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诸葛亮时期蜀汉政治探究

2017-04-01陈弘毅王青竹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谶纬蜀汉刘备

□陈弘毅,王青竹

( 1.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1;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后诸葛亮时期蜀汉政治探究

□陈弘毅1,王青竹2

( 1.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1;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三国后期,政治、军事人物较前期相对暗淡,但局势更为复杂,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蜀汉君臣才智平庸,社会秩序混乱,民族矛盾突出,战事频而财资匮乏,国祚渐至灭亡。考察蜀汉政治状况发现,蜀汉灭亡原因,首先是魏强蜀弱的三国大势所趋,其次就是蜀汉政治决策失当以及诸葛亮性格缺陷遗留的负面影响所致。诸葛亮性格过于循规蹈矩,谨小慎微,造成蜀汉后期政治保守,不能适时变通;选才拘格,文臣武将才略平庸。成败得失,发人深省。

蜀汉;诸葛亮;政治;后诸葛亮时期

三国时代,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的时代之一。其时有群雄争霸,定国安邦的政治谋略;有过关斩将、单骑救主的英雄气概;还有出奇制胜、神机妙算的军事计谋。到三国后期,英雄相继老去,光彩不再,但却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偏安西南的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的三十年里,即后诸葛亮时期,其政治状况如何,其渐行渐亡的原因何在,本文将结合《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料,逐一进行探究。

一、后诸葛亮时期蜀汉危机不断爆发

蜀汉政权由刘备建立,占有汉中之后实力达到顶峰,但随着丢失荆州,夷陵惨败便开始衰落。后诸葛亮时期,蜀汉政权更加孱弱,危机四伏。姜维等人欲力挽狂澜,亦难改亡国宿命。以下从朝政危机与社会危机两方面,概括当时的蜀汉政治。

(一)朝政显现危机

1.后主刘禅暗弱,政治无能。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引用习凿齿《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这便是“乐不思蜀”的故事,一国之君糊涂到没心没肺,连司马昭都不禁感叹“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刘禅作为一国之君欠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2.能臣缺乏,奸臣误国。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之前,凝聚了大量人才,蜀汉之所以兴盛,靠的是他深得人心,笼络天下豪杰。诸葛亮辅政时,文臣武将与前期相比已经逊色。从前线指挥到后勤补给,一切军国大事皆由诸葛亮亲力亲为,最终殚精竭虑,病逝五丈原。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更为贫乏。贤良忠正,直言能谏者,虽有郭攸之、董允、孟光等,但提出的许多中肯意见,并不被采纳。

以姜维为代表的领兵武将,多缺乏军事谋略。魏延胆大狂妄,敢于出奇兵冒险,史书记载“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杨仪稳健踏实,善于规划后勤补给,“不稽思虑,斯须便了”。但二人大敌当前却展开内斗,两败俱伤。作为主帅的姜维军事才能远逊于诸葛,由他继承诸葛未竟事业,对此内忧外患,结果可想而知。庸碌的官僚队伍中还有奸臣陈祗、黄皓祸国,皇帝又是“亲佞远贤”的昏君。正如《华阳国志·刘后主传》中所讲,“诸葛亮虽资英霸之能,而主非中兴之器,欲以区区之蜀,假已废之命,北吞强魏,抗衡上国,不亦难哉!似宋襄求霸者乎!然亮政修民理,威武外振;爰迄琬、祎,遵修弗革,摄乎大国之间,以弱为强,犹可自保。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

(二)社会危机四伏

1.连年征战,补给困难。诸葛亮辅政,始终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最高目标。蜀汉是实行先军政策的国家,靠调动一切物力、财力、民力来支持战争,这就必然会导致国蹇民困。

2.举措失当,秩序混乱。在诸葛亮死后,蜀汉频繁“大赦”。三十年间,有十二年皆行大赦,延熙十九年至景耀元年,连续三年大赦。这个频率中国史上少见。大赦的目的是以“恩惠”来稳定民心,但频繁大赦会带来弊病。《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记载,孟光在延熙九年大赦后,批评大将军费祎道:“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衰弊穷极,必不得已,然后乃可权而行之耳。今主上仁贤,百僚称职,有何旦夕之危,倒悬之急,而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乎?但是费祎并未听取。大赦频繁反映了蜀汉后期作奸犯科亦频繁,社会秩序混乱,以频繁大赦解决当时社会问题,无疑是南辕北辙。

