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若干思考
2017-03-30黄汉耀
黄汉耀
[摘 要]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效与否的判定,不仅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方法,更要看其知识迁移能力有多大,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师可从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学习方法的探索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思考
有效教学要立足于课堂,又要延伸至课外。对学生而言,是否能够端正态度,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掌握正确方法,养成良好习惯等,是长久影响其学习结果的重要原因。在素质教育中,踏踏实实地学习、记忆历史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一手抓史实基础,一手抓思维能力提升,让学生在学习理念的更新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层次,在学习方法的探索中开展个性化学习,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中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一、更新学生学习观念,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与初中的有很大区别,随着层次的不同,教师的教学从引领学生的平时思维到对考试的认知,都要予以重视,要让学生形成符合高中阶段学习的观念。初中教材是纵向的通史编写模式,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则采用了横向中有纵向的模块模式。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开始教学前先对教材做一个整体介绍,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基础认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的思维重点落到相应的模块内容上。教师教学时也要注意从教到引再到点,逐渐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提倡学生在高一、高二时多阅读历史课外书籍,以拓宽知识的广度,为分析、评价史实作好铺垫……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师的观念是需要持续更新的。
比如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学生对此时的政治制度了解不多,他们的理解、分析、比较能力不太强,他们往往只对具体的史实比较感兴趣,于是笔者采用角色扮演等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以掌握知识为主。而在后一个阶段的制度教学中,笔者或衔接过渡,或提问比较,或引导分析某一具体制度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是强化记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分析能力。到上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就不同了,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锻炼与能力培养,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这一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笔者布置学生课前分组搜集相关资料,上课时运用学生阅读分析、教师点拨的方式,同时增加所设计问题的难度,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课后还布置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以加深他们对两极世界形成知识的了解。
二、引导学生探索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学习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事,学生的学习从启蒙阶段的“齐步走”,逐渐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走向个性化,对此教师应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情循序渐进,一边作理论引导,一边请学生分享学习经验、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例如高三总复习阶段,笔者会事先在网上搜集整理一些自己认为比较实用的学霸、状元们的学习经验,在适当的时机介绍给学生。如果学生感到从理论到实践有一定难度,笔者便让那些实施得比较好的学生,讲解自己的学习经验,主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怎样用、怎样化解难题的。对一些个性比较突出的学生,笔者会用商量的语气,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给他们以一定的建议。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不管是观念更新抑或方法探索,最终都应使学生将知识与能力内化为素养,助力于他们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高中历史学习的好习惯很多,如主动预习、阅读史书、勤查资料、多思多想、动笔记录、自觉复习、合作探究等,它们能让学生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笔者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比较喜欢采用联想提示、作业设计、反复练习等方式,效果是很明显的。例如在学习新课前,笔者会根据学生的能力,最迟从必修Ⅰ的第5课开始,就要让学生开始进行课前预习。最初是以知識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督;渐渐地,当学生习惯于预习后,笔者再增加课前合作解决问题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向同伴寻求帮助,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之后又改为让学生课前分组搜集整理资料,上课伊始便进行展示……这样使学生的自学习惯一步步形成,一点点提升,从量变到质变。
经常听人调侃说,高中是自己人生智慧的顶峰,那时的自己“溯源上下五千年,延推陆海百千万……现在是一个只会玩手机的废人”。虽说这是一个玩笑,可是却反映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当高中历史教师陪伴学生“溯源上下五千年”时,如何让他们从茫然少知的少年,在三年间进化成独自打天下的好汉,是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宏观引导与精耕细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