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时代下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7-03-26张庆堂沈澄英

职教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挑战与对策高职教师慕课

张庆堂+沈澄英

摘 要:作为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形式和学习方式,慕课引发了全球教育的一系列重大变革,给传统的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文章在解读慕课的概念、剖析慕课教学模式内在特征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慕课;高职教师;挑战与对策

作者简介:张庆堂(1971-),男,江苏兴化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沈澄英(1970-),女,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化学、高职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SJG083),主持人:张庆堂;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6SJD880063),主持人:张庆堂。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5-0005-05

MOOC是教育与互联网进行融合的产物,也是人们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2012年之前,就有人在探索如何将教育与信息技术进行结合,但实际效果差强人意。虽然E-mail与E-learning的概念几乎同时提出,但E-mail几乎很快就取代了传统的信函邮件系统,而E-learning很长时间内却仅仅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小小补充,“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模式依然牢牢占据主导地位。2006年,比尔·盖茨曾经感慨地说道:“互联网民用发展20年来,几乎冲击了所有领域,而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然而,2011年秋,一场基于互联网的革命性风暴不期而至,慕课由此进入公众视野,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慕课以飓风海啸般的姿态席卷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被《纽约时报》评为2012年横跨IT和教育界的一个革命性事件,2012 年也因此而被美国《时代周刊》命名为“MOOC元年”。多家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有着国际在线教育三驾马车之誉的Coursera、Udacity和edX集结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等世界知名高校的资源,为全球广大学习者免费提供优质课程,对学校和师生都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2013年也被称为中国的“慕课元年”。《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纷纷刊文介绍慕课,一些教育机构也在积极推介慕课,国内一些知名大学或是竞相加盟美国三大平台,或是率先推出各自的慕课,使得慕课在中国的发展呈现星火燎原之势。短短的时间内,慕课浪潮就已经席卷了全国。在“互联网+”这一时代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角色和素质要求,针对慕课的理念、模式和特点进行认真研究、理性思考,積极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更好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慕课的概念解读

“慕课”是MOOC的中文翻译,是指近几年发源于美国,由有关机构和个人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1]。MOOC则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中几个单词首字母的组合。“Massive”的意思是大规模,与传统课堂只有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学生不同,一门慕课可能有成千上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学习;“Open”的意思是开放,即慕课对所有人开放,体现共享理念,只要学习者愿意,均可注册参加;“Online”的意思是在线,只要能上网,学习者随时随地可以学习,无需专门场地,无需赶来赶去,不受时空地域限制;“Courses”的意思是课程。

一般而言,有四个要素是慕课不可缺少的,那就是视频(video)、练习(exercise)、论坛(forum)、测试(test),这四个要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视频是顺应当今学习者需求的一种比较灵活自由的学习载体和学习形式,学习者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或者反复观看视频获取其所需知识要点;课后练习可以帮助学习者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巩固与融通;论坛上的相互讨论,可以及时帮助学习者释疑解惑、温故知新;测试则是检验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效果到底达到何种程度。

MOOC课程的范围十分宽泛,它既涵盖科技学科,比如数学与统计、环境与地球、医学健康、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建筑等;又包括了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比如经济、金融、商业管理、哲学、法律、教育、心理学、文学、宗教等。慕课与学校里所开设的课程一样,可以让学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从而将其培养为有用之才。目前,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免费的,有的学习结束后还可以取得证书,如中国大学MOOC上的许多课程,其中,北京大学的《慕课问道》课程总分达到70分者就可以获得证书;浙江大学的《唐诗经典》总评成绩60分至84分为合格,可获得合格证书、85分至100分为优秀,可获得优秀证书。但在某些情况下,学习者必须通过交费学习才能获取相应的证书。

慕课支持全球大规模人群参与由视频、联系、论坛、测试和邮件相互交织的线上线下学习,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尽管这些课程通常对学习者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会以每周研讨这样的形式,提供一种大体的时间表,包括每周一次的讲授、研讨问题以及阅读建议等等。此外,每门课都有频繁的小测验,有时还有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通常由同学评分(比如一门课的每份试卷由同班的五位同学评分,最后分数为平均数)[2]。

二、慕课教学模式的特性分析

与以往“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为理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慕课不仅集中了多种网络学习工具,而且整合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可以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课程,加之教师角色和作用的转换,使得学生可以在融洽的教学环境中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校教育更多地从知识传授转化为智能教育。就这点而言,慕课确实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带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特性。

(一)教学的呈现形式新颖独特

慕课不同于广播电视大学、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或高校远程教育学院所开展的函授或业余课程,也不同于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等,它的使用非常简单,无需下载客户端,只要打开网页就能观看自己选择的视频,因而被人形象地称为“云端的学校”。慕课运用全新的方式,创造性地构建学习流程,将整个课程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每节课又是由10-15分钟的短视频组成,教学内容清晰明确。有研究表明,最适合人集中注意力观看的视频长度最好在15分钟以内。此外,慕课以教师在线互动形式鼓励学生在观看课程视频的基础上,认真而且独立地完成相关的作业和测试,并就遇到的问题、对策等与同学积极开展讨论,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分享学习体会,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教学的组织管理灵活便利

