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深化中学历史课改
2017-03-30金云
金云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问题是创新的根本与源泉,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中学历史教师可以从扩充学生历史知识、营造课堂民主氛围、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是学习的开端,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创新思维的源头。毫不夸张地说,问题意识是任何发明创造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这正是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
一、扩充学生历史知识——产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好奇心、渴望了解的基础。基础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教师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平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外,还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广泛浏览资料,扩大知识量。历史学科有它的特殊性,扩大知识量的方法很多,如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甲午风云》《建国大业》《孔子》,阅读历史题材的图书《史记》《资治通鉴》,参观各类博物馆等,从而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的历史信息量。笔者在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布置学生观看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课堂上学生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德国人已经占领了波兰,为什么还要大肆屠杀犹太人?”“为什么会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德国的下场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更多的信息产生兴趣而提出来的,其问题意识就是这样形成的。
二、营造课堂民主氛围——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潛在力量。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由于每个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个性习惯、成长环境等不同,有些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鼓励他们,让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唯有如此,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习惯于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曾经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华盛顿是什么?”面对哄堂大笑的学生,笔者让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其实,答案还可以是“美国独立后的首都”。笔者表扬了提问的学生,夸他思维活跃,从而营造了让学生积极提问的课堂氛围。
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1.以历史基本要素创设问题情境
这一方法适用于学习历史事件。但凡历史事件总有一定的情节和过程,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构成,如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和作用(或评价)等。世界历史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都可以用这些基本要素创设问题情境,对知识进行梳理。教学过程中,中学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有针对性地进行纵横联系、多提问题等。
2.通过将真实的历史与虚构的电影、电视剧等进行对比形成问题情境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会轻声问:“电视里怎么不是这样的?”面对这样的疑问,教师应该认真引导学生解答问题,不能绝对肯定或者否定电影、电视剧中的历史知识。电影、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与真实的历史有一定的出入,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懂得分辨真假、科学引导。
3.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成语、典故、歌词等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生活中感兴趣的东西建立联系,使学生经常处于“若有所思”的状态,从而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成语如围魏救赵、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三顾茅庐,典故如烽火戏诸侯,歌词等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联系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
比如上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危机》一课时,中学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家人、亲戚朋友有没有受到
200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或者让学生看电视新闻,思考哪条新闻反映了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有的学生回答外资公司倒闭导致母亲失业,街上有很多商店在卖出口转内销的商品,这些都说明这次经济危机波及中国。然后通过对历史上两次经济危机的比较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这些问题:“这两次经济危机都是在美国爆发,其爆发的原因是不是一样的?”“哪次危害更大?”“为什么爆发了一次后还不能预防,真的是不可避免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对经济危机的知识基本上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而不是死记硬背。
5.以历史知识的联系性来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知识具有联系性,这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中学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历史知识的联系性创设问题情境,不管是横向联系还是纵向联系。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来复习跟它有联系的知识点。比如《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向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10亿两。在复习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连串疑问:这么长时间,这么巨额的赔款,清政府最后都还清了吗?为什么没有还清?最后到底还了多少?这些国家把中国的赔款用于哪里?这个赔款的后续问题,涉及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宣布放弃赔款、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停止了对战败国德国和奥匈帝国赔款、美国等国用这些赔款投入中国建设、日本把这些赔款用于侵华战争等,这些知识都与复习的知识要点有联系,把这些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由于对这些问题感到好奇,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记忆知识的效果好。
四、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提升问题层次的重要手段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只会提一些“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的问题,或者不能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疑问。在平时的教学中,中学历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提问的辅导,传授提问技巧,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从而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使疑问变得具体、清晰,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笔者经常在班里组织以提问为主的复习课,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把全班学生分成A、B两组,对所学基础知识进行比赛。第一步是教师问,两组学生抢答;第二步是两组互问互答;第三步是指定学生一对一地提问(这一步旨在调动不主动参与的学生的积极性)。比赛实行记分制,最后以分数高低来决定输赢。在学生提问过程中,笔者会给提问精彩的学生表扬加分,给提问不当的学生指出错误并且纠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渐渐掌握了提问技巧,其提问题的水平有所提高,其问题意识明显增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新课改的主要动力,它不仅从根本上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还把这种精神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去实践、去总结,这是新课改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