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课程多元评价体系的建构

2017-03-25黄丽娜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过程控制多元评价体系建设

【摘 要】 写作课程多元评价的理论依据为董仲舒提出的“诗无达诂”,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以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程参与,在校园环境下架构教师、同专业学生间、和其他众人的对作品评价的体系,导入多元考核方式,加强过程控制等。

【关键词】 写作类课程;多元评价;体系建设;过程控制

一、多元评价的理论依据

1、“诗无达诂”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难晋事者曰:《春秋》之法,未踰年之君称子,盖人心之正也。至里克杀齐,避此正辞而称君之子,何也?曰: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1]文章的评价自古以就存在评判标准不同、历史文化不同而导致的接受差异。对于学生的习作,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常见的。而对于写作能力正在形成的学生,又特别需要引导因此导致的认识差异。

2、“诗无达诂”原因

(1)个体局限:写作课程开设在大一、大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刚从中学进入大学,在知识素养、写作能力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局限。属于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但写作能力有待提高的形成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受以往教育背景、人生经历的限制,处在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因而受这一个体特性的局限,其在进行习作评价的时候不能够完全做到没有偏差。

因而这一阶的写作教学需要教师着眼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阅读鉴赏比重的增加,突破学生已有的认知和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动态发生。留待历史检验,可供他人评说。事实上,有一个客观事实不容否认。于作品而言,经典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除去学生的个体形成因素导致的鉴赏差异,事实上经典的认同也往往经历一个历史过程。经典最初也有被误读的可能。

面对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写作教学实际,对学生的习作部分保留开放的态度。教会学生要用一种开放的态度认识世界,因为观念的形成其实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要学会辩证和发展地看问题。这样才能在写作的时候避免片面的认识。

二、高校开展写作课进行多元评价的条件

1、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等多种新媒介的出现

截止2016年1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9.8亿户,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用户总数达2.1亿户。[2]这意味着超过70%的中国人进入到互联网时代,除去老年人和14岁以下人口,这近乎是全民入网的年代。而随着传统纸媒的衰落,新兴媒体的勃兴,写作的时代环境也在悄然而变。从前文章写好,先经专业编辑审阅才可能得到发表的机会。今天几乎是文章不经编辑筛选,常常直接被读者接触到。一篇文章的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多位读者阅读,接受大众评价。

大众的评价与专业的评价之间可能会存在差距是另一个论题,但是这样的时代环境已经给写作的多元评价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会。

2、校园环境下师生、学生间的互评体系

高校开设的写作类课程,除去时代环境,学生最主要的环境其实还是校园环境。在学校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可能参与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同专业同学和其他专业同学。传统的写作评价主要是教师评阅学生的作文,较为单一。而同学互评将能够弥补这种不足,也帮助学生从多个视角认识写作活动。

3、符合写作评价实质的设计

写作出的作品最终其实也是要接受多个读者和多个时代的检验的。写作评价也从来不是一言堂。因而在学生学习阶段设计符合写作评价实质的多元评价,对学生的习作形成客观的评价。

4、符合学生的多元认知心理

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去阅读他人的作品和创作,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而如果引入其他评价因素将有助于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写作,同时有多元评价中的同学这一身份,将会促进学生学会在群体中的相处与成长。

三、写作多元评价的过程设计

为了实现学习写作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多元评价,

1、在校园环境下,架构教师、同专业学生间、和其他众人的对作品评价的体系

(1)平台设计:利用互联网条件,建立个体习作评价平台。如可利用微信、QQ空间等社交媒体,上传作品,获得多方评价。这一方式的优点是自然、实时互动。缺点将会有很多评价不够专业,被评价者很难在多个评价中做出中肯取舍。另借助现有的社交平台,多是分散个体主导下的账户,教师对评价的整体过程不好把握。解决的方案是可以设计更专业的评价平台,但是会耗费一定成本,也或将丧失自然的评价环境。

还有研究者探讨慕课的多元交互式平台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指出:“计算机复制黏贴功能使得文章的修改和编辑过程变得简单。……学习者在刚刚完成初稿后比较不容易发现自己初稿所存在的问题,需要依赖他人客观的评价才能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文。”[3]线上可能的多元交互式评价对于写作类课程的多元评价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将这一方式引入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把握好比例的问题。

