶贫工作”[2],确保我市2018年率先高效脱贫。我市精准扶贫通常是基于对以往扶贫工作的反思,是相对于粗放扶贫的对称,强调对于贫困山区环境自身特征和贫困户特殊状况[3],科学运用有效预设方案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准发力、准确管理的治贫方式[4-6]。我市“精准扶贫”是解决扶贫工作中的目标不准、底数不明、效度欠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大力推动我市“精准扶贫”工作在贫困山区的开展,不仅是切断贫困源头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以我市“精准扶贫”为例,深入剖析攀枝花市精准扶贫的难点与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我市“精准扶贫”模式,以期为我市贫困山区扶贫工作提供借鉴。
1 攀枝花市基本概况
攀枝花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108°08’~102°15’E,26°05’~27°21’N。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于此。攀枝花市辖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有16个街道办事处、44个乡镇、130个居委会、352个村民委员会。全市有42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全市人口的86.6%,41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彝族占8.89%,其次是傈僳族、苗族、纳西族、白族、傣族、满族等。户籍总人口111.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43万人,非农业人口59.35万人,城镇化率64.03%。2014年,攀枝花市辖区面积7440.39km2,全市土地面积7440.39km2。其中农用地约66.62万hm2(耕地保有量4.98万hm2,基本农田保有量为4.31万hm2);建设用地约3.03万hm2;未利用地约4.59万hm2。
2 攀枝花市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2.1 精准识别难度较大
贫困人口规模的确定没有根据科学标准识别,而是由省级扶贫部门测算得出,自上而下分配贫困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各县、乡(镇)获得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指标数量很难与实际的贫困人口规模一致。有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村获得的贫困村、贫困户指标数量显著低于实际数量。这就为贫困户的确定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贫困户确定机制不严谨,在贫困户确定过程中一般都是基于人均纯收入、贫困发生率以及贫困人口基数,通过打分排序的方式来确定贫困村的,但在谁来打分、怎么打分、怎么监督打分是否公正等一系列关键环节上是无人监督的。有些官员为了私利优亲厚友,不严格执行,致使真的贫困村没能享受到国家的政策[7-8]。贫困户的评选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般先由农户代表进行民主评议,然后进行社区公示,但在农户代表选择、公示方式,甚至是否真正公示等关键环节上都是由村干部说了算,贫困户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参加和监督的机会。2013年,在四川省开展的扶贫到户机制调研中发现,有25%的受访“建卡贫困户”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当选的,而有些贫困户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落选的[9]。
2.2 少数民族较多,文化程度低
攀枝花山区人口众多,尤其是少数民族,接受教育水平低,接受科学技术的意识差,脱贫速度缓慢。“等、靠、要”思想严重,不积极进取,不主动脱贫。
2.3 资源被掠夺
目前,扶贫资金多以项目的形式进行下达,这样避免了扶贫资金的中途的无形流失。但是,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扶贫过程中修房子,修猪、羊圈舍都要农民先垫付全款,等项目验收通过了才能凭发票报销,这就造成了贫困户想脱贫却又缺少启动资金的问题,以致于放弃享受优惠政策。
2.4 扶贫脱节
目前,扶贫过程中,很少或是根本不考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帮扶措施也是一再简化,大部分是发放慰问金、发放生产资料(如:种羊、鸡苗、鸭苗和果树幼苗)、修建住房(据统计,攀枝花全市危房23990户,其中,仁和区4306户,米易县3716户,盐边县15968户)或是发放生活用品。这样给贫困户造成了一个误区,就是贫困户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无偿的补助,农民就积极争当贫困户。贫困户也从主观意识上养成堕性,不想脱贫。思想较为前沿的贫困户,也因为得不到想要的技术(如:果树栽培管理技术、蔬菜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家禽的养殖技术等),迫不得已放弃脱贫计划。
3 攀枝花市精准扶贫的实现与路径
3.1 扶贫人选和政企联合
严格意义上讲,政府各级扶贫部门,应该是由扶贫专家构成,而不是随随便便抽调几个人去农村扶贫,这样会致使好心干坏事的现象发生。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专业扶贫机构和队伍的建设,让懂专业的人去做。鼓励众多的扶贫机构竞争起来去做好扶贫。调动政府工作人员扶贫的积极性,不要把扶贫搞成一种命令或者是安排。仁和区农牧局大胆探索在2016年首次在扶贫过程中购买了社会化服务,这次探索还是比较成功,值得继续推广。下一步,政府各部门应该和专业的扶贫公司有机的结合起来做扶贫。
