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7-04-01谭晓静���オ�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高中生历史思维

谭晓静+��+�オ�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教育,训练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力的绝佳材料。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高中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呈现多元化趋势。他们积极运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平台探索整个世界,对各种时政信息的理解和看法远远超出了书本的概念和深度, 因此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高中生学习历史的需要。而讨论法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讨论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讨论法对于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具备可以通过实践学习的直接接受概念,因此,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只能通過间接接受的方式获得。讨论法作为讲授法的有效补充,能促使学生自觉掌握历史知识,利于学生对历史教材中的基础理论、重大历史事件和疑难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利于深化历史教学,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变教师为主的课堂为学生为主的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在课堂讨论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仅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存在。尤其是对于已经具有成熟思考能力的高中生而言,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是第一步。从预习开始,引导学生针对课程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并启发学生思维,促进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可以对班级进行分组,每组学生分别由优等生、中等生、潜能生组成,发挥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然后每组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各个小组进行集中讨论。讨论完后,采取潜能生发言、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的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能力,收获学习满足的成就感。最后,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评比补充,进一步升华课程主题。

三、正视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异议

分组讨论适合历史课程中的重难点学习,现在高中生思维活跃,有胆有谋略。教师在课堂讲授中,遇到学生提出问题和异议,也是非常常见的。历史属于典型的社会学科,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的时候正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良好契机。

例如,教师在讲述《文化大革命》中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时,突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林彪和江青能造成这么大的破坏?”历史老师就此话题让班里学生展开讨论:“林彪、江青造成巨大破坏力的根源是什么?”“当时的主要领导者毛泽东是否对文化大革命负有责任?”“请对毛泽东一生的功绩进行总结并评说功过。”在讨论中连续发问,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加深对目前课程理解的前提下,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同时也预习了新的课程纲要,可谓一举三得。

四、在学生自学后,进行角色互换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真正将课本理解透彻的学生可以当小老师来讲授课程。因此,在课堂讨论环节的分组讨论中,可以指派优秀学生做老师,对小组学员进行讲解并重点对潜能生进行辅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良性的小组学习流程建立后,可以尝试对中等生,甚至潜能生进行小老师的培养,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等生、潜能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减轻教师的繁重压力。

五、运用丰富的课外资源,促进学生课堂讨论环节的升华

在课程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播放历史纪录片和典型历史影片,既可以促使学生对课程进行理解,也能使学生将影像材料中的表现与历史教材进行对比并甄别,其后,进行课堂泛讨论后,教师可让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自我看法的讲解,教师随后进行总结。例如,在教学“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这一知识点时,我通过播放《建国大业》这一历史题材电影,让学生通过影像资料生动形象地了解历史事件,通过对每一时期的历史现象的了解,引导学生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重新分析和评价。学生透过历史课程,仿佛置身于风云四起的历史事件之中从而探索出历史的真正本质,使书本知识得到升华。

总之,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使复杂问题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变得明朗,也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历史这门深厚的人类之书,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高中生历史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思维跳跳糖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