(2)文本设计:一览式表格。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一览式表格,对于学生一学期的习作的评价情况反映在一张表格上,并且附有细则。要求学生寻求同学间的互评,同时教师给予全面閱评。这样一来,学生能够知道自己的缺点是在语言表达还是在结构逻辑,而学生间的互评也将有助于加强学生间的联系和相互促进,并且能够将写作活动延伸在课堂之外,对于写作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优点在于专业、有针对性,学生和老师都能通过一张表格把握整个学期写作练习的整体情况。

当然,传统的表格若能结合新媒体更佳,这方面让需要更加专业的平台设计。

2、考核方式的多元引入

课程开设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课程参与度。由于写作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用一两次的习作无法全面评估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因而需要在整个课程开设的过程中考查学生。保证学生坚持写作以及对课程的参与度就显得十分必要。保证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可以通过考勤参评实现,但由于这一因素不是决定性的,因而所占比例不需要太高,控制在10%以内即可。

(2)教师评价。虽然多元评价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性和主体写作能力的提高,但是教师评价在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代表专业评价,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普通读者逐步转变为专业读者,同时在鉴赏力提高的同时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多元评价中的主要工作有二,一方面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专业的评价。另外一方面注意搜集学生评价不同于教师评价的地方,并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同学评价。同学的评价是多元评价中较传统单一评价新增加的一个评价,学生参与评价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另外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力。第三还便于教师找出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的不同之处,更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和鉴赏力。

3、对个体学生写作能力形成的全程关注

(1)学生全程参与。对于学生而言,只需要关注自己的写作,并找出不足,有针对性第进行提高。同时需要关注同一个班级中其他学生的写作,给予适当的评价即可。对于学生而言,这个过程中得到的评价是:教师每次习作给予的专业点评,来自其他同学的点评。

同时关注自己给予其他同学的评价与教师评价的不同,有针对性地修正和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鉴赏水平。或者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作品。其实学生自己再多元评价中的角色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作者,另外一方面也是评价者。既是自己作品的评价者,也是同学作品的评价中。“诗可以群”,不同的人通过作品聚集在一起,产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将会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教师全程参与。多元评价中,教师的工作量其实非常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个个体的成长。对于教师而言,有n个学生,就是乘以n的工作量。除了传统的评阅,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过程中的进步与止步。还需要关注对于每一篇习作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的不同。

这种不同可能的情况无非两种:第一评价角度的不同。这种时候可以求同存异。第二种是学生鉴赏水平的局限,这个时候就极需要教师给予画龙点睛的点拨,否则学生将会囿于己见,止步不前。

四、多元评价展开的过程控制

由于多元评价打破传统教师主导的评价模式,因而在实行的过程中,控制多元评价顺利展开和起到切实的督促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多元评价的过程控制是这一体系得以最终建立和实现的重要保障。

保证多元评价的过程,首先要做的是建立修课学生的写作档案。这包括学生的习作汇总,课程一开始就提醒学生保留每一次的习作,除此之外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学生的习作与多元评价控制。

1、多元评价一览表

要求学生将每学期的习作练习在一张表格中实现评价汇总,便于学生进行二次评估,总结自己的短板,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作业布置多元

兼顾文学创作与应用写作,兼顾多个文种。为了总体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在作业布置环节不能单一。擅长写散文和诗歌的同学不一定应用文和小说创作的水平就好。因而在系统的写作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文体意识,有意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驾驭能力。即使是在较为专一的文学创作课程或者应用写作课程中,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在文学写作中兼顾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大类的写作。在应用写作中兼顾公文、日常事务性文书、礼仪类文书、新闻类文书等不同类的写作。

【参考文献】

[1]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2] 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6-03/04/content_23735610,htm2016年6月14日检索.

[3] 吴蜜琴.试探慕课的多元交互平台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科技视界,2015(21).

【作者简介】

黄丽娜(1980-),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教师,2008年硕士毕业于西北大学文艺学,现博士就读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领域写作理论、中国古典文献学.

猜你喜欢

过程控制多元评价体系建设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警犬使用法制化体系建设初探
如何提高焊工实习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多元评价,不拘一格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开展科学绘本活动建构生动课堂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