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教学的思考

2017-03-29魏冰娥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

魏冰娥

(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我国高校思政、哲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基础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阶段,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化是适应新常态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载体,因此,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常态调整与优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是当前高校教学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密切结合我国发展新常态而提出的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选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选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包含了马克思及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准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通过学习该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掌握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1]另一方面强化“马克思主义经典选读”课程教学也是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对摘录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经典与精华的选读,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选读”,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初理解,显然更利于学生理解并实践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成果。

(2)有助于促进高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高校教学改革。当前我国高校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高校教学改革发展是高校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的具体体现与要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高校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场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体现,因此在新常态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改革有助于青年一代更好更准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践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坚信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加深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是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它要求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国情的实际联系。因此,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常认为自己所处的“生活年代已经远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年代”[2]而感到课程空洞乏味;教师则因为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系统性而不太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的多样性、实践性等问题。据此,当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在新常态环境下,尤其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失去了对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的信任,部分学生受网络不良思想的影响出现了淡化马列主义的现象。一方面,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讲的思想有较大不同,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原初马克思主义的脱离,最终不愿甚至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学习;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理论与思辩,学习过程难免枯燥,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似懂非懂地应付了事。

(2)教学形式的单一性问题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不同于其它学科,其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与丰富性。因此,讲好本门课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它需要教师采用多样的、实践性、适应学生理解力与接受力的教学方式。然而,通过调查,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的形式普遍较为单一,大多局限在理论教学中,更是忽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性。例如在《共产党宣言》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简要的介绍马克思早年的革命事例,阐述《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意义等,但是却没有结合我国历史发展与革命实践来对新时代《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性开展教学,其课堂教学效果自然是成效不高的。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常委到上海共产党会址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由此可见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再比如《费尔巴哈论》的教学,当前的教学主要在梳理全书四章中的主要问题与概念,而常常忽视对当时社会背景以及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与恩格斯等人的思想传承的梳理等,这是极不利于学生理解的。

(3)教学内容相对固定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内容较为广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相对固定的现象,尤其是部分教师基于专业、思想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在教学中往往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根据对某位教授该课程教师的长期跟踪调查显示,该教师几乎每年都是讲相同的内容,而没有根据形势的新变化进行教学内容调整,更没有结合自已的专业背景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与整合,也没有查漏补缺地不断完成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现实相脱节、内容单一,甚至一知半解。另外该课程考核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不能仅局限在理论考核上,还应加强对实践应用的考核,因此,考核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

3 提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教学时效性的具体对策

基于新常态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人才的要求,在哲学专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中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3.1 提高认识,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代性解读

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中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认识不充分的问题,高校要紧密结合新常态新时代思想的要求,提高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认识,加强对其时代性解读的研究。首先,高校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高校要营造积极学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氛围,讲明学习本门课程对提高学生理论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的重要性,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积极性。其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时代性解读。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代背景和现代社会的关系角度出发,一方面教师注重对马克思主义著作所处时代背景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及思想等层面的详细阐述,让学生了解经典思想之所以产生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梳理经典思想与基本概念时,注重它的现代阐释,且有意识地将其与现代社会的时代性相联系,引起学生的当代反思与探讨。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多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阐发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时代性。

3.2 创新教学模式,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体系的主线

当前高校学生主要出生于“90”后或“00”后,他们成长于经济全球化的网络时代。当下,科技日新月异,网络高速发展,因此他们每天都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大量的、广泛的、多样的、有趣的各种信息、理论以及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相对他们所接触的信息而言,是单一的、理论的、高远的,甚至乏味的。对此,创新适合当代学生兴趣与理解能力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一方面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积极依托多媒体技术,实现理论内容的形象化与生动化,让学生首先从视觉上拉近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的距离;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抛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多采用师生互动的探讨式,或者教师讲解、学生阅读的方式,互相启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集中力。再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开展专题式教学”[3]。调整教学模式后,在具体的讲授中,教师还要注意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首要与基础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围绕“实践”“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主线,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革命性即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最后,高校也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朗读比赛、读书会等社团活动,通过相关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3 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教材是课程的体现,也是传播思想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基于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变化,高校也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提高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融合性。首先,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例如可以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内容进行编排设计,实现教材的模块化教学。其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理论源于实践,也必须经过实践的证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与当前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自觉,通过实践不断对理论作出新的解读与讲解。因此要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汁原味,就要用发展的观点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不能把他们某一时期著作中的思想凝固化、教条化,看作是一经提出就不再变化的永恒真理。

3.4 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考评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已有教学表明,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带动及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常常与课程考评机制是否科学规范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科学规范的考评机制显然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及教学实效的增进。然而,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核试主要是以单一的考试或考查来考核学生的学习及教学的实效。显然,这一考核方式有待改进。该课程属选读类课程,读是关键,而读的核心又在于理解经典的文意与思想。因此,学生是否理解以及理解的程度如何是该课程考核的重点所在。据此,该课程考核的关键在于学生养成在原著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及积极性的考核应该是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精读报告与课程考试合于一体的考核方式。“这种综合性的考试考查方法既检查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较好地体现了这门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和要求。”[4]

总之,在全面深化高校教学改革,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背景下,提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的时效性,对提高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提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所存在的缺陷,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实现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目标。

[1]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N].人民日报,2014-12-05(1).

[2]谢海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三位一体”教学方法探究[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6(1):28-30.

[3]薛萍,王卉.新调整 新思量 新理念——研究生《经典著作》新课程的教学改革 [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4):3-7.

[4]曹玉涛.重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的课堂教学魅力[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153-155.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深入研究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评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经典著作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