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2017-03-25马志英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切入点渗透语文教学

马志英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本文介绍了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切入点 渗透 德育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形式。透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而语文课堂教学占了教学较多的时间,又是小学,班主任除了管理班级之外,要承担语文和数学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是这个班级中队的辅导员,他们与学生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自然也就落在班主任这个语文老师的身上了。小学生,年龄小,正式依据这一年龄特点,语文课堂的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也就凸现出来了。把语文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开拓视野,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把握教材,找准切入点

题目文眼,它隐含着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紧扣题眼,整体感知,在关键字眼的突破上渗透德育是很好的时机。 例如:《我是中国人》就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国著名的抗日将领吉鸿昌不忍外国人的侮辱,以“我是中国人”为骄傲,狠狠地回击了外国人。教学时,首先从题目入手,通过铿锵有力的语气读出“我是中国人”的气势。知道这句话就是文章的精神主旨。

那么,在解读文章时,抓住这一关键句子进行有机渗透。首先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我是中国人”在文本中的意思,从而领会文章的精神主旨,渗透爱国精神。然后初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中有几次写到“吉鸿昌”受外国人的侮辱?2.读了课文以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全文,通过突破文篇精神主旨,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了要学习吉鸿昌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上,情感可以影响他人的。我认为向这样在一篇文章学习的开始,突破文篇的精神主旨,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产生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下步的学习教材内容,有机地渗透德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赏词析句,加深理解课文,适时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词句,指导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从而体会词句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感染,这也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很好方式。 如:在本文中有外国人侮辱吉鸿昌的一句话“中国人都是东亚病夫,怎么会有这么高大魁梧的人……”这无疑是突出了中国人的高大形象,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之心。在品词析句中,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同时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的教育。

三、诱发课文内含思想感情,恰如其分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而要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的完美结合,关键是教者要善于晕倒孩子寻找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将思想教育与语文知识有机结合起來。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切入点渗透语文教学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