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互联网+教育” 助力学生成长

2017-03-30武汉市第三中学

成才 2017年7期
关键词:笔者意识教育

■ 武汉市第三中学 郑 巍

利用“互联网+教育” 助力学生成长

■ 武汉市第三中学 郑 巍

互联网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密不可分,“互联网+”更是给世界的每一个领域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教育不可能立于现实世界之外,自然今天的教育也绝不可能立于互联网时代之外。一味拒斥互联网的教育是故步自封的教育,不善于运用互联网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笔者对互联网与教育关系的认识也是逐渐加深的。在前几年,笔者并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意义,只是单纯地感受到它对学生精力的占用,所以想“一禁了之”。当时的笔者并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承载信息容量之大、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信息传播的范围之广,特别是在传播过程中所具有的交互性等特点和优势,对那些喜爱新鲜事物、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中学生,是难以抗拒的诱惑。因此,单纯的“禁”的结果自然是劳而无功——表面上学生可能顺从,转过身去就掏出手机刷QQ、微博、朋友圈……禁令无效,相反还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带来了负面影响。今年笔者任高一(7)班的班主任,已认识到互联网融于生活已经是一种大势所趋,尤其是“互联网+教育”,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利用互联网助力学生成长。

一、使用网络社交工具,培养学生交往意识

如今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却不断减少,导致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此时互联网恰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交往方式。他们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和不同的人进行交往,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

班级建立之初,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如何消除他们之间的陌生感,让他们迅速认可自己的七班人身份并融入其中呢?笔者第一步做的就是建立班级QQ群:让梦起航——巅峰七班。同时,笔者在群里设计了相应的角色和仪式,增加学生在群中的代入感。通过制造与现实的反差设计角色,比如,斥候负责分享各个方面的最新消息,大法师负责解惑等。我们还在群里设计了一些小活动:“让我认识你”——通过爆照和自我简介,让大家彼此迅速熟识;“周末深夜档解密”——一起解决大法师遗留难题,答对有奖……我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融入角色,让学生在班级群里体验和以往不同的感觉。

当然,作为用于班级交流、培养学生交往意识的学生群,要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如学习时间禁止聊天刷屏,群活动必须建立在辅助教育教学的基础上……

二、借用网络课堂,培养学生学习意识

华师一附中周鹏程校长指出,在高中阶段,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其中之一就是基于项目的学习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学习资源信息化。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特点,极大地提高了知识获取、选择与创新的效率。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资源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有效延伸,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我们班有部分学生对物理表现出极强的兴趣,并愿意冲刺全国物理竞赛。笔者挑选了其中的12名同学组建了物理竞赛队。学生在校的空余时间有限,竞赛辅导如何进行呢?清华大学推出的高中先修课程让笔者想到了互联网教育的一个利器: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于是,笔者协助几位同学选择了吉林大学的课程——力学、北京理工大学的课程——微积分,让他们进行课程先修。每次到了周末,学生分成三个组,每组到其中一位组员家中通过中国大学的慕课学习相应课程,碰到不懂的地方,就停下讨论、交流,如此反复开展自主学习,而笔者则在每周一次的培优课程中进行内容的点拨和梳理。

起步阶段是艰难的,但经过几周的磨合,学生已经渐渐适应了这种节奏,自主学习能力也逐渐增强。在期中考试中,物理竞赛队的队员相对月考,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而这种进步与他们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是分不开的。

不仅仅是 MOOC,还有 Google、BBS、Wiki、WebQuest、Moodle、E-portfolio等工具都可以应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些应用工具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讨论,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善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开拓意识

七班的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敏锐,但笔者发现他们的视野偏于狭隘——仅仅只是局限于知道书本上的东西,或者是他们感兴趣的网游和明星。当和他们聊起常青藤联盟、深泉学院,还有罗德奖学金等话题时,笔者只看到了茫然。于是,笔者尝试利用互联网解决学生的这个问题——由每一个小组自行组织一次班会“世界名校巡礼”。学生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名校风采展现在大家面前,让大家惊叹于哈佛学子的天才与奋斗,流连于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美名的麻省,看到了泰晤士河上牛津剑桥之争,欣赏了北大的娴雅,也体会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这次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发现“原来世界这么大”, 从而萌发了“我们需要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意识。

为了让学生学会使用网络资源,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开拓其视野,笔者挑选部分学生组建了碎片化阅读团队。该团队每周就互联网的新闻和旧闻进行筛选,整理出一期碎片化阅读材料,内容涉及自然、社会、科技、历史、人文、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在材料后面还设有回复部分,让每一个阅读了的同学可以即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碎片化阅读,学生的认知得到提高,视野得以拓展,在写作、表达、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受到科任老师、家长和其他同学的一致好评。

互联网有助于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和多元化的观念,有助于强化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这种从小养成的世界观,帮助他们突破思想和行为的局限,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选用网络信息,培养学生甄别意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也不例外。因此,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中尤其重要。现在的互联网上,信息狂轰乱炸,各种观念冲突让人应接不暇。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面对信息狂潮,决不能像海绵吸水一样全盘吸收,而应该像淘金者一样去寻获“金砂”。

中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仍然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学校思想教育从总体上看是一种“教会顺从”、培养“乖孩子”的教育,采取的是单一的灌输方式。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可以说从未被允许对各种道德取向进行自己的“选择”,使得大多数学生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害怕问题,回避矛盾,表现出盲目从众的特点。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在每周五安排了一个班级活动“周五讲坛”,借此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培养他们会选择、勇担当的主人翁精神。

“周五讲坛”活动通过提前安排,每周由一个小组负责,围绕时下互联网上的重大事件和热门事件开展活动。“周五讲坛”需要学生搜集各种不同观点进行分类讲解,因此,它能让学生通过活动的开展了解自身世界以外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学会独立思考和甄别问题,掌握辨别、评价和选择的能力。论坛的开展促进了学生从“要我怎么样”向“我要怎么样”转化,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互联网+”的时代,是各种思潮涌现的时代,它给教育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顺应时代大潮,勤于思考,努力探索,用足用好信息化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发挥其辅助教育教学的强大功能,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劲助力。

责任编辑 廖 林

猜你喜欢

笔者意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题解教育『三问』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