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教育名师团2017年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优质课专题 对话激发智慧 互动演绎精彩
——《我的战友邱少云》课堂精选及赏析
2017-03-26授课张家口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
○授课:张家口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 张 茜
评析:张家口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 贾 林
课前思考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是说,新的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要素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高年级的语文学习,学生应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同时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考虑到文章意思并不难懂,学习重点应放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自己探索、总结文章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上。
自学阶段,可以让学生借助导学案和微课,在自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能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人物描写方法品析课文、分析“邱少云”的人物形象。
小组互学时,可由组长组织、追问并总结,以实现个性化与共性化相结合的学习,在尊重个性的同时达到共性的统一。
展示汇报时,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畅所欲言,质疑、释疑,有理有据发表自己的观点,谦虚接受别人的意见。这一环节重在引发学生思辨,让他们在课堂上实现自己和他人的对话。教师适时点拨、纠正、补充、总结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获取学生的学习数据,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外拓展,帮助学生充分理解邱少云精神伟大,人格魅力让人敬佩,以此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整节课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表达,珍视其个性思考视角,努力呈现一节灵动魅力的智慧课堂。
课中精选
自学指导(20分钟)
学案导学
师:同学们,大家结合屏幕上的自学要求及平时的自学习惯先来进行自学。
(生根据自学要求勾画学习目标、重难点,按照导案要求,观看微课,然后在书中找到关键部分,进行勾画批注)
(点评: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学生借助“导学案”和微课自主学习,在“自读、勾画、批注、思考”的基础上,梳理学习内容要点,扫除显性障碍,找出疑难问题。)
学生小组内互学,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点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交流中,会的讲给不会的听。最大化地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
展示交流(40分钟)
1.深情导入。
师:烈火无情,熊熊燃烧;英雄有志,纹丝不动。在血与火的炼狱中,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心上,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生:(齐读)我的战友邱少云。
师:请再深情一些。
生:(齐读)我的战友邱少云。
师:请再自豪一些。
生:(齐读)我的战友邱少云。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邱少云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在作者的眼中,邱少云是一位怎样的人呢?相信在刚才的自学交流中,每个组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现在,请分享你们的交流成果!
2.展示交流。
生:我们组通过对第七自然段的分析认为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下面请我们组的同学为大家读一下这个自然段。(生极富感染力地朗读课文)
生:请大家跟我们一起关注本段中“年轻”这个词。同学们,你们想过么,年轻意味着什么?(停顿几秒,给大家思考)
年轻意味着没有战斗经验,可能是第一次上战场;年轻意味着邱少云在被大火包围的时候,由于年纪小可能会忍不住呻吟或是移动,这样就会使整个任务失败;年轻意味着他的精彩生活才刚刚开始。因为年轻,邱少云今后还有许多好日子,他完全可以动一动把火扑灭来保命,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是为了战斗的胜利没有这样做!(每一个意味都比前一个声调更高,语气更坚决。)就算是如此年轻的邱少云,就算以后还有很多美好生活的邱少云,在战场上他还是纹丝未动,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位伟大的战士。
(点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课堂,在中心问题的引领下,在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有效地抓住了“年轻”这一关键词将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了展示,声情并茂,有理有据。)
师:本组同学用完整的表达,抓住“年轻”这个词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年轻代表希望,邱少云却用年轻诠释了自己独特的生命意义!
(下面同学做补充交流)
生:我还从这一段的这几个词看出了邱少云是一位坚强的战士。请看这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着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抓住的是这两句话中的“不敢”“不忍”和“忍不住”这三个词。这两句话虽然不是直接描写邱少云的文字,但描写作者的内心活动烘托出邱少云被火烧时那种坚强。
师:大家认真听了么,她刚刚提到了一种什么描写?
生:侧面描写。
师:对!题目是写邱少云的,而在这却通过写作者衬托邱少云的品质,是侧面描写。
(点评:教师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迁移引导,既培养了学生的倾听习惯,又渗透了写作方法。)
生:作者不敢看邱少云是因为现在邱少云身上是在被火烧。平时我们触摸到一些比较热的东西都会下意识地躲一下,如果不小心被热水烫到那更是疼到不行。但是现在邱少云是在被火烧,作为战友当然是不敢看更不敢相信邱少云能纹丝不动地坚持住。而且大家看这句话“这怎么忍受的了呢?”换种说法就是“这根本无法忍受”,但是邱少云忍受住了,足以说明他的坚强。
师:结合生活实际又利用反问句和陈述句之间的转换更好地分析了邱少云的坚强,非常好!