3.民族问题严重,社会动荡。巴蜀地区的民族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据《史记·西南夷列传》,巴蜀之地小国林立,民族不同于华夏,其文化、习俗也与中原迥异。汉武帝时听从司马相如、唐蒙的建议,设立郡县,使巴蜀归附。后来时有叛乱,反复不定。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刘备时由于他“轻财果毅,夷汉敬其威信。”刘备死后,西南夷再度联合叛乱。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四郡,获胜后改益州为建宁,分建宁、越巂置云南郡,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西南夷得以暂时平定。

《华阳国志》还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诸葛亮之所以七擒七纵孟获,原因是想得到以孟获为代表的西南夷部落的真心臣服。然而西南夷问题并未因此彻底解决。诸葛亮死后,南中之地仍频繁发生反叛。建兴十二年,延熙三年,汉嘉蛮夷叛乱,将军向宠战死。延熙十年,汶山平康夷反,姜维平破之。延熙十一年,涪陵属国民夷反,车骑将军邓芝往讨,皆破平之。蜀汉的重心在于军事,用兵重点又在曹魏。而经常叛乱的西南夷问题便成为阻碍北伐的一大难题。西南夷实力弱小,蜀汉时期每次叛乱都被镇压,但是他们采取“游击战术”,趁人不备就举兵叛乱,极大牵制了蜀汉军队。蜀军北伐则有南夷之患,南征则思北境之忧,两线作战,瞻前顾后。蜀汉最终失败,此亦应是重要原因之一。

4.谶纬预言,兆示亡国。中国古代社会,每逢王朝更替,就有亡国谶纬或征兆显示出来。后诸葛亮时期,蜀汉也流传出一些神秘的谶纬,且全部应验。

《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中就记载了曹魏将兴,汉室将亡的谶纬。《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周舒解释:“当涂高者,魏也”,于是“乡党学者私传其语”。蜀汉大臣杜琼又解释:“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又说“古代的官职都不命名为‘曹’;自汉代起始,官职名称都叫‘曹’,吏的名称为‘属曹’,卒的名称为‘侍曹’,这岂非天意啊。”预言蜀汉政权不得长久的谶纬亦比比皆是。张裕通晓占星之术,他私下散布言论:“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刘备)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蜀汉大臣谯周分析蜀汉两代国君的名字说:“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竟然直接预言刘禅将把政权让与他人。又据记载“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其意是说,“曹”的意思是“众”,“魏”的意思是“大”,众而且大,天下之人就当聚会一处,(蜀汉政权)具备而转授,怎么还会复国为帝呢?

不利于蜀汉政权的谶纬大量出现,至少反映以下几点:

第一,蜀汉众臣人心不齐,君臣离心离德。谶纬一般流传民间,但在蜀汉却是先出自朝内大臣之口,再“乡党学者私传其语”。谯周竟然直言皇帝刘禅将要让出帝位而亡国。后来的行动也确实证明,谯周是不折不扣的投降派。魏军压境,姜维的主力军还没有抵抗,他就怂恿后主投降,并且亲自出城递交降书。第二,蜀魏格局强弱差距明显。魏强蜀弱,众人皆知。即便是刘备在世,拥有五虎上将、卧龙凤雏等人才之时,也不过勉强能与曹魏抗衡而已。诸葛亮死后的蜀汉,实力更为弱小,其实不需要谶纬,众人也预判得出最后的结局。第三,蜀汉后期,刘禅对大臣统治能力差。在古代,皇帝能否集权,是判断一个国家兴衰的标准之一。张裕私下散布蜀亡的流言,都被刘备当做“劳兰生门”而弃市,谯周公然在朝堂的柱子上写下亡国谶纬,居然没有任何惩罚。蜀汉后期统治涣散,可见一斑。

二、蜀汉灭亡原因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人为所致

蜀汉政权建立的基本国策,是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制定的。仔细分析《隆中对》,很多人认为这个计划本身不可行。毛泽东就认为从荆州与益州分兵进攻曹魏是不现实的。考虑地理因素,两地不仅相距甚远,且山川阻隔难以统一指挥。何况蜀军也没有那样强大的兵力能够分兵作战。

