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夜晚时分》中女性生存主题透视

2017-03-28许适琳王烨姝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斯卡娅时分安德烈

许适琳,王烨姝

(1.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2.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夜晚时分》中女性生存主题透视

许适琳1,王烨姝2

(1.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2.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是当代俄罗斯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与乌利茨卡娅、托尔斯泰娅并称“俄罗斯女性文学的三套马车”。她秉持还原生活本来面目的“真实观”,将残酷的现实不加修饰地展现出来,其艺术手法与创作主题上的大胆与创新对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在其代表作《夜晚时分》中,以女性主义视角刻画苏联改革时期女性生存图景,探讨女性生活所涉及的问题,呼吁女性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夜晚时分》;女性

中篇小说《夜晚时分》创作于1992年,是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从不同侧面真实展示了当代俄罗斯底层女性生活的本质。作品多处采用意识流手法,现实叙事和人物心理活动交错,描绘了处于苏联社会底层的一个几乎赤贫家庭的生存状态,以及这种生存状态下的人际关系。

一、匮乏的物质生活

《夜晚时分》以异于传统的角度描写生活,在苏联时期表面繁荣的景象下真实再现繁荣后面的另一种生活,刻画了另一种生存状态下的物质生活。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安娜·安德里阿诺夫娜面对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和艰辛的生存环境,把维持一家老小的生命当作生活的唯一目标,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地位卑微的安娜经常为了讨到只有几卢布的报酬而在别人面前低三下四,低下知识分子女性高傲的头。在她眼中,荣辱礼节已不再重要,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才是关键。安娜常常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向旧友乞求怜悯,为了一点点食物而绞尽脑汁,这种捉襟见肘的生活窘态在作品里随处可见。作者对生活细节的刻画,给读者以非常直观的感受。

温饱问题并不是当时苏联社会底层人民所要面对的唯一难题,住房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在苏联社会改革时期,居民住房问题比较糟糕,住房成了同事、亲属争夺的紧缺资源。为了争取到属于自己的居住空间,同事间反目成仇,亲友间相互欺骗,为了得到住房而假结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由住房而引起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离间着亲情和爱情。安娜在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还要为住房问题而挣扎,住房问题使这个本已贫穷家庭的内部矛盾进一步升级。

安娜与年迈的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母亲以及女儿阿廖娜一家几口挤在一套两居室的筒子楼里,几代人共同生活。女儿阿廖娜一家人入住和儿子安德烈出狱回家后,狭小的房间根本容纳不下这么多人口,安娜只好把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母亲送进精神病院里长时间居住,以此来缓解家庭压力。

贫穷的生活让人们对生存欲望更加渴望,让人丧失理智,男人不再具有责任感,使得女性生存更加艰难。从无法解决的温饱问题到居住条件等,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捉襟见肘,直接导致了人物情感的扭曲。

二、令人窒息的情感生活

1.孤独无助的感情世界

安娜上有患精神疾病的老母,下有只知无尽榨取与压迫的儿女。在这个没有男人的家庭里,安娜独自承担着来自生活的一切重担。小说中,三代女性的爱情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其情感生活都是孤独无助的。

对爱情抱有希望的阿廖娜,在无尽的失望中丧失了同情心。母亲孤身一人将她与哥哥安德烈带大,其中的辛酸与孤苦不言而明。天底下没有哪个女儿不希望母亲幸福地度过晚年,可当有关系不错的钳工向母亲示好时,却被这个在爱情上不断失意的女儿恶狠狠地挡走了。阿廖娜挡的不仅仅是母亲的追求者,更是母亲追求幸福的权利。阿廖娜嘲笑、讥讽妈妈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将母亲逼上了情感的死胡同,安娜那颗尘封已久的心微微萌动却又很快被压制下去。

小说中三代女性的感情生活都不尽人意。外祖母西玛曾是某高层的情人,最终却只能居住在精神病院。安娜的女儿阿廖娜为三个男人生过孩子,却每次都被人抛弃。安娜的丈夫早早移情别恋,离开了安娜和两个孩子,从此开始了漫长而孤寂的单身母亲生活。三代人都渴望爱情,却在社会现实中备受打击,她们的情感在社会环境下变异。这是三代女性的悲剧,也是社会给女性带来的生存重负造成的。作者借助三位女性的悲惨生活,向读者展示了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情感状态。