慕课拥有一套完备的学习和管理系统,强大的网络平台保障使其在教学组织管理上更加灵活有序。入学条件上,它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学生不受国籍、年龄段、职业种类和知识层次的限制,只需在网上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办理好注册手续,就可以取得学习资格,操作起来十分快捷便利;教学时间上,虽然提供的课程一般都有1-3个月的学习时段,但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能力和习惯,个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学习期间既可以停下来思考,又可以反复对难点、重点或者没有弄清的地方进行学习,更加有效地分配个人宝贵的学习时间,最大效率地积累储备知识[3]。

(三)教学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

一段时间,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学生课堂上能够学到特别是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非常少,基本上就是靠教师传授一些教材里的理论知识。此外,传授知识的方式往往也比较单一,特别是20年前,不少地方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一个教师一堂课”。此后,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幻灯片、录像带、PPT课件等先后登上历史舞台,课堂教学的形式慢慢发生变化,教学内容开始丰富起来,但仍然存在信息量不大、知识延伸拓展不够、学生获取知识不便利等问题。但是,慕课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些状况,由于有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作支撑,慕课中往往既有视频、文字、案例等诸多形式的知识,又有嵌入的超链接与相关背景资料,无疑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四)教学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多年来,从小学到大学,虽然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遵循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但是现实是残酷的,长期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使得许多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最终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慕课的开放共享这一核心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它有望彻底颠覆过去那种师生之间的主从关系,反过来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将教师置于提供服务的地位。如此,教师就逐渐转化成知识资源的構建者,学生学习的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和评学者等多种角色,师生关系也就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和慕课平台为主导的全新“双主”关系。

三、慕课时代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挑战

作为引发全球教育重大变革的慕课,正在以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形式和学习方式影响着中国的高职教育。这种影响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既有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又有现代教学手段的提升;既有教育观念的更新,又有教学方法的创新;既有教育体制的深刻变化,又有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改革,这就给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教师的角色作用面临挑战

美国的克里斯顿·纳尔森和吉姆·贝利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往往一个人要扮演多重角色,如教室环境打造者、课堂教学管理者、授课进程设计者、教育成果评估者、读写文化倡导者、学生学习指导者、各种关系协调者、外界沟通实践者、终生学习进步者[4]。但是,国情不同,“天地君亲师”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国人的脑海中,表现出中国普通民众对天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长辈的怀念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民众的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因而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包括高职院校教师在内的广大教师的角色,往往还是更多地表现为知识的输出者、传播者,教学过程的调控者,教师本身就是知识的载体、权威和代表,正所谓“师道尊严”[5]。然而,慕课的教学情境需要高职院校教师承担起教学设计者、课程开发者等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角色,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合作者,课程的共同建设者,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者。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面临挑战

由于历史原因,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脱胎于传统的高等教育或中专教育,其教学方式更多的还是偏重于教师课上讲授、学生课后作业、然后教师批阅点评这样一种程式,而且这种程式往往为广大师生所熟悉,更为大家所适应。然而古语说得好:时移世易。到了慕课时代,高职院校的教师还能够因循守旧、不为所动吗?当然不可以。因为慕课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以在线互动形式鼓励学生在观看课程视频的基础上,认真而且独立地完成相关的作业和测试,并就遇到的问题、对策等与教师、同学积极展开讨论,以加深对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果断地告别原来的教学方式,不仅要事先熟悉网上、课堂的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去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不然肯定会遭遇尴尬的处境。

(三)教师的合作能力面临挑战

以往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之间虽有一些沟通与合作,但多数教师基本上是单打独对、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只要能按照学校要求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即可。但是,慕课的制作、推广、应用不仅需要课程的整体设计、教学材料的开发,而且需要编剧、导演、灯光、美术、拍摄、剪辑等诸多环节,单凭某个教师的一己之力是无法顺利完成的。以哈佛大学为例,他们为了拍摄一个有10门课的中国历史系列课,专门成立了一个叫ChinaX的团队,把学校里与中国问题有关的专家全部集中了起来,把图书馆里有关中国的资料全部动用了起来[6]。可见,一门完整的慕课课程必定需要一个专业化团队(包括学术小组、制作小组、运行小组等等)才能完成,这其中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团结合作尤为重要。

(四)教师的综合素质面临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人数少,层次相对单一,故而教师只需掌握相当的理论及专业知识就能胜任岗位工作。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越来越多样化:从学生类别来看,有高考统招生、提前招生、高中注册生、对口单招生、中职注册生、中职3+3转段生等;从学生来源来看,有省内学生、省外学生,甚至国外学生。同时,高职院校往往还承担着社区教育和职工培训的重任。高职院校生源的这些明显变化,加之学生文化成绩和技能水平的参差不齐,使得分类、分层教学必须成为一种新常态,同时也使得学生规模巨型化、学生身份多元化和教学模式人性化的慕课有了用武之地。当然,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同时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很好地发挥导航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五)教师的岗位发展面临挑战