生:再说这个“不忍”,这个就好理解了,作为和邱少云并肩作战的战友,当然不忍心看到邱少云就这么被熊熊烈火烧着,自己却什么也做不了,很无奈。但是,就是再不忍,再无奈,再束手无策,还是忍不住去看邱少云。因为作为战友他心里还抱有一丝希望,盼望着奇迹发生。作为战友,在那时候内心都如此纠结,可想而知当时的邱少云该有多坚强才能承受起这一切啊!
3.质疑探究。
生:我质疑。有一个问题想跟你讨论一下。既然你分析说,当时邱少云的战友非常纠结,一会“不忍”去看,一会又“忍不住”去看。这就说明当时有时间、也有机会可以救邱少云,可以去帮他灭火,那作为战友直接去救就好了,为什么不救,纠结什么呢?!(语气带着不理解,并且态度强硬)
生:我想这个问题我可以解答。我觉得刚刚分析的特别好,不管我们有多么不忍心,有多想救下邱少云,我们都不能去救。因为我们得结合战争的实际情况来看,请大家跟我看上面的第六自然段的这句话——“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其实我觉得不光是邱少云的这位战友,所有的战友包括他自己,早就想到了活命的方法,但是同时他们更想到了整个部队、整个战斗,所以他没有动,他的战友们也同样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也不能去救他。这么说来邱少云还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
生:我也不太同意上面同学的分析,我觉得此时作者心情不能用“纠结”来形容。因为作者虽然很想救自己的战友,但是他心里却非常坚定的明白,不能救。我们结合第一段的这句话——“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楔入我们志愿军的阵地。”大家看“毒牙”呀,得有多么难拔掉!说明这敌人是多么难打败。
还有第二自然段的这句话——“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发现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这说明潜伏着的我们处境很危险。面对着这么难攻打的敌人,和我们这么危险的处境,现在部队好不容易找到了有可能战胜敌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动了,大部队的计划就会失败。所以,我觉得此时邱少云的战友虽然有心想要救他,但是他一定不会那么做,换句话说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因为这是战士们心中的一种信念,不用纠结!
师:你的分析仿佛让老师感到,战士们的信念已经感染到你了。你特别善于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文章内容,并且结合了这次战斗的艰难和战士们危险的处境。这种分析课文的方法非常好。老师也想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老师觉得,邱少云的战友不去救他是因为如果他起身去救他,这和邱少云自己动的结果一样,都会被敌人发现。可是作为邱少云的战友,看见他被烈火烧身、忍受着剧痛,我想出于人之常情一定又非常想救邱少云。所以此时作者心里确实是纠结的,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作者的心情。可是他们都是军人,服从是军人的天职!面对这样的抉择,作为军人的他们再难也会顾全大局!
(点评:真正活跃的课堂应该是交流争辩的课堂。此处,学生抓住文中“纠结”心理作了深入的思考,并积极进行了质疑。围绕学生的质疑点,多位同学结合文本,联系上下文有理有据地进行了争辩。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充分点燃。我们也从这个争辩的场面中看到学生不仅能够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更有提出问题并且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则是“该出手时才出手”,以教者的姿态参与学习,及时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和总结,激发学生的自信,激活学生的智慧。)
生:老师,刚才您说到了“侧面描写”,我还找到了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这句话也是侧面描写,通过写作者的心理活动和神态,更烘托出此时邱少云烈火烧身的痛苦和他坚强、伟大的品质。火烧在邱少云身上,目睹这一切的“我”都受不了了,心像刀割一样疼,那被火烧的邱少云岂不是更疼!但他一直坚持着,所以他很坚强很伟大。同时“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与邱少云之间深厚的友谊。
(点评:学是为了更好地用,学生能联系刚才提到的“侧面描写”分析课文,可见学生善于倾听,能将方法进行有效的内化。)
4.引导提升。
师:是啊,此刻作为邱少云的战友,看着被烈火烧身的邱少云,我——“心如刀绞”。我们思考,什么是“绞”呢?
生:我觉得是用力割下来。
树篱和农舍虽然在奥斯汀的作品中不如庄园那般引人关注,却同样是作者细致描绘出的英国乡村景观中的重要一笔。英国乡村在议会圈地运动中在政治、经济、社会阶层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奥斯汀虽然以男女爱恋婚嫁为主题,却通过乡村景观的细致描绘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变化,并隐晦地透露出自己地态度。
生:我觉得是使劲拧。
生:老师我能做个动作解释不?(做动作表示)
师:你的动作非常形象,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此时你就是目睹这一切的邱少云的战友,你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伤心。
生:害怕。
生:非常难过,对敌人更加仇恨!
师:好,大家带着自己体会到的心情读一读第七自然段。
师:老师从你低沉的声音中听出了你的难过。
生:我觉得,如果声音高一些的话也能读出难过。——这怎么忍受的了呢?(上扬的语气)
师:从高昂的声音老师听出了你的担心和着急。
生:我还可以表达另一种理解。——这怎么忍受的了呢?(缓慢,不忍心)
师:大家的读都融入了自己的理解,看来你们已经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心朗读确实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文章。
(点评:“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是提高学生对文本鉴赏力的重要手段。教者以“心如刀绞”这一语言文字的理解为切入口,在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引导学生自己去品析、琢磨。)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的方法?会使我们的心情如此复杂?