(一)魏强蜀弱,大势所趋

笔者认为,《隆中对》的战略作用被后人过于放大,其本身实质是一个割据之策而非统一之策。当时的刘备,燃眉之急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根据地,结束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涯。被曹操追得不顾家室,朝不保夕的刘备怎么还有能力北伐曹魏?诸葛亮的《隆中对》让他兼得荆、益,与吴、魏形成鼎力之势,这已是极大的成功。而所谓“待天下有变”进攻中原的计划,只是一个愿景,为的是给困境中的刘备一点希望的曙光。何时天下有变,怎样变化?估计诸葛亮自己也不明白。这其实并不是诸葛亮能力不足,而是曹魏实力太强,“诚不可与之争锋也”。然而后期的执行,与计划又产生偏差。关羽失荆州,蜀汉丢了“半壁江山”,分兵北伐的策略丢了荆州据点。夷陵之战,不仅破坏了孙刘联盟,而且蜀汉惨败,实力遭到重创。诸葛亮辅政时期,不顾蜀魏国力的悬殊,“知其不可而为之”,故其出祁山伐魏的战略注定失败。可见,魏强蜀弱的大势与格局,奠定了蜀汉必然灭亡的结局。

(二)战略失误,不知调整

诸葛亮死后,姜维延续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多次发动北伐战争。这样不顾天下大势盲目进攻,使国力日损,无异等同于自杀。诸葛亮死后蜀汉应当及时“战略调整”,转攻为守,修明政治,保境安民。军事上,应依靠蜀道天险进行布防,以逸待劳,当关拒守;政治上,应整顿纲纪,亲贤远佞,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得以上下一心,共兴蜀汉,或可保得国祚绵长。然而,当时的蜀汉形势,君主昏庸,辅政之臣蒋琬、费祎远逊于诸葛亮,将帅姜维远逊于“关张赵马黄”,诸葛亮死后,让他们改变诸葛既定策略,超越其智慧是不可能的。

(三)诸葛亮性格缺陷负面影响深远

诸葛亮被后世神化,在民间传说中无所不能,是智慧的化身。然而历史上的诸葛亮既有雄才大略,也有性格缺陷。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十分到位:“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诸葛亮所长在于为政,开诚布公,赏罚分明,若逢太平之世一定能兴国安邦开创盛世。但诸葛亮不擅长应变将略,而恰恰这一点,是乱世中的生存之道。诸葛亮的循规蹈矩和谨小慎微给蜀汉政权埋下隐患。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用兵,二是用人。他出祁山伐魏,本是蜀汉孤注一掷的冒险之举。既然是冒险之举应当出奇以制胜。但诸葛亮慎之过慎,步步为营。魏国以坚壁清野,坚守不战的策略屡使蜀军因补给不继,无功而返。用人方面诸葛亮的选人标准是品德高尚,学问精深,但才干次之。而品行有瑕但才干卓越的人往往被弃之不用,比如魏延。以德为先的择人标准适用于太平治国,乱世中图存则需要曹操那种以才为先的人才观。

时光流逝,物换星移,后诸葛亮时期虽然往矣,但其政治经验,仍值得我们总结。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黎虎.蜀汉南中政策二三事[J].历史研究,1984(4):153-166.

[4]马冠朝.“后刘备时代”蜀汉政治遗产清理[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74-78.

[5]王慧.21世纪蜀汉灭亡原因研究述评[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6(7).

本文责编:董 娜

The Research of Shuhan Politics in The Post Zhuge Liang Period

Chen Hongyi1,Wang Qingzhu2

(1.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Gansu, 730071;2.Shanxi TV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27)

After Zhuge Liang’s death, Shuhan regime had many political issues. On one hand, the emperor and officers were incapable and medioc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cial order was chaotic and the national conflicts were obvious, and what’s more, the warfare happened frequently and the resources were scarce which resulted that Shuhan regime was perished gradually. There are two reasons why those issues appeared. One is the overall pattern of he Three Kingdoms, the other is the improper decision-making and the character flaws of Zhuge Liang.

Shuhan; Zhuge Liang; politics; the Post Zhuge Liang Period

2016—11—01

陈弘毅(1995—),男,山西太原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王青竹(1963—),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I206

A

1008—8350(2017)01—0096—03

猜你喜欢

谶纬蜀汉刘备
刘秀信不信谶纬
读懂刘备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刘备与徐州
谶纬:无益经典 有助文章
——以王嘉《拾遗记》为例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论汉赋创作对谶纬的影响
略论谶纬书在《汉志》《隋志》中的区别待遇
21世纪蜀汉灭亡原因研究述评
刘备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