当前,慕课的推广真可谓如火如荼。作为“云端的学校”,慕课具有不分时空、不分国别、不分区域地为各类人群提供教育服务的强大功能。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慕课的确可以让一部分人成为名师、成为大师,如美国哈佛大学讲授《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戴维·J·马伦、讲授《公正》的米切尔·桑德尔;同时,也的确会让一部分人面临下岗、甚至被淘汰的危险。因此,不少人担心,随着慕课越来越多地被使用,今后高校教师的“铁饭碗”会不会被打破?会不会造成大批教师失业?2013年5月,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哲学系的全体教师就投票反对学校加入慕课,这些教授们担心的是,越来越多的使用慕课最终会导致学校当局减少雇用教授的数量[7]。

四、慕课时代高职院校教师的应对策略

面对慕课浪潮所带来的冲击,高职院校的教师唯有直面挑战,勇立潮头,迎难而上,顺势而为,才有可能在新一轮的教育革命中争得一席之地。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应对挑战的首要条件

对慕课时代下教师的作用问题,可汗先生曾说过:“有些人担心,基于计算机的视频课程会取代老师,或者降低对老师技能水平的要求,事实上这种担心恰好相反。如果学生是在网络上接触到某个知识点,那么老师的作用就变得更重要了。老师可以与遇到困难的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摒弃枯燥的授课,将这样的交流变成指导、激励学生的方式,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视角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见,慕课时代下,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重要了。

为此,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知识文化传播者的高职院校教师理应先人一步,迎新而上,迎难而上,引导鼓励教师勇于接受新鲜事物,进一步认识教育发展的背景和趋势,加深对教育国际化、多元化、网络化、个性化和竞争普遍化的理解和感受,尽快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思想和理念,树立起现代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8]。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为了有效应对慕课、微课等带来的影响,学校积极组织国内知名教授来校为教师开办信息化教改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赴清华、浙大等名校进行轮训,开展微课大赛和校际交流等,促使教师了解掌握高职教育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并努力践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推动信息化教改工作的蓬勃开展,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改进教学方法是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慕课具有学生规模巨型化、学生身份多元化、学生需求多样化、教学模式人性化等特点。就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今后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育模式將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进入高职校园,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要能更多体现出知识探索与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局面。

因此,处在传统教育和慕课教育相互碰撞节点上的高职院校教师,要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慕课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创新,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人性化、多样化、科学化,教学手段更加适应网络化、多元化的需求,让高职教育更多从静态知识传授转为智能教育。

同样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现有6000多名全日制在校生、8000多名业余学生(指江苏高校招收的成人教育学生)。与省内其它高职院校一样,学校生源类别很多,学生的文化成绩与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为此,学校从2013年下半年起,就积极引入超星公司的尔雅通识教育,利用超星泛雅平台建设各类精品课程资源库,同时鼓励教师学习制作微课,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微课大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翻转课堂试点工作,极大地提升了校内分类分层教学效果,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

(三)学习使用新技术新知识是应对挑战的重要基础

当前,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和“工业4.0”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行业的融合创新,将不断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并带来更多的新技术、新知识,让人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爆炸,难怪有人略带夸张地说,入学时所学的知识,到毕业时就过时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终身学习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活到老学到老”似乎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不然,一个人确实很容易OUT。

慕课本身就是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革命,为了很好地发挥开放、共享、扩散作用,它集成了大量为广大年轻网民所熟知的技术成熟、易于操作的互联网工具(如YouTube、YouKu等)和其它多媒体新技术(如新一代用户界面、智能人工等)。要想成为慕课的驾驭者,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切实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而且还要有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学以致用,具备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多媒体课件,开发建设好相关课程资源库,以及组织开展网络教学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经常更新、完善知识结构,把握本专业的前沿发展,以开放的心态关注最新的变化、最新的革命,不断提高自身知识传播、答疑解惑的水平,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总之,慕课带来的不仅仅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而且还有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浪潮,其影响十分深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将压力转变为动力,将面临的危机转化为发展的契机,以宽广的胸怀和积极的行动勇敢地迎接慕课的挑战,才能在慕课时代立于不败之地,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航.浅谈中国慕课在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J].科技视界,2014(35):66-67.

[2]王丽.“MOOC”我之见[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37-39.

[3]陈强.“慕课”影响与高校教师的应对策略[J].龙岩学院学报,2014(6):83-87.

[4]克里斯顿·纳尔森,吉姆·贝利.教师职业的9个角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176.

[5]王国春,周月光.以民众的目光透视教师地位之演变[J].成才之路,2011(2):8-9.

[6][7]汤敏.慕课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77,12.

[8]方月娥,肖雄亮.Mooc时代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电子制作,2014(11):176-177.

责任编辑 秦红梅

猜你喜欢

挑战与对策高职教师慕课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浅谈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互联网时代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
中国NGO国际化的现状、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