生:内心独白式心理描写。
师:看来一部分同学在自学时观看微课非常用心,善于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内心独白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自己内心所想的内容。
5.方法拓展。
师:通过上面一组的交流。大家在品析课文的时候能够注意对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的分析,甚至还把握了特殊句式的转换,看来大家在品析课文方面掌握了一些技巧和方法。那么运用这些方法再看看文章的其他段落,还有什么感受?
生:我们组还认为邱少云是一位严肃守纪的战士。
大家跟我看第八自然段:“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象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此时烈火烧身的邱少云在作者的眼中,就是一块千斤巨石啊!虽是熊熊燃烧的烈火,但是他一动不动,再疼他也坚持着,他成为一块千斤巨石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整个班,整个部队,整个战斗!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所以他是严守纪律的战士。
师:你们组关注到了一个比喻句并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我们考虑,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之间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呢?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邱少云象千斤巨石一样,一动不动,甚至都感觉不到他的呼吸。
生:邱少云此时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也与千斤巨石一样。
师:没错,从表象上讲,巨石不移动,而在火堆里的邱少云也是一动不动,他们很相似。
生:而且我觉得不仅仅是他身体没有移动,更重要的是他的意志象千斤巨石一样坚定。
师:非常好,你们的理解已经从表象理解到了精神层面。坚若磐石。
(点评:教者以邱少云身上着火时的动作为切入口,紧紧抓住学生交流时提到的“千斤巨石”进行深入引导,在分析修辞手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一步步更深入地体会邱少云严守党的纪律、顾全大局的精神。)
师:是呀!你们说得都没有错!邱少云,千斤巨石,它们都不怕烈火焚烧,它们在烈火焚烧时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都不会挪动一寸地方。(插入视频)
(点评:重视课堂情境的渲染,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眼看到邱少云被烈火焚烧的情景,那逼真的神态、动作似乎把学生带入了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为理解课文创造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师:但是,同学们,请不要忘记,巨石是一块没有生命、感情的石头呀!而邱少云呢?(停顿片刻)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就这样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鼓舞着他呢?谁能用书上的语言大声地告诉大家?
生:“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象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师:你找的很准,读得很有力量。老师仿佛听到了你内心的坚定,熊熊的烈火,就这么无情的燃烧着邱少云的血肉之躯,整整半个钟头过去了,但是邱少云却——(手势)
生:(齐读)“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象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师:你们已经将这句话读到邱少云的心中去了,读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去了。看来大家对这段文字都有了自己的理解。
(点评:教师能从语调、重音、情感等多方面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以读促情,以读促理解。)
生:而且此时的邱少云意志力顽强,是一个坚强无畏的战士。大家看这句,“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大家看这里面的“半个多钟头”“一寸地方”“一声呻吟”这几个量词的运用。对我们平常人来说,热水烫一下还多得躲很远呢,半个多钟头的时间别说一寸了,就是一米、十米、一百米也躲开了。而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之痛的邱少云却连一寸的地方都没有挪动……而且一声不吭,真的是有顽强的意志力!
师:书的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必须趴在地上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敌人发觉。”那么从这句话我们知道,潜伏的士兵不能够做出太大的动作,刚刚看到的影片当中邱少云面部表情的痛苦还有手里使劲攥着枯草的动作,这些并不超出动的范围,是不会被敌人发现的动,是不会影响大局的动。另外,这里的一寸不仅仅说的是在位置上的不移动,更是意志上的不移动。
师:你们很独特地抓住了几个量词,体现了邱少云顽强的意志力。就在这燃烧了半个多钟头的烈火中,一个邱少云倒下了,千万个邱少云却站起来了。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
生:(齐读)为邱少云同志报仇!
师:老师希望从你们的声音和语气中听出为战友报仇心切的感觉!再来一次——
生:(齐读)为邱少云同志报仇!
师:“我们怀着满腔的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歼灭,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二十分钟。
生:老师,我刚刚听到你说了一个“才”,我还发现文中也有一处文字描写用到了“才”字。
师:你非常善于倾听,我们一起找一找,看看两个“才”字的意思一样吗?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对比:烧了半个多钟头才熄灭(表示火烧的时间长,战友多么盼望火赶紧熄灭,让邱少云少一些痛苦,多一线活下来的生机。)——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突出战斗时间之短,说明战友们报仇的决心。)
师:老师常说用一个字或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有不同的含义,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词义,同时也要注意分析课文的时候别忘了联系上下文!
