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抓共促 构建教研新常态
——迁安市特色教研综述
2017-03-26迁安市教育局刘东友
○迁安市教育局 刘东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区域教研活动的重点工作转变为助推全域课程改革。几年来,我们审时度势,把“高站位、接地气、提质量”作为教研活动指导思想,以“深化高效课堂建设、丰富学校课程内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总目标,理性务实、直指素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我市小学教研新常态。
一、教研体系成“网”
课改现实呼唤着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高效课堂建设是我市教研工作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核心工作打造三个研修团队,搭建市、镇、校三级研修网络,实现教研组织立体化、全覆盖、共成长。
1.市级学科研修团队。在课改实验校及市级学科研修团队的基础上,采取自主申报与综合指定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个乡镇均有学校参与到课改实验中来,每个新加入的课改实验校均有骨干教师加入到市级学科研修团队,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市共成长”的目标。
2.镇乡(市直)研修团队。各镇乡中心校、市直学校均以学科为单位成立中心学科研修团队,将区域内工作扎实、业务精湛的学科骨干选拔上来,以确保人才梯次成长及教研质量。各学科分设组长一名,牵头负责本区域内的学科教研活动。比如,彭店子中心校根据教育实际,在成立学科中心研修团队的基础上,进行了“学区化”教育模式的有益探索,基于学区化办学理念下的“彭店子乡小学课改发展共同体”应运而生,按照“学区联动、抱团发展”的运行机制,域内各校开展连片教研活动,推动了教研质量、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3.一线学校研修团队。基层学校学科研修团队在本校教研组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师资、学情科学组建,作为本校课程改革的主力军,积极参与学校教研教改,参加上级组织的教研活动。
三级教研网络建立以来,各级研修团队积极组织活动,教研主题紧紧围绕市局确定的学科研究领域,体现层次性、连续性,主题系列化,既要有理论思考,也要推出接地气的实践策略。
二、课程实施求“新”
我们指导各校进一步研究构建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内的完整的课程实施体系。以学校课程为例,我们在2014年启动了学校课程示范校建设项目,召开了学校课程建设推进会,随后又成立“新学校工作室”,在课程建设新理念、新样态的引领下,各实验校开始了各具特色的课程建设探索和实践。及时搭建“特色课程展示”平台,邀请省、市专家把脉指导,分别于2016年5月和2017年6月举办市直学校、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展示及观摩”活动。
为更好的推动这项工作,我们充分利用发展平台。一是争取到了沙河驿镇小在全国“第二届海量阅读年会”上做经验分享的宝贵机会,向全国汇报展示了我市小学“海读课程”成果,受到了与会专家与同行的高度赞誉;二是借赴上海“海读年会”契机,组织部分骨干校长、教师赴南京学习了仲广群“助学课堂”、长江路小学“和谐教育课程建设”、琅琊路小学“小主人课程建设”等先进经验,受益匪浅。
三、课题研究抓“小”
随着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努力将高效课堂与课程建设融进课题研究,以研究换理念、以课题促课改,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一个区域的教学工作。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学科微研究”为切入点,课题研究聚焦于“小”,将平时碎片化的所思、所得、所困提炼、梳理为课题,分学科、分领域全员参与。每个学科以“微研究”为切入点,基于“单元目标尝试教学”,按学科领域分步破题,鼓励全员参与,扎实践行“八步”战略:
1.确定领域。学科分领域进行研究。
2.征集提炼。微课题生成于一线教师课堂实践,是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产生的真问题、真困惑,切入点不怕细、不怕小,拒绝假大空,成果梳理不求高大上,但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意义,保证真实性。
3.多管齐下。教师个体自主研究与名师工作室、实验校、镇乡(市直)中心研修团队研究相结合,多管齐下,力求实效性。
4.示范引路。在“同课异构、辩课议课”等活动中,依托名师工作室在指定的学科领域内进行全市示范引路。
5.优课评比。在省、市教科所专家及全市示范引路课的引领下,以镇乡(市直)为单位,遴选优秀教师参加市级优质课评比。
6.梳理成果。各课题组结合以上步骤,自主梳理微课题成果,强调可操作性、时效性,务必接地气。
7.严格审核。组织严格评审,上报结题资料,如发现有网络下载等不负责任情况,一律淘汰。
8.结集推广。一等奖中的优秀成果经专家完善后,结集全市推广。
四、集体备课做“实”
我们一直在做的基于“单元目标尝试教学”模式下的集体备课及目标梳理,在经历2014—2015学年集体备课形成初稿后,目前已进入二次修订阶段。为进一步提高修订效果,两年来,我们以“实践——反思——提升”为抓手,将学科分单元包干到具体的实验校,责任到校,务求实效。二次修订的成果形式包括四种:一是课堂实践视频(刻录光盘,要求每个单元、每课时都有)及课后研讨照片;二是结合“课堂实践——反思——提升”完善集体备课,并进一步梳理学习目标;三是反思性论文的写作成为常态;四是各年级各学科均要提前设计好一套高质量的单元测试题。
集体备课成果凝聚着全体研修团队成员的心血,是否实用是检验集体备课成功与否的试金石,我们本着“实效、实用”的原则,将集体备课成果放到课堂中去检验,以“实践——反思——再提升”的思路,完善集体备课,目前已经完成了3至6年级语、数、英三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二级目标梳理及教材全册的集体备课稿。
五、名师工程重“带”
新形势下,为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名校”示范引领作用。2015年9月,共成立市级小学语、数、英学科名师工作室8个,工作室原则上建在名师所在学校,由市级名师任主持人,每个工作室吸纳十名左右名师培养对象、市级学科骨干研修团队成员加入。名师负责组织本工作室成员围绕指定的研究领域,进行小课题以及微课题研究工作、某一领域的教学日常研修工作。
目前,每个名师工作室都建立了本工作室的QQ群、新浪博客、微信公众号,打造成为研究的平台、辐射的中心。一是“一带一”,即每去一个学校调研视导,都会带去一节名师工作室培树的精品课供观摩,所去基层学校提供一节常态课供诊断研讨。二是“点带面”,除该校所在乡镇中心研修团队必须参与外,本着就近原则,本乡镇附近的学校也应参与教研活动。
互动课堂
教学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