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月三,鸡蛋还可以这样吃
——对一节“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例的思考

2017-03-30武汉市江夏区学校德育工作指导中心

成才 2017年7期
关键词:荠菜委员鸡蛋

■ 武汉市江夏区学校德育工作指导中心 徐 强

三月三,鸡蛋还可以这样吃
——对一节“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例的思考

■ 武汉市江夏区学校德育工作指导中心 徐 强

农历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每到这天,人们都会采或买一把荠菜,摘洗干净,放几个鸡蛋,煮上一锅,剥壳吃蛋,取水慢饮。但今年农历的三月三,儿子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三月三要这样吃鸡蛋?”这让我回忆起原来在农村当班主任时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课。

当时的五里界中学在没有撤镇设街之前,学生基本来自中心小学和各村小,偶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初中同在一个班,彼此认识、相互接纳、团结合作、勇于进取是我带班初的重要任务。时逢农历三月三,校外的门市摊点飘出阵阵野菜香,有的走读生还带来家人煮好的鸡蛋,让住读生有些骚动。闻着教室内浓浓的蛋香味,瞧着学生各自不一的表情,我决定利用上午最后一节课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一、分蛋明问题

激疑导入。上午最后一节课,我拎着桶走进教室,桶里装有用荠菜煮熟的鸡蛋,分两层用荠菜隔开,其中上面一层的数量按住宿生1:1比例置放,下面一层的数量是按走读生加上班级科任教师数的总和1:1比例置放。当我慎重地把桶放在讲台上,学生们纷纷抬头,有的学生甚至站起来伸直脖子,试图看清楚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东西。看着学生们好奇的表情,我略带神秘的语气说,“同学们,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大家知道吗?”话音刚落,学生们开始纷纷交头接耳,相互询问。不一会儿,有学生就猜出来了,“今天是三月三!”“不错,今天确实是农历三月三。所以,我准备请大家吃鸡蛋。”

激异分蛋。听我说要请客,学生们顿时兴奋起来。我故意略带遗憾的语气说,“鸡蛋虽然不贵,我本来也想每个人发一个的。但今天上午看到有走读的同学带鸡蛋来了,我想,那住读同学的鸡蛋只能由我请吃了。”话一说完,我就扫视全班,观察学生们的反应——住读生仍然兴致满满,有的甚至带着“孩子气”的眼神回视走读生;而走读生中,有的如泄了气一般顿时“矮”了一截,有的直接叫嚷“老师太偏心”。

看着,听着,我心里有数了。于是,我装着糊涂让生活委员张罗着分鸡蛋。当第一层鸡蛋分下去的时候,我一边提醒学生先不要着急吃,一边继续观察学生。由于事先准备好的鸡蛋有大有小,大部分学生拿到随机派发的鸡蛋,就跟同桌或前后比较起来;有的住读生甚至还直接在桶里挑选较大的鸡蛋;而有的住读生也拿出自带的鸡蛋想与身边的同学玩“撞鸡蛋”的游戏……第一轮鸡蛋分完了,我一扫视全班,就发现有部分走读生桌上没有鸡蛋。

“同学们,刚才生活委员分鸡蛋的时候,我两个问题不明白:一是有的同学怎么就没有鸡蛋呢?二是有的同学对分到的鸡蛋不满意吧?”看到学生或左顾右盼或低头不语,我就点了几个手头没有鸡蛋的学生,有的说他的鸡蛋已经吃了,有的说没有从家里带鸡蛋。关于第二个问题,有学生举手示意,他站起来直接点名说某某同学挑大鸡蛋的行为是不对的。听到批评意见,某某同学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于是,我说,“挑大弃小或有私心,确实不妥。可作为常人,想要得到更大的更好的也能理解。其实,我们扪心自问一下,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呢?比如说开学分书的时候,是不是每个人都想要好书,而一捆书当中总有两三本压坏的没人想要吧?比如每周大扫除的时候,是不是有同学总喜欢抢着做轻松的事?又比如说,每次选座位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同学抢好位置坐?就拿这次分鸡蛋来说,有的同学拿到的鸡蛋确实很小,有的同学甚至还没有鸡蛋,也许有的还不满意,但大家想到生活委员和其他人是怎么想的吗?”