(点评:语文学习非常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本节课在培养学生“品词品句,咬文嚼字”能力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几个量词的作用,两个“才”字不同的表达效果,这些词语的品析既让学生对邱少云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孩子们,1952年10月12日,我们永远忘不了那一天。课文学到这里,相信大家有很多感触,那么现在大家能不能写一句或几句话来赞美你心中的英雄!(完成导学案自主测评的最后一题,同时拍照上传到电子书包互动平台,教师随机抽取学生的答案点评。)
生:为了朝鲜人民,为了战斗的胜利,牺牲了你自己,保全大家。
师:说得好。看来你记住了一个顾全大局的邱少云。
生:人虽不在,精神永存。
师:是啊,有的人活着其实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言简意赅,但是似乎缺少了一点文采,谁还有深情一些的?
生:烈火金刚邱少云同志万古长青、永垂不朽!
师:很好,像个做领导的题词。
生:永恒的精神——邱少云,你永远给我们带来光明,你是我的偶像。
师:看来你很崇拜英雄。
生:灵魂在烈火中铸就,形象与日月同辉!
师: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情怀。真好。
生:你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也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师:(接)更是世界和平的儿子)
师:邱少云,朝鲜人民会永远纪念他!中国人民会永远纪念他!我们每一个人也会永远纪念他!邱少云,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
(点评:读写结合既是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也是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很好引导,学生在感知、品析的基础上赞美邱少云,不光是对邱少云伟大人格的认同,更是自身人格提升的过程。)
师小结:同学们,邱少云意志顽强、遵守纪律、顾全大局,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集体是最最优秀的!老师相信你们也会拥有这种精神,让我们班越来越团结,越来越优秀!
课后评析
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专属,而是变成了学生的舞台。一堂课主要交给学生组织、讨论、展示、交流,老师只是在关键时刻予以引导、点拨、评价。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探究者、互助学习者。教师由课堂的管理者、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课堂变成了学堂。整堂课我们看不到“正襟危坐”,看不到“满堂灌”,更看不到“死记硬背”;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在自主探究时的专注,是学生各抒己见时的激烈,是学生脸上洋溢的自信和微笑。
1.精解教材,找准教学切入点。解读文本最能体现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解读文本,寻找到一条进入文本的最佳路径,是决定一堂语文课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尽管这堂课张老师完全是循着学生的思路做适时地引导点拨,但是我们会发现,张老师的教学智慧是灵动的。她能随时捕捉到学生言语表达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而加以利用,对学生的每一处引导都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要点和灵魂,指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无论是“我”纠结心理的分析,侧面描写的运用,还是“千斤巨石”“才”等关键词语的品析,朗读段落的选取都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自己跳一跳摘到几个果子,进而教师再帮一把,摘到更大的果子,避免了学生在很低层次上的徘徊打转,也没有让学生因问题过深而不知所云。
2.多维对话,彰显学生主体。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对话进行很好的思维碰撞,在对话中相互激发、相互启迪,共同升华,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彰显。自主学习中,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与作者、文本一次次对话,在自由的阅读中沉浸于文本中。在朗读时学生同样在一次次与作者、文本对话,在深情的朗读中架起了与文章交融的“桥梁”。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生始终处于交互对话的状态之中,他们同是对话的主体,又是对话的主人。小组中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达,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完善。全班交流时大家各抒己见,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分享合作成果,思维在碰撞中绽放光芒,观点在争论中流动生成,精神在相遇中唤醒激活,使课堂成为合作的舞台,多元对话的“场”。在学生自学、交流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热情地参与其中,仔细倾听,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把对话不断引向深入,在学生自学时给予帮扶,在小组交流时给予引导,在争辩、朗读时给予点拨,在分析理解处给予纠正,在见解精彩处给予赞赏。正是这样的多维对话,将课堂逐步引入佳境,推向高潮。
3.多元评价,激活学生思维。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幸福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小学生语文课堂的评价要多种评价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本节课张老师共有36次精彩的评价。这些评价中有像“你非常善于倾听”,“大家都非常注意课下的积累”,“组长能够有效组织组员交流,并且能够及时补充追问”等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有“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邱少云的坚强”,“大家在品析课文的时候能够注意对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的分析”,“善于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文章内容,并且结合这次战斗的艰难和战士们危险的处境”等阅读方法的评价;有“看到大家读得这样认真,这样投入,老师非常感动”,“看来你们已经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了”等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也有“从你高昂的声音老师听出了你的担心和着急。大家听到了么,刚刚他在_____个词上做了重读的处理”等引导性的评价。张老师的评价与教学的过渡语有机结合,在无痕的评价中将课堂逐步引向了深入。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总之,本节课张老师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标,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体验在自学、合作、互动中油然而生,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老师的充分尊重下被唤醒,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产生了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