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平台三模块、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7-03-26董燕贺东辉欧阳勤杨锡军
董燕+贺东辉+欧阳勤+杨锡军
摘 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探索由行业学会引领建立煤炭工业校企合作理事会,进行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模式,构建和实施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两平台三模块、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有效服务区域经济。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双主体
作者簡介:董燕(1973-),女,江苏江都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专业教学和高等职业教育;贺东辉(1971-),女,湖南耒阳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欧阳勤(1968-),女,湖南浏阳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双语教学、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杨锡军(1963-),男,河北定州人,拜城县峰峰煤焦化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煤矿开采技术。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立项重点课题“急倾斜4~8米煤层水平分段液压支架放顶煤技术研究”(编号:XJEDU2014I054),主持人:董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5-0058-04
矿产资源产业是新疆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2010年全疆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55亿吨,2015年将达到6.6亿吨,2020年达到12.3亿吨。预计2015年煤炭行业新增从业人员约为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2.4万人,技术工人5.6万人[1]。阿克苏地区的“库拜煤田”是新疆四大煤炭基地之一,是南疆的能源供应基地,预计到2015年产煤4000万吨,需要增加煤矿开采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1600名,基于该需求,结合地区经济特点,2012年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把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作为自治区重点专业进行了示范建设。学院紧紧围绕阿克苏“库拜煤炭基地”建设,根据煤炭企业人才短缺的现状,以提升专业服务煤炭产业的能力为核心,对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一、“两平台三模块、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一)专业发展背景
针对煤炭行业人才培养,国家出台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煤矿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关于加强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6〕4号)等文件,自治区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发展规划》(新政发[2009]101号)《转发自治区煤管局等部门关于加强煤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关于启动自治区职业院校涉煤专业建设项目的通知》等文件,地区出台了《阿克苏地区炭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方案》、《阿克苏地区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展望》等文件。以上文件内容的实施对煤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和发展方向。
(二)调研对象及分析
对阿克苏地区所属库车县、拜城县、温宿县共计37个煤矿进行人才需求与专业建设调研,其中国有企业19家,民营企业18家。重点调研的煤矿有河南煤化集团龟兹矿业、河南煤化集团众维煤业、农一师塔河矿业、拜城县峰峰集团、首钢集团金沟煤矿、徐矿集团夏阔坦煤矿、山东新闻集团永新煤矿、首都国电大平滩煤矿、拜城天辰矿业等9家地区大型煤业集团公司。调研共发出问卷180份,回收169份,有效问卷161份,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紧紧围绕阿克苏“库拜煤炭基地”人才需求,与煤矿企业密切合作,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创新“两平台三模块、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个资源共享平台,基本技能模块、专项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三个能力模块,以两个平台为基础进行工学交替”的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二平台”:即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按照煤矿企业车间式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新建11个实训室,对于较难实现实际生产的采煤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井巷工程等校内实训基地,采用仿真软件,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对学生进行教学和煤矿企业待上岗职工进行培训,基地、车间、课堂实现一体化。
校外实训基地:建立紧密型的既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实训需要,又能满足理论教学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已建设1个学校标准的示范性校外实训基地(塔河矿业),能一次接纳40名学生实习,同时具有供学生进行理论培训的教学场所。在组织教学时将学生按生产班组进行分组,白天跟班组进行实训,下午或晚上由校外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进行部分课程的理论教学,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模块”:完成煤炭开采生产所必备能力递进的三个技能模块:基本技能模块、专项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
“工学交替”:按照煤矿开采的实际工作过程和生产周期,让学生在两个平台的基础上以工学交替的形式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实践教学三年不断线,校外实习融入企业日常运作,学校教师跟踪指导,企业兼职教师为学生进行现场培训、指导及考核[2]。
第一学年(第1、2学期)在校外平台上进行专业岗位认识实习,在校内平台上“边学边做”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学年(第3、4学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上实施专项技能的学习和训练。重点针对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训练,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第三学年第5学期,在校内平台进行综合技术应用学习、在校外平台上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第6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平台上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在真实煤矿企业提高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学习并融入企业文化,企业指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使学生的综合技能更加贴近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行企校共同构建“439”课程体系,开发 “立体化”课程资源
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如图2:
