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应从备课开始
2017-03-30谢燕
谢燕
[摘 要]语文教学中如何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出路在于在备课开始,呼唤教师去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提问,准确把握施教的“重心”,重视准备激趣的素材。
[关键词]初中学生;主体地位;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之类的现代教育理念召唤着我们每一个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学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善待这种独特的课程资源;学生是独立的人,教师应尊重这种独立的人;学生是能动的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去备课才能彰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才能真正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精彩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发展学生的心智,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走近文本,理解、体验、感悟文本思想情感,教师不可单方面唱独角戏,而应引领、点拨、指导学生去思考文本,去感悟文本,引领的方式通常就是提出问题。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关键就是如何设计好的问题,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至关重要。
比如,一位教师面对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艺术特色,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辨析李白与杜甫作品在思想内容上的区别?各自的特色又如何?面对这位教师这样的课堂提问,学生们一脸茫然、不知所措、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执教老师让几名语文学优生回答,也是不着边际,学生们都感到索然无味。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这位教师所提的问题过于深奥,过于笼统,这一系列的问题并非课堂上一时半刻,三言两语就能加以作答的。课堂提问出现的另一种极端是:提问过浅过易,浅尝辄止,这样的提问,课堂上表面上显示的是轰轰烈烈、热闹非凡,实则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科学睿智的提问,教师应精心设计,提问应体现层次性、梯度性,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应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提问应做到有的放矢,抓住关键点、重点、难点、要害之处;提问应顺序合理,所提的问题应结构简洁明了,表达的含义应清楚、准确而具体。
二、准确把握施教重心
语文教材(文本)是静态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切忌只管埋头苦备教材,而更应主动地去了解鲜活灵动的学生生命个体本身对语文教材(文本)相应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换而言之,就是说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准确把握施教的重心及分寸。面对旧知识教师宜适当地引导,做到点到为止。比如,教学《沁园春·雪》时,学生已经学过“词”这种体裁,执教时教师就无须再去大讲特讲“词”的特征,只需与学生共同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一些“词”便足矣。同时,语文课堂上切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宜在语文教材(文本)的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大刀阔斧。比如,一位教师教学《回延安》一文时,课堂上,这位教师首先请学生们汇报课前自主探究到的关于延安的相关资料,有的是图片,有的是多媒体影像资料,有的是文字介绍,执教老师再复核,再补充,接着执教老师再介绍作者贺敬之的生平事迹,这样一折腾足足花去课堂20多分钟时间,执教老师的用心是良苦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透彻了解相关的知识点。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上无法将所有知识都教授给学生,这样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权,重点内容无时间去突破,教学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三、重视准备激趣素材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唯有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诸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努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未知欲望,彰显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教”与“学”发挥出最大的“正能量”。
比如,在一次“魅力高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的是《沁园春·雪》,这位教师事先准备了一叠“江山如此多娇”的彩色图片与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影印件,作为课堂表现出色的学生的奖品,课堂上师生展开读书赛,执教老师请学生们为自己设计的江山图作个性签名,预示着学生们愿意为了美丽富饶的祖国江山添砖加瓦,努力成为明日风流人物的坚强决心,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激情涌动。激情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上情感得到共鸣,审美得到愉悦,语文课堂上教师如能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便可以形成“燎原之势”,将每一位学生卷入其中,语文课堂自然会高潮迭起、魅力高效。这位执教老师在备课时自然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去着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精神,从而课堂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人境界。
語文教学中如何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出路在于备课开始,教师就应该去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提问,准确把握施教的“重心”,重视准备激趣的素材等。只要教师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备课时心中想着学生,自然会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语文课堂自然会多一些甜蜜,多一些和谐,多一些精彩,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会得到有效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