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修复和口腔种植修复对牙列缺损治疗的效果对比
2017-03-30周宗雄
周宗雄
【摘要】 目的:对比常规修复和口腔种植修复对牙列缺损(DD)的治疗效果。方法:以80例牙列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即行常规修复的对照组(n=40)和口腔种植修复的观察组(n=40),对比修复后两组患者的语言能力、咀嚼功能、稳定性、牙齿舒适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行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咀嚼功能、语言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牙齿舒适度、稳定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口腔种植修复可明显改善牙列缺损患者的咀嚼和辅音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质量,同时可降低恢复体脱落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 牙列缺损; 咀嚼功能; 牙齿舒适感; 口腔种植
doi:10.14033/j.cnki.cfmr.2017.8.0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8-0019-02
牙列缺损(Dentition defect,DD)系部分牙齿缺失所致的恒牙牙列不完整。牙列缺损在日常生活中对饮食和交流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咀嚼功能减退,辅音功能受阻,而且还可能影响口颌系统健康[1]。常规修复方式能够一定程度上恢复咀嚼功能、辅音效果,但其效果难以满足患者的要求,再加上美观度较差,修复后患者满意度低。口腔种植修复技术采用接近天然牙齿的材料,基于人体的生理结构进行修复治疗,因此安全性、稳定性、咬合度、美观度均满足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常规修复方式和口腔种植修复技术在牙列缺损中的治疗效果,现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2014年9月-2015年9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进行治疗的80例牙列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2~82岁,平均(57.2±9.3)岁;致病因:牙周病16例,外伤脱落22例,其他原因2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2~85岁,平均(56.7±10.2)岁;致病因:牙周病15例,外伤脱落24例,其他原因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修复前常规口腔消毒操作,对照组予以常规修复:无菌铺巾,利多卡因(2%)局麻,清除换牙残留体,拔牙12个月后,复查创口愈合情况,针对愈合良好者拟定相应的修复方案,切削基牙,取印模,制作临时冠,并辅助患者试戴,完成牙列修复[2]。
观察组予以口腔种植修复:消毒铺巾,局麻,利用手术引导板于植入处骨面和黏骨膜沿牙槽嵴采用环形手术刀作“L”或“H”型切割,并剥离黏骨膜以暴露牙槽骨,于牙槽嵴顶点进行球钻,经喷水冷却后,扩大孔径,收集碎石屑。将试植体植入已钻好的植入孔内,经充分检查后,植入合适种植体,采用生理盐水冲洗骨孔,固定螺丝,缝合软组织。术后适量采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同时保持口腔清洁,一周后拆软组织线,患者出院后回访1年,及时掌握患者的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疗效评定 修复后随访12个月,参照《口腔颌面外科学》中牙列缺损疗效标准进行评价。显效:经修复后咬合创伤、干扰等症状完全消失,牙龈炎症状完全消退,牙齿舒适度恢复正常;有效:各症状均明显好转、牙龈有轻度充血现象,修复体稳定、咀嚼功能正常;无效:修复体稳定性差,咀嚼等功能未改善,牙龈炎症加剧等;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
1.3.2 辅音、咀嚼、舒适度和稳定性情况评分 修复后3个月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牙列缺损修复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分别从语言能力、咀嚼功能恢复、修复体稳定性及牙齿的舒适感4个维度进行分析,每个维度评分均为0~100分,由患者自行打分,分数越高则效果越好[4]。
1.3.3 不良反应观察 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必须如实记录症状发生时间、名称、特点、处理措施等,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研究的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修复效果对比
随访1年,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见表1。
2.2 修复后两组患者辅音、咀嚼、舒适度和稳定性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辅音、咀嚼、舒适度和稳定性4个方面的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牙列缺损修复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牙龈出血、疼痛、修复体脱落等,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另外在美观度评价方面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牙列缺损作为临床上发生较为普遍的口腔疾病之一,主要由意外事故、龋齿、牙周病引起。牙列缺损的产生将破坏牙列完整性,加重剩余牙齿负担,对患者咀嚼和发音功能影响较大,而且还影响整体美观[5]。
针对牙列缺损的治疗临床上一般有两种选择,即常规修复方式,如固定义齿、局部义齿摘除。其中固定义齿仅用于缺牙数目较少,牙周相对健康的患者,对牙槽嵴组织严重缺損、牙周不健康,缺牙数目较多的患者不建议选择固定义齿修复。另一种即是口腔种植修复,该种修复术是医疗水平逐渐完善进步的产物,与前者常规修复相比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1)采用口腔种植修复术,术后牙齿整体美观感不受影响;(2)术中伤害少,术后牙齿功能可完全恢复;(3)稳定性良好,术后不良反应少;(4)远期疗效明显,可达到长期稳定;(5)满足牙齿美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语言能力、咀嚼功能、稳定性、牙齿舒适感等指标评分均在50分以上,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恢复体脱落、牙龈出血、牙齿疼痛及外观无美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总之在选择修复方式前,应充分考虑缺失牙部位、数量、牙槽嵴组织受损程度及患者的经济状况等因素,在保证患者获得较为理想的恢复功能的基础上,选择相对合理的修复方式。
口腔种植修复是指将义齿种植于患处的一种牙齿修复措施,在种植前于患处钻与种植体相应大小的孔,然后在尽量避免损害骨膜和周围正常组织的前提下种植义齿,采用该种修复措施过程还可减少骨吸收。林奋等[6]研究报告显示,口腔种植修复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修复。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优于对照组的85.0%,而且刺激痛与桩核脱落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修复,接受口腔种植修复的患者的满意度也高于常规修复。朱梅等[7]在100例选择口腔种植修复的牙列缺损患者的研究中指出,所有患者均成功种植,菌斑附着指数和牙石指数>1级。在术后随访调查结果显示,相比于常规修复治疗的患者,口腔修复术组患者满意度更高。口腔种植修复的精度要求高且操作难度大,对术者技能要求相应更高,因此首先要细化术前准备,制定术中操作流程;与此同时还应该术前明确患者种植修复适应证,对严重骨质疏松、骨量较少的患者不予种植,以免种植初期种植体因缺乏稳定性而脱落的现象产生[8]。
综上所述,采用口腔种植修复牙列缺损,能显著改善咀嚼和辅音功能及日常生活质量,可降低恢复体脱落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洪达.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错牙合伴牙列缺损探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0):139-140.
[2]王妍.口腔种植修复和常规修复在牙列缺损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6(8):546-547.
[3]郑娟,吴洋,李清.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37-38.
[4]王清联.口腔种植修复与常规修复在牙列缺损治疗中的疗效对比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25(3):140-141.
[5]彭巍,王学金.口腔种植修复在牙列缺损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优势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8):23-24.
[6]林奋,岑国超,曹凯华.两种方法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20-23.
[7]朱梅,毛靜.口腔种植修复牙列缺损的美学观察和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14,4(2):147-148.
[8]丁鹏飞,孟波.口腔种植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119-120.
(收稿日期:2016-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