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识读能力调查与PPT多模态语类分析
2017-03-28文莉
文 莉
(宁夏大学 外国语学院,银川 75002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语言文化的多元融合使得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识读能力不再适应多种语言、多元文化、多模态的社会。新媒介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文化的多元性和信息交流的多样性。传统意义上的读写只涉及个人认知行为,语言读写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灌输成了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成了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学习的范围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1]。教育领域里多媒介手段包括多媒体设施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引入和更新,使得教学多模态化特点日趋明显,这促使语篇向多模态式发展,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鉴于此,本研究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读写能力和意识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多元读写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多模态环境下外语教学的建议。
二、多元识读的含义
“多元识读”(或“多元读写”、“多模态读写”)的概念最早是由一些西方著名学者组成的“新伦敦小组”1994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其中包括识别文化差别、亚文化差别、地区差别、民族差别、技术差别、语境差别的能力)和读写多模态意义的能力。1996年他们在《哈佛教育评论》上发表了“多元识读教学:设计社会未来”(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的论文,拓展了对传统读写的理解,认为传统读写认知方式忽视了语言文字外其他模态系统对意义构建和信息交流的贡献,研究针对学校的识读教学可选择的方向提出了系列假设,以使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形势。该研究是多元识读研究的发端,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
很多学者提出了对多元识读能力内涵的看法。思韦茨[2](Thwaites 1999)提出多元识读能力的内涵是丰富的,包括科技识读能力、媒体识读能力、文化识读能力、政治识读能力和批评性识读能力以及后现代识读能力。胡壮麟[3](2007)在此基础上认为多模态识读能力是指具有阅读所接触到的各种媒体和模态的信息,并能循此产生相应材料的能力。他指出多模态识读能力是多层次的,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能够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阅读和写作各种模态的语篇,能识读语篇信息,也有能力解释符号和图像,并能使用多媒体和其他技术工具。韦琴红[4](2010)认为多元识读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读写识读能力,还包括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空间、姿态、文化以及互联网时代中的信息识读、技术识读等多种识读能力。其中,信息识读作为最重要的一种识读能力,是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张德禄[5](2012)根据思韦茨(Thwaites)提出的多元识读能力的类别,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把多元识读能力概况为三个类别:语言读写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技术读写能力。
多元识读的概念不完全一致,但能由此看出多元读写与传统读写之间的区别。多元识读突破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识读模式,提高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各种符号识别运用的能力,而多模态教学可以着力提高学习者的多元识读能力。
三、多元识读能力调查与PPT语类及多模态分析
本研究调查英语专业多元识读能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一、二年级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收集33套共261张学生阅读课“home reading”部分阅读篇章介绍PPT,并且设计发放了调查问卷以对学生的多元识读现状进行调查和了解。一、二年级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被随机抽取100名被试,问卷主要涉及学生对多元识读概念和内容的了解;学生使用多媒体技术熟练程度,使用电脑、网络及图书馆等渠道搜集资料并加工处理的能力;学生认为学生及教师在多媒介时代应该具备的能力;学生对于学校与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多元识读能力的建议。
(一)多元识读能力现状及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了解到只有极个别学生听说过多元识读概念,对于多元识读所包括的内容认识比较片面。大部分学生主要运用电脑和网络进行娱乐、利用聊天工具与他人进行网络交流或查找各种信息。经常运用电脑和网络进行英语专业学习的学生只占11%。而只有33%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较好的使用电脑和网络工具的能力。47%的学生能够熟练使用PPT演示工具。而大部分学生在制作PPT时最常用的符号方式是文字和图片,不太擅长用音乐和动画等模态来传达信息。
几乎所有学生查找资料或者获取信息的最常用的途径是通过网络,这说明学生对于通过网络的巨大信息源查找信息的意识比较强。然而与书籍相比,网络的信息五花八门,有些信息的权威性令人质疑,学生对于获取信息的鉴别能力和组织整合能力仍有待提高。只有13%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性接受能力,16%的学生能对所查询收集的资料进行编辑、储存、管理整合和再利用。而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时代,学生应该具备信息获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电脑网络工具应用能力、网络交际能力、网络道德修养和批判性接受网络信息的能力。学生认为信息时代下教师应具备资源整合能力、网络工具应用能力、基于新媒介的学生评价能力、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希望学校和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多模态信息获取、批判接受、整合能力,并通过开展竞赛或活动等方式提高创作型思维、多模态设计和表达能力,通过多语言和文化来增强对多元文化的适应性。
综上分析,学生多元识读的意识还有待增强,对网络信息进行批判性鉴别和接受,进行资源管理和整合的能力,通过多媒介方式进行专业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用电脑工具进行学习的能力等都有待提高。通过调查也能看到学生对多媒介信息时代教师能力的期望。新媒介时代所需的多元识读能力不仅给学生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PPT语类及多模态分析
胡壮麟、董佳[6](2006)认为学生的多模态识读意识衡量可以通过学生对新的多模态电子技术的熟练程度来进行。PPT演示的语类有四种类型,即:提示型语类、直观型语类、分析型语类和劝服型语类。以下主要通过这四种语类并结合听觉视觉多模态角度对学生PPT进行分析。
1.提示型语类和直观型语类
提示型语类是用点句的形式概括整套PPT的主要内容,帮助演示者理清思路。在33套PPT中,没有出现提示型语类,第一张幻灯片均为标题,紧接着就进入具体内容的大段演示。
直观型语类是用图像的方式来表达意思。少数学生使用图像或文字加图像模态辅助展示,帮助演示者更清楚生动地表达意思。但图像或文字加图像模态使用的PPT数量占调查总数的比例很小。
2.分析型语类和劝服型语类
分析型语类是用图表或表格的方式进行分析。33套PPT中,只在1套PPT中学生有效地使用了分析型语类,如用图表生动地展示了温室效应产生的过程,或用表格总结比较了三种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非常具体,思路清晰。
劝服型语类是使用色彩、动画和音乐的方式让观众领会演示者的意图。有的PPT演示者通过图像和色彩形象地展示了要表达的意图。如用蓝色的地球被红色的闪烁的火焰包围的图片展示,提醒我们关注全球变暖的问题,增强危机感。用双手小心捧着呈蓝色绿色鲜亮有生命力的地球,提醒我们爱护我们居住的地球。但是33套PPT中没有学生使用动画和音乐等听觉视觉模态来加强所要表达的意图。