我点到生活委员,“你觉得分鸡蛋有压力?作为生活委员,你可是掌握了鸡蛋分大分小的权利,如果下次遇到这种类似情况,你该怎么处理呢?”生活委员站起来,半天没有吱声。问题来自学生,自当回到学生中去解决,这是我带班的理念。于是,我接着说,“看来,生活委员遇到了难题,他也不知道如何处理,那有没有同学帮他出个主意?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嘛!”

讨论的结果出来了,我略加归纳一下有如下三条:一是由生活委员统一安排,无论何种结果都不得有异议;二是由学生按照上周综合表现排名的先后顺序自主挑选;三是按顺序以抽奖方式进行,不满意的可私下协调。

听完学生们的讨论意见,我示意“值周班长”和生活委员谈谈他们的倾向,他们分别赞成第二种和第三种意见。“同学们刚才的讨论很充分,看来生活之中处处有学问,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办法总会比问题多!下面,我综合大家的意见建议进行第二轮分蛋!”我抽出隔层的荠菜笑着说,“请暂时没有鸡蛋的同学不要放弃!其实,老师跟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个鸡蛋!”听到这里,教室里顿时又活跃起来。我接着说,“下面,请刚分到鸡蛋的同学将手中鸡蛋放进桶里。”

看到鸡蛋陆续回到桶里,我示意“值周班长”和生活委员上台主持第二轮分蛋。他俩迅速商量了一下,由“值周班长”按照班级文化墙“星云榜”上的排序点学生依次上台,然后由生活委员采取闭目抽奖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拿蛋。很快,鸡蛋就分下去了。这时,我发现,有的走读生将自己的大鸡蛋让给住读生,有的走读生甚至还将自己多的鸡蛋送给住读生。我觉得可以开始下一环节了。

二、画蛋讲故事

激思拓展。我举起荠菜提问,“这个大家认识吗?”有学生回答,“地米菜。”“对,这是地米菜,学名就是荠菜。清朝叶调元有一首《汉口竹枝词》就写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我继续提问,“那大家知道为什么三月三要用荠菜煮鸡蛋吃吗?”看到无人回答,我知道这个民俗文化确实是教材中鲜有的内容,但既然传承已久,也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就有必要跟孩子们讲讲。于是,我便开始讲述我个人的理解。

“其实,老师当初也不知道原因。但听到有老人说,‘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我就想,既然荠菜能当灵丹妙药,那就去《本草纲目》寻找答案吧。当我看到荠菜的主要功能是‘利肝和中,明目益胃’,这与老人常说的荠菜煮鸡蛋可以预防和治疗偏头疼的作用有点不一样,我就一直纳闷了。”

当初囿于知识储备有限和中医常识普及力度不大等原因,我没能找到让人信服的权威解释,可问题提出总要去解决啊,我只好采取“悬疑寻思”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再后来,老师无意想起南宋诗人林升的一首诗《题林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有学生听我起头诵读这首诗,也跟着背诵起来。“不错,有同学知道这首诗。正好现在春天来了,那大家有没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

从我个人的生活体验来说,每年的春困、春乏还是很有感受的,当在户外春风吹久了,感觉人都有点昏昏沉沉,仿佛醉酒一样。尤其是担任班主任如果没有午休时,人的精神整个下午都不是很好。学生也如此。我接着说,“是不是因为春天来了,人的生理本能就出现头晕头疼的现象?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受和猜测。我也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能通过自己的探究,寻找到最权威的解释,帮助我解决这个有点‘头疼’的问题!”