针对区域行业企业需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专业调研与论证,由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同类院校课程专家等组成的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分析阿克苏地区煤炭行业所需人才的质量要求和培养规格,明确了专业的服务面向、就业岗位、工作任务、相关职业能力及职业道德(包含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等),确定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满足煤炭企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借助“行企校联动”的管理平台,在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专业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综合分析采、掘技术员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按照煤矿采掘区队生产、技术管理岗位的工作需要,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岗位能力及职业素质分析出发设置课程[3],构建了體现职业范围特色和煤矿生产过程的“439”课程体系(见图3)。即:4个典型工作岗位:采煤技术员、掘进技术员、通安技术员、区队生产组织管理;3个煤炭生产核心技能:开采技术、巷道施工、安全生产;9个主干项目课程:煤矿开采方法、采掘机械使用与维护、煤矿地质、采矿CAD与矿图绘制、矿压观测与控制、巷道施工技术、矿井通风技术、煤矿安全技术、煤矿区队管理。
课程按“立体化”课程开发思路,开发课程、构架立体型教学资源:即课程开发考虑教学资料内容、网络教学资源和课程配套实训设备三个立体面,构架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系列课程配套设备相融合的“立体型”教学资源,便于有效实施教学。
二、“两平台三模块、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一)建立政、行、校、企四位一体的联动运行机制,创新行业学校双主体办学模式
在地区煤炭局政府主导下,由地区煤矿安全技术学会创办阿克苏地区煤炭工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学校参与的办学机制[4]。形成了由地区煤炭工业校企合作理事会(行业)和学校双主体办学的模式,理事会充分发挥煤炭行业的指导咨询、技术支持和校企合作的监督及协调功能,成员单位间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增强学院办学活力。
双主体办学具体做法:学校聘请地区煤炭安全学会会长担任系部教学副主任、地区煤炭局聘请系领导担任煤炭培训中心副主任;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兼职专业建设带头人;聘请煤矿技术人员为专业教学骨干教师;聘请行业能工巧匠、技术员为兼职教师。通过这四个层次的合作实现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实施课程教学、校企文化共融、共同实现学生100%就业。
(二)依托校企合作体制优势,“332”工程打造学习型教学团队
依托阿克苏地区煤炭工业校企合作理事会,通过“332”工程,即通过三企途径,培养教师三级梯队,最终实现校企互兼互聘。三企途径:企业引进、企业聘用、企业锻炼;三级梯队: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双向互聘: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
同时结合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标准和教师职业岗位任职标准,制订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了正向激励和考核倒逼相结合的机制,通过企业兼挂职、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国内外培训等途径,提升教师素质。注重营造团队学习与交流的氛围。通过专兼教师合作上一门课等手段,实现专兼教师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以产学研一体化功能为目标,校企共建教学环境
以校企合作开发为纽带,以煤矿开采、采掘运机械设备操作等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煤炭行业及地域需求为依据,以煤炭开采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校内双师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与企业共建集教学、培训、鉴定、科研为一体的校内、校外共享型教学环境[5]。
三、“两平台三模块、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一)行业引领建专业,双主体办学成效显著
将阿克苏地区煤炭培训中心和阿克苏煤矿安全学会引入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由行业引领专业建设和发展,通过行业引领使校企互动、合作实现双赢。利用校企两个主体的优质教学资源和现代化实训基地,为地区煤炭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实施“两平台三模块、工学交替”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为学生的100%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多渠道产教合作,多层面校企合作
通过学校和企业多渠道、多层面的合作,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团队、实验实训条件等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将引领南疆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涉煤类专业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更好服务于煤炭工业的发展。
(三)产业服务纵深拓展,示范辐射影响广泛
校内资源共享平台全面有效服务地方经济,本专业的三大实训中心已成为地区煤炭行业公共实训基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新疆涉煤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浙江产业工人培训基地。
根据社会需求,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走近市场,走向社会,提出了“扩大合作,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强与各行业部门、各大企业、阿克苏地区煤矿安全技术服务中心等合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四)大力推动职教集团发展
学院积极依靠政府、立足行业、联合企业与8县1市职业学校组建阿克苏地区职教集团。扶持带动8县1市职业学校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共享实训实习基地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提出了构建大职教理念,有机整合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功能区划分,改变目前地区职业教育“软、弱、散、小”的现状,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中、高职衔接,提高地区职业教育整体水平。
(五)服务产业能力提升迅速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将企业生产案例融入教学,紧紧围绕阿克苏地区煤炭产业发展,逐步提升服务产业能力。将阿克苏地区煤矿安全技术学会设在学校,指导审批地区各煤矿的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立项,引领地区煤炭工业新技术。围绕阿克苏“库拜煤炭基地”建设的发展需要,利用学院“双师”资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积极开展矿井辅助运输系统的综合改造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变频器控制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等应用性技术课题的研究,发挥学院在区域经济发展上智力支持、人才支撑、设备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六)社会培训不断扩大
学院与地区煤炭局联合成立“阿克苏地区煤炭行业培训中心”,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上门等各种形式,积极开展煤矿行业的岗位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两年来,累计培训煤矿职工1642人次,开展技能鉴定280余人次,为服务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发展规划[Z].新政发[2009]101号.
[2]李宏健.高职院校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5):245.
[3]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8):48-50.
[4]林海鹏,刘元林,李胜波.煤矿机电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3(8):57-58.
[5]王继平.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N].中国教育报,2010-04-03.
责任编辑 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