通过学生PPT的语类和听觉视觉多模态分析可看出:学生使用最多的是文字模态,有些使用了文字加图像的视觉模态。学生PPT演示中没有提示型语类和通过音乐、动画加强表达意图的劝服型语类,直观型语类、分析型语类的使用频率也很低,只是在很少数PPT中出现。PPT展示比较单调,运用大量的文字来表达意思,详细的内容罗列,没有大纲性要点提示。调查分析表明,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还需增强,表达形式也应往多样化方向发展。而导致学生多元识读意识和能力不够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中对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实践中缺乏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环节。
四、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建议
张德禄[5](2012)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把多元识读能力概况为三个类别:语言读写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技术读写能力。语言读写能力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随着多媒介时代的发展,这种语言能力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能力有了比较大的区别。学生应该提高理解语言本身及其他模态形式表达意义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包括文化读写能力、政治读写能力、批评读写能力以及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适应能力。技术读写能力包括科技读写能力和媒体读写能力,要具备现代媒体技术的知识和能力。
鉴于此,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并注重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以及超文本化,以此增强学生对非文字模态的敏感性和多元识读意识等。教学中可以从培养多模态理解能力到多模态构建能力这一过程进行多元识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建议从以下方面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1.教学中通过明确指导加强学生对多模态符号的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
在英语精读与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具体的语篇明确指导学生识读语篇内除语言以外的非文字模态,并分析多种模态之间的关系,以增强学生对非文字模态的敏感性和识读非文字模态的能力。帮助学生分析出现的图表、图像在语篇中的意义以及图表、图像与文字材料之间的关系。如现代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一课Thinking as a hobby这一课时,运用文中提到的三个雕像以及呈现的姿态体态,摆放的位置等来分析三个等级的思考的特点以及和雕像的关系。利用学生对非文字模态呈现的意义的理解来加强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还可让学生根据文字语篇,绘制出文字图形的分析图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训练语言分析和总结归纳能力,加强分析型语类的理解和运用。
2.基于课文主题PPT作品创作与展示
教学中教师可布置学生制作与阅读课文主题相关的PPT作品,并在课堂展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对学生进行“明确指导”,让学生有意识地明白文字、图像、声音等在意义表达过程中有效结合的作用。阅读教学中可把学习的几个单元分成若干主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阐述。每组学生根据主题进行探究,搜集材料,提炼观点,并制作PPT进行演示。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了信息技术媒介的多种模态来表达观点,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述、体态、表情,借助文字、声音、图片等多种模态形式的有效组合完成任务。在教师的明确指导下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语言读写能力、技术读写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充分利用其他模态形式培养学生语言和非语言模态符号运用的能力
人类在交际中除了使用语言文字之外,还使用音调等非文字模态、各种身体语言及PPT、音响扩放、网络等非身体语言。因此,书面语篇外存在着大量多模态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书面语篇外的多模态资源,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精读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将英语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语言、动机以及文章的主题,也可以使学生理解色彩、声音、表情、服装、道具等其他符号表达的意义;也可以根据课文的主题,设计辩论等形式帮助巩固所学的语言,促进学生理解课文主题,并通过课文查阅、收集、整合信息的方式拓展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以多模态的表现形式进行转变性操练;学生还可为教材中的某篇课文配上背景音乐进行朗诵。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发展。教师们需要改变“语言学习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线性表达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中的超文本和多媒体表达,通过任务型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多模态符号资源生成适合具体语境的意义,实现信息传递。
五、结语
多元识读能力这一新概念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读写识读能力,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空间、姿态、文化以及互联网时代中的信息识读与技术识读等多种识读能力。其中,信息识读作为最重要的一种识读能力,是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多模态手段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多模态教学的效果通常优于单模态教学,促进学生多元识读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目标上不能再满足于单纯语言读写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在多模态教学视角下寻求解决方案。多模态化教学与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的主要途径,可以促进学生多元读写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1] 徐娴静.多元识读与动画叙事课程在国语文领域统整中的应用[J].台湾师大学报:人文与社会类,2006(51):55-77.
[2] ThwaitesT.Multiliteracies.A new Direction for Arts Education[OL].[2007-03-02].http://www.swin.edu.au/aare/99 pap/thw 99528/htm.
[3]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7-8.
[4] 韦琴红.超文本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4):44-47.
[5] 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2):9-14.
[6] 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6(6):3-11.
[7] 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 [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1):60-90.
[8] Stein,P.Rethinking recourses:Multimodal Pedago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J].TESOL Quarterly,2000(2):333-336.
[9]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3-12.
[10] 宋庆伟.多模态化与大学英语多元读写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13(2):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