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赋创作对谶纬的影响
2016-03-16郭全升
郭全升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论汉赋创作对谶纬的影响
郭全升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谶纬是一个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概念,其实质仍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只是在西汉末期,汉王朝衰败时期获得了统治者的利用一度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不断的造作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言论,成为统治者维护其封建统治,迷惑下层民众的政治工具。谶纬思想冗杂、内容丰富,其中包含一些文化信息,在汉代文学的发展中可以追寻到这些文化信息的痕迹,尤其是在作为汉朝一代之文学的汉赋中,这些文化信息对汉赋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谶纬在汉代广泛传播,深入影响了汉赋的创作,汉赋在接受谶纬影响的同时对谶纬文献的生成、思想的传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二者体现出一种互动发展的关系。本文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汉赋创作对谶纬的影响。
汉赋;谶纬;影响
谶纬影响了两汉时代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谶纬作为一种政治文化思想对汉赋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应看到,汉赋对谶纬也有一定的影响。张峰屹《谶纬思潮与两汉辞赋创作》中对汉代辞赋与谶纬对比分析后指出,两汉的辞赋创作与谶纬的发展阶段性特征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想到,汉赋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谶纬文献的生成;既然汉赋吸收了谶纬的相关思想内容,那么汉赋的发展也对谶纬思想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一、谶纬文本的赋化倾向
谶纬在汉初兴起,至东汉初期获得极盛发展风靡一时,对汉代社会、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汉赋作为汉朝一代之文学,更受到了谶纬的深刻影响。在汉代,方士儒生化与儒生方士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汉赋作家多是出于此类,他们对汉代流行的谶纬思想都谙熟于心,部分汉赋作家也是谶纬的造作者,所以谶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影响汉赋创作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汉赋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谶纬结构上的主客问答;创作手法上的铺陈张扬;艺术精神上的颂扬与讽刺。
(一)结构的赋化
汉赋在创作结构上有“三步走”原则,即由首引、主体、结尾三部分构成。首先在文章开头先构建对话的人物,引出所论述的主体,如枚乘的《七发》在开篇便以楚太子生病,吴国宾客前往慰问开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也是楚国使臣子虚与乌有先生的对话开篇。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解嘲》均是此类。其次,汉赋在主客发生问答之后,便进入了文章论述的中心环节,或主或客发出高谈阔论,把文章推向高潮,正如枚乘《七发》中,当吴国宾客慰问楚国太子后,展开陈述了美乐、美食、打猎等七件事来规劝太子。最后,汉赋结尾处多是以某一方的恍然大悟或认识到错误来结束,有些汉赋也以诗或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结束。汉赋的这类写作形式在谶纬多有反映:
《河图挺佐辅》:“黄帝修德立义。天下大治,乃召天老而问焉:‘余梦见两龙挺曰图,即帝以授余於河之都,觉味素喜,不知其理,敢问於子。’天老曰:‘河出龙图,雒出龟书,纪帝录州圣人所纪姓号,典谋治平,然后凤皇处之。今凤皇以下三百六十日矣,合之图纪,天其授帝图乎?’……大卢鱼溯流而至。乃问天老曰:‘子见天中河流者乎?’曰:‘见之。’顾问五圣,皆曰莫见。乃辞左右,独与天老跪而迎之,五色毕具,天老以授黄帝,帝舒视之,名录图。”
《河图挺佐辅》开篇便以黄帝内修德行设立道义,国家安定而召天老,进而开始了主客问答。主体部分是皇帝受天老启发,祓斋多日以求录图。在结尾处,黄帝和天老单独跪迎而受录图。整条谶纬看似短小,但由于现存谶纬文献均以逐条编辑的形式存在,且每条当二十字左右,所以此处所引谶纬可算作《纬书集成》中较长、较完整的一条。此条谶纬虽短,但仍可感受到受汉赋创作影响的痕迹,不仅大致符合汉赋中主客问答的创作方式,且读起来韵散结合。
(二)创作手法的赋化
铺陈张扬是汉赋的另一个特点,《文心雕龙·诠赋》中指出汉赋“极声貌以穷文”。司马相如《子虚赋》中齐王在与子虚田猎后,问及楚国田猎的情况,子虚开始对楚国的云梦之地大加夸赞,在夸赞中对云梦的描绘可谓铺陈至极,先写云梦空间上有九百里,再写其中山则盘旋曲折,山上树木葱郁,然后从东西南北的方位对园囿中的山石、流水、植物、动物做了细致的描绘。谶纬也受到汉赋铺陈张扬的影响:
黄帝即位,施圣恩,承大明,一道修德,唯仁是行,宇内和平,未见凤皇,乃召天老而问之曰:“凤象何如”,天老对曰:“夫凤象鸿前而麟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身,燕颣而鸡喙,首戴德,颈揭义,背负仁,心入信,翼挟义,足履正,尾系武,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色备举。”《河图録运法》
天老在描绘凤凰的时候,也是极力铺陈,细致入微,从凤凰的体态、颈部、尾部、等方面来写,同时结合德、义、仁、信等儒家思想来比附在凤凰身上。《子虚赋》虽是在云梦九百里的宏达背景下展开叙述,《河图録运法》看似只是在一只凤凰身上进行描绘,但所运用的夸饰、比拟等手法和汉赋中的铺陈张扬一脉相承。同样是在《河图括地象》中对天有九部八纪从东南西北宏达的几方面来写,也是一种铺陈的写法。《尚书·中候》:“凤凰止庭,朱草生郊,嘉禾孶连,甘露润液,醴泉出山,修坛河洛。”文字工整富丽,颇有汉赋铺陈排比的特征。
(三)讽谏精神的赋化
汉赋主要为政治服务,多是对汉王朝的歌颂。汉初骚体赋略带楚辞抒发个人情怀的影响,对汉王朝的歌颂有所节制,汉大赋则完全体现了汉赋歌颂汉王朝的功能。《子虚赋》、《上林赋》中的颂扬,在汉赋的表现中可以看作是汉赋的一种基本精神,子虚、乌有夸赞齐楚之事之后,“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齐亦未为得也。’”接下来则展现天子苑囿“巨丽”的特点,以别样的丹水紫渊、崇山巨木、离宫别馆、奇花异果等来对汉王朝进行歌颂。其中的创作结构、创作手法、形象、语言的运用都为汉赋颂扬的精神服务。这种精神为谶纬所吸收,在谶纬文献中转化为运用祥瑞来对帝王进行颂扬。
王者上感皇天,则鸾凤至,景象见。王者德洽于地,则朱草生,食之使人不老。《春秋纬·感精符》
在汉赋中也有对帝王的讽刺,汉赋作家往往通过对繁盛景象的铺陈描写来对比映衬,《七发》中所描绘的六种活动来使人消除烦恼、以免“久耽安乐”。“第七种是言外之意,或者作者将借机会面呈其辞”[1],这种委婉的劝谏方式也为谶纬文献所吸收,谶纬中通过种种灾异现象来警示汉代统治者。
国大旱,怨狱结。旱者,阳气移精不施,君上失制,奢淫僭差,气乱感天,旱则徵见。《春秋纬·感精符》
虽然汉赋中常常运用谶纬中的种种祥瑞、灾异来加强对汉王朝的颂扬或警示,这是一种互动性的影响,但究其源头乃是汉赋这种讽谏的精神首先影响到了谶纬文献的生成。
二、汉赋创作对谶纬传播的影响
在汉代尤其在东汉时期,谶纬在汉赋作家中广为传习,进而成为他们知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汉赋作家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化用谶纬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在这种情形下,汉赋的传播必然会进一步促进谶纬的传播。