3.2 利用区域优势打造脱贫产业
产业脱贫是攀枝花市脱贫之路的重要途径。目前,攀枝花的扶贫模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最为显著的就是“福田模式”。该“模式”整合行政、科技、生产资料、劳动力、新闻媒介等资源,因地制宜,以农业产业基地的产业为载体,以科技扶贫项目为依托,以成熟科技成果为支撑等方式进行“精、准、快”科技治荒、治贫、治愚和共同脱贫致富工作。攀枝花市仁和区福田镇现有人口为4434人,2015年仁和区福田镇芒果总产量197.37万kg,较2014年总产量84.23万kg增加134.31%;总产值965.26万元,较2014年总产值484.61万元增加99.18%。人均增收1084元。以这样的速度计算,几年后福田镇就会摆脱贫困的称号。同时,该模式自2013年以来,在米易县麻陇彝族乡、 新山傈僳族乡、盐边红果彝族乡、仁和务本乡等我市少数民族地区建成复制基地13个,已建立“专家——示范户”142户、“专家——示范户——对子户” 484户,辐射、带动、推广面积0.87万余m2。核桃、芒果的种植已初步形成规模[10]。
3.3 促进和完善贫困户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和土地入股
对于一些丧失劳动力或劳动力弱的贫困户,一味的提产业脱贫,是无济于事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清情况,分类对待。对丧失劳动力或者劳动力弱的贫困户,应将扶贫资金下拨到其村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进行入股。另外,工作人员也应当积极配合贫困户做思想工作,让其进行土地流转或直接以土地的形式进行入股。让贫困户每年都有保底收入。
3.4 完善农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制度
经过多年的实践,最有利于提升农民和农民组织主体性,且可靠持续有效的办法是,由村域内村民资金互助社来做小额信贷及贴息,政府出台政策和制度扶持村域内村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并由其对贫困者提供小额信贷及贴息,以增加贫困者政策性收入的“精准式”扶贫。目前,攀枝花市供销社也在积极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申报农业金融组织。
3.5 积极探索康养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是我市精准脱贫的又一特色出路。它是加快转变我市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也是促进攀枝花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康养产业的发展模式,促进康养产业与生态农业、花城景点、休闲娱乐、运动健身、温泉养生、康复治疗、落地自驾游融合发展,为康养产业赋予更多的内涵,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品牌项目。同时,广大康养机构要充分发挥康养产业发展重要载体的作用,立足实际,紧紧围绕供给结构性改革要求,主动融入到攀枝花康养产业发展大局中,为我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养身、养心、养老基地,打响“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品牌。为贫困地区的开发做出突出的贡献,解决贫困户手中无技术,就业难的困境。
4 结语
我市精准扶贫政策积极响应国家的扶贫目标,受到了广大贫困户和扶贫工作人员的高度评价。但是,扶贫任务依然很艰巨,目前仍有70个贫困村。因此,我市应改变以往自上而下完全由政府体系主导的缺乏贫困群体和第三方机构介入的扶贫机制,要真真切切的把精准扶贫做到实处。同时,必须认真对贫困户做进一步的清查。对贫困村做到分类管理,对贫困户进行分类对待。建立健全贫困户参与机制,鼓励各政府部门购买第三方社会服务。加快转变贫困户等要靠思想,激发贫苦户脱贫积极性,依托区域优势、产业优势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和康养产业为基石创新扶贫手段,确保2020年攀枝花市脱贫工作如期完成。
[1]邓小学,曾亮.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4):94-98.
[2]尚延波.当前农村精准扶贫政策简析[J].现代化农业,2016(6):40-41.
[3]赵晓峰,邢成举.农民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6(4):23-29.
[4]杨国涛.中国西部农村贫困演进与分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5]尹晓青,李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4.
[6]刘坚,李小云,刘福合.中国农村减贫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9.
[7]银平均.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J].思想战线,2007(1):11-19.
[8]孙立平.切实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J].金融信息参考,2005(2):18.
[9]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10]李贵利,唐平,腾志,等.科技”精 准 快”扶贫模式—福田农业成果转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