2.畸形的亲情

在传统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母亲的爱是温柔的,往往以一颗博大、善良的心来爱自己的孩子。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笔下的女主人公脱离了传统的母亲形象,把自己对孩子深深的爱意隐藏在尖酸刻薄的语言之下。女主人公安娜是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可是迫于生存的压力,她在与儿女相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慈祥、和蔼的母亲形象,甚至失去了知识分子女性应有的教养与矜持,变成了冷漠、无情的母亲。

作为母亲,安娜的心里深深地爱着女儿。阿廖娜遭受了一次又一次打击,安娜仍然默默地保护着她。她担心女儿吃不饱,有时会在厨房里偷偷将食物塞进阿廖娜的手里。然而这份爱并未得到回应,女儿对安娜的爱的回报却是憎恨。母女之间互相谩骂、互相伤害,所有的爱都变成了心中的委屈与恨意。生活的压力扭曲了安娜的性格,她以斥责与辱骂隐藏了自己对女儿的爱。一家人的重担集于一身,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让她苦不堪言,到头来却只换来了女儿的一句“我恨你”[1]175。

这种扭曲的亲情表现在母女之间只是彼此的不理解和谩骂,在母子之间则表现得更加极端。儿子安德烈出狱后对母亲安娜百般压榨,向母亲敲诈钱财,逼迫母亲出租本就狭小的房间。“我挣的钱什么也买不成,安德留沙对我的掠夺太厉害了,这已经不同于以往他在楼梯上大闹,跟我告别时点火柴烧掉我信箱的那种光景,他向我要的不多不少正是那二十五卢布。”[1]186安娜本就生活凄苦,还为了儿子省吃俭用。尽管如此,安德烈并不领情,而是变本加厉地敲诈。似乎只有在安德烈需要钱时,他才会想起自己还有一个母亲。安德烈将贫穷的母亲当成了取钱机器,他从不关心母亲的生活如何艰难,内心多么需要亲情呵护。安娜身心备受折磨,生存的压力和畸形的亲情让这个普通的母亲变成了一个“疯子”[1]199。

三、女性生存危机背后的社会问题

1.社会生存环境的恶劣

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社会经济陷入全面危机,物资极其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小说《夜晚时分》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创作出的。苏联政治、经济生活的瓦解使俄罗斯人民遭受了一场生活大震荡,广大俄罗斯女性更是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存付出艰辛和努力,如同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安娜一样,为生活而挣扎。社会的贫穷与没落衍生出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许多家庭都上演着悲剧,人们对生活失望,人性渐渐变得扭曲。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强盛,才会让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亲人、朋友之间关系密切,人性的闪光点才会发亮。

2.男性角色的缺位

在《夜晚时分》中,安娜的女儿、母亲及安娜本人都被男人抛弃,她们都成为了单身母亲。因缺乏男性的经济支持,她们不得不承担养育子女的重负。自古以来,男性都应该是女性的保护者,但小说《夜晚时分》却让我们看到男人依靠女性混饭吃的场面,男性自私、冷酷的本性暴露无遗。安娜的丈夫以及阿廖娜的丈夫、情人等都是这种自私、好色的形象。[2]小说中的另一个男人形象——安娜的儿子安德烈,到处惹是生非、压榨母亲,出狱后也没有找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依靠索取母亲的钱财过活。无论作为儿子、兄长、丈夫,安德烈都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小说里出现的所有男性角色几乎毫无责任感可言,这与传统观念中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男性形象格格不入,但这确实是当时社会的现实,只不过作者将这一现实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一时难以接受。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夜晚时分》中,我们看到了当时苏联社会出现的另一个社会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阿廖娜和安德烈是一对在畸形家庭里成长的不孝儿女,他们缺乏教养、自私薄情、不知廉耻。母亲、安娜、女儿,三代女性的生活像是一个生命体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没有成年男性成员的家庭中,全部的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都落在了女人头上。安娜肩上的责任最重,既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又要教育好两个没有父亲的孩子,生活压力让这个知识分子女性失去了应有的素质与教养。安娜与女儿的争吵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面前。读者可以从阿廖娜及安娜身上发现她们各自母亲的形象,这是家庭教育的模仿性与传递性的体现。