激趣叙情。分享完自己经历的故事与体会,我请学生围绕“生活中令人头疼的事”相互交流和公开述情。

当学生说起“作业太多”的问题,我则请学习委员和科代表做好记录,以便对应跟科任教师沟通。

当学生说起“寝室太吵”的问题,我则请寝室长组织同寝学生一起制定“寝规”。

当学生说起属于个人的问题时,如生活拖拉、自律性差等,我或请他向做得好的同学“拜师取经”,或请他自己“对症抓药”……

彼此间的分享互动,让学生的眼神渐渐明亮,相互对视也变得更加友善亲切。接下来,我提出建议:让学生围绕探讨主题在鸡蛋表壳上进行书写或绘画,要求是针对个人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可以通过一句话或一句诗或一幅画来激励自己和告诫自己。

在学生沉思静做的时候,我巡视发现,有学生写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此来激励自己紧盯目标努力前行;有学生写到,“阳光总在风雨后”,以此为自己克服眼前困难打气鼓劲;有学生大书一个“勤”字,以此勉励自己改掉懒惰的坏习惯;有学生还画了一个笑容,希望自己能乐观向上、笑对人生……

三、品蛋增情谊

激志品蛋。一个个充满孩子们美好心愿的“花蛋”产生了,学生们在教室里自由走动、相互展示、彼此交流。我开始小结这堂课,“同学们,生活如歌,有激情高涨的时刻,也有低落回旋的时候。人的一生,总在不断的适应新变化,总在不停的迎接新挑战。当我们遇到困难,遇到让我们头疼的事情,请大家想起我们今天这个特殊的节日,想起我们这群伙伴还有身边值得珍惜的亲人、老师和朋友,然后回忆一下当初的志向与誓言,勇敢的去面对,自信的去攻克,相信希望就在下一个转角,坚信阳光就在这场风雨后。”

由于临近放学,我要求学生午餐的时候再三三两两或与家人或与朋友一起继续分享。

激情赠蛋。下课铃即将响起,我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请各科代表组织相关同学将桶里余下的鸡蛋送给每一位带班老师。

当然,作为班主任,我自然是第一个收到鸡蛋的老师,在我收到的鸡蛋表壳上:一个简笔画的笑脸,一句“谢谢您!!!”尤其是那三个感叹号特别醒目,仿佛是学生为我颁发的奖牌。

四、反思

1.对学生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文化习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片。诸如清明、端午、中秋等这类节日文化还能得以延续,但如“二月二、龙抬头”、“中元节”等却因为片面的理解导致忽视甚至被遗忘。因此,国人的信仰迷失、文化迷失、道德迷失对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冲击。于是乎过去一段时间,“洋节”的知晓率、参与面都超过了“土节”(中华传统节日)。面对新时代文化战略崛起的迫切需求,适时适当适机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代教育之责,是历史使命之急。

2.对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学生是鲜活的人,是生活的人。人行于世,生存、交往、发展,都缺不了文化打底。无论中国的学生今后会在哪个国度生活或从事何种职业,保持中国人的厚实博大等本色,自然能正向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引领世界的潮流。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恰恰正是当代学生汲取国粹精华、充盈内心世界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追忆先辈、悯怀天下、激扬人生、慎独范行等诸多良好品质,都能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得以熏陶浸润。

3.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因材施教、因时循情的重要要求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多渠道的教育,选择生活既有的、本来的、现实的内容,很容易贴近学生,产生共鸣,促成效果,更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可能。在具体操作过程,理应遵循因材施教、因时循情的原则,将学生平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对照德育教育目的,结合现实教育案例,静心梳理,精心策划,细心组织,让中华传统文化既能“孕龙脉”,又能“接地气”。久而为之,功到自成。相信文化的良好传承,定能坚定文化自信、国人自信。

责任编辑 成 弘

猜你喜欢

荠菜委员鸡蛋
图片报道
荠菜入饺春味鲜
荠菜的生存策略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荠 菜
荠菜青
神奇的鸡蛋画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从鸡蛋开始
认识鸡和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