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问题驱动角度分析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2017-03-24韦丽琴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韦丽琴

[摘 要] 数学学科在学科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知识缜密、循序渐进,逻辑性强,体现出学生通过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问题是一切思维的支点,也是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焦点. 在推进新课改进程中,教师发现问题驱动教学法是目前有效教学模式之一.

[关键词] 問题驱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将打造高效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呢?众所周知,传统的“讲解式”“灌输式”教学形式过于呆板、生硬与直白,难以激起初中生参与数学课程教学的兴趣与主动性,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成为推进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的羁绊.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生动的教学方法,其倡导在提出恰当数学问题的前提下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借助探究问题答案的形式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为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本文就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借助螺旋式的问题模式提高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只有让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长时间对数学知识有很高的探究动力与积极性,从而显著提高数学学科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初中生好奇心很强,本来就对客观世界存在很高的好奇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把学生探究事物的好奇心转移到对生活中数量关系的探究中来,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依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努力为学生设计出螺旋式的问题,使得学生可通过探究问题的答案掌握数学知识内涵,体会数学学科魅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为积极学习数学学科提供契机. 这里所说的“螺旋式问题”,指的是沿着解决问题的脉络,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吸收数学知识,并在解决问题之后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具有逐层递进、不断深入的特点. 这种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并在丰富知识的情况下更加主动地思考新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提问意识与提问能力.

例如,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用问题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在深度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图像、基本概念、性质特点等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一系列螺旋上升的课堂问题:“我们前面已经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性质与概念,那么怎样借助这些知识解决与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的生活问题呢?”“借助一元二次方程解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在实际解题中应该注意什么事项呢?”“大家在本节课中会收获什么样的新知识呢?”在该前提下,教师可利用生活情景、多媒体或新闻链接等为学生营造出需要用一元二次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情景. 然后,引导学生就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进行分析与归纳. 最终,教师应为学生展示一些延伸拓展题,使学生能较好地巩固学习内容.

再如,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等腰三角形ABC的腰长是6,底长是7,那么周长是多少?学生很容易就能计算出答案. 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相似问题. 学生小刚提出“等腰三角形其中一条边的长是3,另一条边的长是6,求其周长. ”学生小明回答:“这个问题存在两种情况,假如腰长为3,周长是12;假如腰长为6,周长是15. ”教师可提醒学生仔细分析这两种情况是不是存在. 学生通过画图、讨论等形式,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之和应比第三条边大,因此腰长不可能是3.

总之,借助螺旋式问题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获得丰富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自主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从而推动他们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

创设多元问题探究形式,积极

拓展学生的问题空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沟通的数学问题涵盖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与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的问题. 新课改理念倡导初中数学教学应将问题交流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当成授课契机,该教学形式的基本特点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并且大大拓展了学生的问题空间. 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指导方向,通常可增加问题解答的多样性、问题研究的客观性及知识学习的产生性.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依照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提出多样化的交流形式,为学生拓展足够多的问题空间. 有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所拥有的问题空间越大,其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在宽广的问题空间中,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谈自己的看法,从而营造出积极的教学气氛,最终扎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例如,学习了苏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后,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些综合题:

如图1所示,在△ABC中,AB=AC=6 cm,BC=4 cm,D为AB的中点.

(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1 cm/s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点A运动.

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 s后,△BPD与△CPQ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______cm/s时,在某一时刻也能使△BPD与△CPQ全等.

(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的三边运动. 求经过多少秒后,点P与点Q第一次相遇,并写出第一次相遇处在△ABC的哪条边上.

这种在基础问题上设置循序渐进的多元导向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探究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的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如下复习方案:学生自主整理本章节内容,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依据自己整理的知识框架,与同学及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创编问题,然后由其他小组学生解答,最终全体学生共同交流;教师提出一些挑战性与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教学实践表明,在多种形式的数学问题交流活动中,学生享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与合作空间,借助融合、比较及讨论等形式,都可提出一些探索性及梯度性很强的问题,这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视野,还能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

总之,只有为学生营造出多元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提出数学问题,从而逐渐提高他们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成效奠定基础.

设置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努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不够高且缺乏持久性,因此,在初中數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具体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特点,为学生恰当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激发与维持学生参与数学概念、规律及公式的探究活动,逐渐延伸学生的思维宽度,为其快速、正确解答数学题目奠定基础. 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时做好以下几点:(1)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时间. 启发性问题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才能正确解决,假如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预留的思考时间十分有限的话,学生获得的答案可能是片面的、不周全的,因此,教师应适当延长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为学生获得更科学的答案创造条件,以切实提高学生答案的思维含量. 当时间充足时,学生还可能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这必将提高教学效率. (2)启发性问题应和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保持一致.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无从下手时,教师可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指导应与学生的思考能力、思维习惯相符合,不可强硬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路分析问题,否则会本末倒置,最终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四边形ABDC中,AC=AB,DC=DB,∠CAB=60°,∠CDB=120°,E是AC上一点,F是AB延长线上一点,且CE=BF.

思考验证:(1)求证:DE=DF;

(2)在图2中,若点G在AB上且∠EDG=60°,试猜想CE,EG,BG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归纳结论:(3)若条件“∠CAB=60°且∠CDB=120°”改为∠CAB=α,∠CDB=180°-α,点G在AB上,则∠EDG满足什么条件时,(2)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只写结果不要证明)

探究应用:(4)运用(1)(2)(3)解答中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完成下题. 如图3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BC=90°,∠CAB=∠CAD=30°,点E在AB上,DE⊥AB,且∠DCE=60°,若AE=3,求BE的长.

在这类题型中,每个思考题都有提示或者启发性的条件,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探究,这能大大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提高.

再如,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九年级下册“图形的相似”中“三角形相似”的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可用问题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 学习完教材上的基本概念之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道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题目.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未仔细揣摩学生的思维特点,而是默认学生可以通过画辅助线的方法解答题目,这就强制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导致指导思想与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匹配. 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在备课中就会详细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并预测解题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首先排除错误的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解题思路,然后将其中错误的思路指出来,并借助与学生的交流引导他们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实现师生思维保持始终同步,最终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将问题驱动教学法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能明显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可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教学效率的优化.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设计递进式与启发式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而且提高自身提问能力,最终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并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