缺少父爱的安德烈格外叛逆,年少入狱,出狱后也不断惹是生非、压榨母亲。安娜把儿子视为自己的心肝,为儿子省吃俭用,但安德烈每个月都会从母亲这里拿走一笔钱,安娜对此既气愤又无可奈何,她仍然一次又一次满足儿子的无理索取。作为一名成年男性,他并没有男性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感,这也是父爱缺失所导致的。阿廖娜将生活希望寄托于男人身上,轻信男人的话,却一次又一次地被男人欺骗和抛弃。社会现实让人们渐渐失去了道德理念和人生信仰,在艰难的生存状态下渐渐沦丧了人性。

四、结语

在《夜晚时分》中,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在小说中对外祖母、母亲、女儿这三代女人进行了描写。与其说这是对一家三代女性的描写,不如说作者在向读者展示一个从摇篮到坟墓各年龄阶段之间的一个统一的女性形象。从小说中可以看到,俄罗斯底层社会女性的物质生活难以保障,深受贫穷的困扰,爱情昙花一现,感情生活苦不堪言,她们根本无力安排自己的命运,生活就是为争取生存而作的残酷斗争。

深入探究小说的开头和结尾,让我们在残酷的现实背后仍能看到人性的光辉。虽然小说的结尾处并没有直接点明,但在小说的开头安娜的女儿阿廖娜将母亲的遗物寄给出版社,一切便不言而喻。阿廖娜曾称母亲为“写作狂”[1]177,鄙视母亲的写作行为。但在母亲过世之后,读了母亲的《桌边记事》,她终于可以理解母亲曾面对的一切压力和困苦。阿廖娜的内心是愧疚的,这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任何矛盾都不会让亲人之间永久地憎恨,爱才是永恒的。母女间的理解和情感上的亲近终于在生死相隔之时得以实现。

通过对《夜晚时分》女性生存主题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女性生存的艰难。在与现实生活对比之后,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唤起更多人对女性生存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女性幸福所在的探讨。同时,更应该唤醒女性对话语权、尊严的追求,激发女性对内心矛盾、压抑和自我冲突的释放。

[1]Петрушевская Л. С. Время ночь[M].Москва: Вагриус,2001.

[2]Понн Л. Вместо интервью, или Опыт чтения прозы Людмилы Петрушевской вдали отлит, жизни метрополии[J].Звезда,1994(5):197.

OntheThemeofWomen’sLivingConditioninPietruskyovskaya’sNightTime

XU Shi-lin1, WANG Ye-shu2

(1.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32, China; 2.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22, China)

Petrushevskaya is one of the leaders of contemporary Russian literature, who together with Ulitskaya and Tolstoya is known as one of the “three sets of carriages in Russian women’s literature. She embraces the “real view”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life, and displays the brutal reality without any modification. The boldness and innovation in her artistic approach and creation theme had an indelible influence on the contemporary Russian women’s literary creation. In his masterpieceNightTime, Petrussevskaya portrays women’s living condi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Soviet Union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and she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women’s life, and calls on women in a positive spirit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

Petrushevskaya; Night Time; female

I512.074

A

2095-7602(2017)11-0132-03

2017-07-09

许适琳(1979- ),男,长春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教育研究;王烨姝(1979- ),女,副教授,硕士,从事俄罗斯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斯卡娅时分安德烈
命途多舛的数学家:安德烈·韦依
派对时分
超现实主义的反叛与创新——论安德烈·布勒东的《娜嘉》
克里米亚美女检察长拍爱国MV
绝世奇术
夜半凄厉的哭泣声
梦醒时分
爬树的男孩
佳节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