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菌渣料栽培双孢蘑菇技术
2017-04-02辛颖
辛 颖
(凌源市蔬菜花卉管理局,辽宁朝阳122500)
双孢蘑菇又名白蘑菇、洋蘑菇、蘑菇,菇体洁白细腻,肉质鲜嫩,适合大多人的口味,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辽宁省凌源市双孢蘑菇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栽培技术也日趋成熟,现将杏鲍菇菌渣栽培双孢蘑菇技术介绍如下。
1 栽培季节安排
双孢蘑菇属中低温型菌类,播种期一般安排在外界昼夜平均气温稳定在20~24℃的季节,一般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配料建堆期依照播种期向前推20~30 d为宜。以辽宁省凌源地区的气候特点为例,应该在高温期发酵、播种,低温期在保护地里出菇。具体时间:制种6月l日-6月15日,原料发酵7月1日-7月30日,播种期8月1日-8月15日,出菇期9月20日。
2 培养料配方
配方(以1 m2为例):杏鲍菇菌渣料50 kg、牛粪25 kg、过磷酸钙0.5 kg、碳酸钙0.5 kg、石灰适量。
选择杏鲍菇下脚料菌渣要求无霉烂变质,提供氮源的粪肥,应该随时收集、随时晒干,过筛后使用,只有这样才能配比准确,消除病虫害。辅料(碳酸钙、过磷酸钙等)一般在配方中占2%左右,虽然数量少,但却由多种物质组成,其作用是补充培养料中不足的营养部分,改善培养料理化性状,加快培养料的发酵进程,辅料中的营养物质所起的作用不同,在堆制发酵过程中要求分次投入,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3 培养料的堆制发酵
3.1 一次发酵
3.1.1 建堆 杏鲍菇菌渣料先筛出塑料袋碎片,然后加水发酵5~6 d,牛粪加水发酵5~6 d。在堆料场地用石灰粉画出宽2.3 m 的堆基。先铺一层杏鲍菇菌渣料,厚约30 cm,然后在上面铺一层粪,以盖没杏鲍菇菌渣料层为度,粪层上面再铺30 cm 厚的杏鲍菇菌渣料,其上再铺一层粪,如此一层杏鲍菇菌渣料一层粪逐层向上堆料,总层数10~12层,高1.5 m左右。建堆时注意堆形四边垂直,整齐,料堆顶部做成龟背形,并用牛粪覆盖,增加上层压力,发酵效果好,雨天注意盖薄膜防雨,雨后及时揭膜,以利通气发酵。每天观测堆温2次。
3.1.2 翻堆 一次发酵过程通常要翻堆2~3次。建堆后2~3 d,堆温可达70~75℃或更高,6 d 后堆温下降,这时就要进行翻堆。第一次翻堆时水分要加足,加入过磷酸钙,堆5~6 d。第二次翻堆时适当加些水、碳酸钙和盐(起到保温、杀菌、消除氨气作用)堆6~7 d。石灰一般从第二次翻堆时添加,主要目的是调节料堆的pH,且维持在pH7.5左右。
3.1.3 栽培设施消毒 菇棚在进料前必须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消毒常用的药物及用量是:用硫黄粉10 g/m3,80%敌敌畏3 g/m3,36%甲醛10 mL/m3,高锰酸钾5 g/m3。硫磺粉敌敌畏撒到木屑上,点燃熏蒸,密闭1 d 后,再用甲醛加入高锰酸钾中产生甲醛蒸气,密闭1 d 消毒。用药时注意菇棚各部位均匀用药,若密闭性较差的菇棚,也可采取喷洒床架、墙壁等办法消毒。在操作中应特别注意人身安全。
3.2 二次发酵一次发酵后,培养料上架,把发酵好的培养料按一定要求铺在事先做好的床面上,料要铺得松紧一致、平整,厚度以20~23 cm 为宜。如果培养料过干,必须在双孢蘑菇培养料二次发酵前喷水,增加床面培养料的湿度,否则在蒸汽进入后,培养料表面会更加干燥。