(一)汉赋对谶纬文献的保存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任何一种传播行为,其都是由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反馈五种要素构成[2]。传播的媒介实现信息传播的标志是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相关反馈,谶纬作为汉代盛行的一种迷信思想,其传播与盛行需借助一定的媒介,进而影响到受众。谶纬最初的传播者是由秦入汉的一批方士化的儒生,通过口耳相传,使得谶纬的思想在民间流传,作为谶纬思想的受众,当分为一般受众与特殊受众。一般受众是指谶纬思想的一般接受者,特殊受众指受谶纬思想影响的文学创作者与评论者,他们融合谶纬思想的相关内容,创作出与谶纬思想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而推动谶纬的传播。汉赋作家便充当了这一特殊受众,他们的汉赋作品中蕴含了一些谶纬思想,其中对谶纬文献的引用,保存了一些谶纬文献,对谶纬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汉代赋作中保存了一些谶纬文献。扬雄《羽猎赋》:“荧惑司命,天弧发射”其中“荧惑司命”就来自《乐纬·稽曜嘉》中“荧惑主命”之语。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五龙比翼,人皇九头”其中“人皇九头”来自《春秋纬·历命序》中“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的说法。
张衡《思玄赋》:“察二纪五纬之绸缪遹皇”来自《易纬·乾凿度》:“律历调列,五纬顺轨”之语。可见汉赋作家在深熟谶纬文献的基础上,对谶纬字句的化用与引用,也为后来学者考查汉人视野中谶纬文献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二)由汉赋到其它文体:对谶纬的进一步传播
有汉一代,汉赋作为最有影响力一种文体,汉赋中对谶纬思想的宣扬和传播,对谶纬的受众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作为受众对谶纬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汉代诗歌、汉代歌谣、汉代画像砖中也体现出一定的谶纬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谶纬的传播。
受汉赋宣扬和传播谶纬思想的影响,汉代诗歌中也有涉及谶纬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扩大了谶纬的传播范围,加深了谶纬传播的深度。两汉诗歌由于存佚的原因,现存六百三十八首(据逯书),其中明显涉及谶纬的有一百首左右[3]。如汉武帝时期的《瓠子歌二首》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齿桑浮兮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搴长筊兮湛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
面对洪水泛滥,对河伯产生了抱怨和许诺,充满了天人互通的思想。
崔骃《七言诗》中,涉及到对祥瑞的描绘。
鸾鸟高翱时来仪,应治归德合望规,喙食竹实饮华池。
汉赋创作中所宣扬的谶纬思想得到了上层统治者的青睐,这对谶纬在民间的进一步流传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在汉代民间歌谣中有充分的展现。
凤皇翔兮于紫庭,余何德兮以感灵。赖先人兮恩泽臻,于胥乐兮民以宁。《仪凤歌》
天久不雨,烝人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应,滂沱下雨。《洛阳人为祝良歌》
从这些歌谣中可以看出“凤皇翔兮”,“精符感应”等都充满了天人相感的思想。
除此之外,汉代画像(画像石、画像砖、壁画)等图像形式中也蕴含有很多谶纬中的祥瑞、灾异等形象,例如江苏睢宁九女墩墓室中一块画像石上就刻有“九穗禾”的图像,旁边是神鼎、凤凰、九尾狐、麒麟等,墓室后门门额的画像中则有麒麟、灵芝等。
谶纬在汉代盛行,深刻影响了作为汉朝代表性的文体——汉赋,汉赋中对谶纬思想的进一步利用与宣扬,又直接影响到汉代诗歌与民间歌谣等文学形式中对谶纬思想的化用。从这里可以看出,以汉赋为杠杆,直接扩大了谶纬思想传播的广度与深度。面对汉朝之后,历代对谶纬的禁毁,汉赋、汉代诗歌、汉代歌谣等文学形式中对谶纬文献、思想的保留,无疑进一步推动了谶纬的传播。
[1]赵逵夫、韩高年等编.历代赋评注·汉代卷[M].四川:巴蜀书社,2010:21.
[2]江波.文化传播的社会价值、目标与效果[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4)88.
[3]张峰屹.两汉经学与文学思想[M].三联书店,2014:398.
2016-09-06
郭全升(1988-),男,甘肃山丹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