棚内四角和料堆内设置温度计,室温最好控制在58℃之内。在料温达到60℃后,保持四天四夜,然后再闷一天,开始开窗换气,让培养料能充分进行有氧发酵。
双孢蘑菇培养料二次发酵的天数,视培养料的腐熟程度来定。当料温降到50℃以下时,要及时开窗,这种温度下料面会凝结冷凝水,造成过湿,粘手,不利菌丝吃料。所以要及时开窗,并且全部打开,让料内多余的水蒸气蒸发出去,这样的培养料透气性好,在走菌的这段时间内不易塌实,菌丝吃料迅速。
当料内浅层温度降低到26℃时开始播种。
4 播种
播种前将菌种(双孢蘑菇192)瓶的外表、盛菌种的盆、其他工具和手均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干净,然后用铁勺把菌种挖到盆中,用手指把菌种掰碎。
麦粒菌种,一般采取撒播法,菌种均匀撒在料上,每1 m2用菌种1.5瓶(500 g/瓶)。
播种后3~5 d,要普遍检查一下发菌情况。如发现菌种不萌发,应查明原因,及时补种并加强管理,使其均匀生长。发现杂菌,及时通风,并在其上撒石灰粉。
5 发菌期管理
在发菌阶段,要求料层的温度在22~26℃,最高不要超过29℃。播种7 d 内,若料温不超过27℃,不必通风换气,让菌种尽快萌发吃料,若料温超过27℃,应采取夜间通风的办法降低温度。播种7 d后,菌种萌发吃料正常,即可逐日加大通风量,促进菌丝往料中生长,直至菌丝生长到料底部。
发菌期间主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初期保湿发菌,空气相对湿度在75%~80%,关闭一切通风口;中期通风发菌,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加大菇棚通风量;后期打扦促发菌,用木棍在料面上打扦促发菌,空气相对湿度在60%左右。
在正常情况下,播种20 d 左右,菌丝即可基本长满培养料。
6 覆土
覆土前培养料表面应保持干燥,切忌在料面喷水。如果料面潮湿,应进行大通风,吹干料面。这样覆土调水后,菌丝很快恢复,爬土快。覆土前还要普遍检查菌丝是否长到料底,如果没有,应待菌丝长到料底再进行覆土。
覆土选取深层地下土,加上稻壳用旋耕机搅匀,然后作畦调水,放3~5 d后,用石灰水调节pH 7.5左右。料面覆土总厚2.5 cm。
覆土后,要进行覆土层调水,调水的原则是先湿后干,让培养料的菌丝逐渐往上层生长,防止菌丝很快长到覆土层的表面。在覆土2~3 d 内,采用少喷勤喷的方法,把覆土层的含水量调足。喷水时,要打开菇房门窗通风几小时,让土层表面的水吸收掉,使覆土层表面的土不粘手。
7 出菇期管理
在适宜的条件下,从播种到出菇需35~40 d。
出菇期要求适宜的环境条件:温度为14~16℃,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培养料含水量60%~62%,土层含水量17%~19%,空气新鲜等。因此,菇房的管理要把通风、保温、水分调节等结合起来。
产菇前期的喷水,一般应掌握看菇喷水的原则,菇多时多喷,菇少时少喷,遇到连续22℃以上高温时,就不要喷水,多开窗通风。
要注意保持菇房空气新鲜。喷水时和喷水后要多通风开窗,避免菇房湿闷,以保持菌丝生命力,持续不断地出菇。
菇房以保湿为主,适当兼顾保温、通风;要避免床面喷重水,以减少死菇,有利于保护土层菌丝生命力,持续不断地出菇。喷水方法一般应掌握看土喷水的原则,防止表面干燥。
前三潮菇,床面菇多(出菇密),为防止损伤菌丝及周围菇,采用旋菇法采收,即用拇指、食指、中指轻捏菇盖旋转采下,如果床面有丛生菇且大部分子实体已长大,可整丛采下。出菇后期,床面菇稀疏,采收时将子实体拔起即可。
采菇后要清除留下的死菇、菇头和发黄的死菇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