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7-03-23翁一飞
翁一飞
【摘要】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相较于其他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法能更好地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贴合实际。将“行为导向”教学法理论运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依然会遇上多种问题。本文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概念出发,结合中职德育教育的现状,提出解决“行为导向”教学法实践中难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 行为导向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055-02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德育教育是其学习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他们在面临人生的各种困境时,德育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他们的道德品质,同时又能在心理素质及人文科学等精神上有着引导作用。德育课程是中职院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进行德育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中职教师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德育课程,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1.“行为导向”教学法
由于我国的教学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在德育方面略显不足。而“行为导向”教学法却在一块提升了教学质量。“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指导为辅,摒弃一沉不变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1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概念
“行为导向”教学法,就是将学生的个性作为发展的核心,以职业选择为导向,集合多种感官来进行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从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出发,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内容。这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是由上个世纪的德国教育学家凯恩斯首次提出的。同时,“行为导向”教学法又是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也是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方法。
1.2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在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从学生角度出发,鼓励学生自发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学生从简单的听从者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则成了指导者。“行为导向”教学法需要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以寻求到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在这一阶段,需要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向学习的目标前进。
2.中职德育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2.1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在认识上存在缺陷
现在的中职德育教学过于理论化,将课堂灌输作为主体,而德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则十分缺乏。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而德育课堂教育也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成长为综合能力高思想道德优良的社会人。
2.2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效果不理想
中职院校为了追求高就业率,在课程设置和教师培养上都非常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中职学生自然而然认为进入中职院校主要学习的就是专业技能,而不是德育文化。这种不全面的学习观念,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课程的漠视。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学生则是完成任务,这种仅仅流于形式的教学,无法形成对学生的有效影响。
2.3 少数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大部分选择职业学校的理由是由于自己考不上高中。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听不懂一些课程就选择放弃;同时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不明确不清晰,在对未来的规划方面也没有理想,得过且过;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毫无兴趣,仅仅是被父母逼迫,学习习惯也成问题;还有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问题缺乏信心。针对这些问题,现在的中职德育教育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缺乏实操性和实效性,与现在的实际情况脱节成了最大的问题。这样的德育教育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会导致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忽视。
2.4 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行为导向”教学法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长期的思维定势使教师不愿意改变。陈旧的德育教育方式中,对于课堂的掌控更加完善。而在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课堂会出现多种状况,需要教师从容应对,这种情况对于教师的临场反应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其二,是原先的知识体系不适应新式教学法。教师经历了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后,原先的知识结构开始成为了德育教师的瓶颈。“行为导向”教学论则是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需求变得更加综合多样,需要教师不断地吸收新知识,补充新技能。
2.5 对教材教学方法的挑战
现在的教材设计的核心是教师,相比于“学”,现在的教材更适合“教”。在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更倾向于原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而现在的教材是从整体的知识体系出发,在编写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原理和理论为主,在整体上缺乏实践与练习。这一点在德育课上显得尤为明显,教师在讲得激情澎湃的同時学生却丝毫不感兴趣,这和我们原先期待的教学效果相距甚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原先教材的基础上更新思维,将教材的原有体系打破,重新设计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3.“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3.1 需要德育教师进行角色上的转变
这种观念的转变是“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的前提。虽然“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核心,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同样十分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身份来引导和教育学生,成为朋友、引导者等等身份。同时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从灌输知识变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要求都对教师的自身成长和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也给了教师更多的压力。第一,需要根据原先的教材,由学生自发提出学习方案及学习任务,而教师则是辅助学生理解及实行其提出的学习方案及学习任务。第二,学生因为没有完全自主设计课程的能力,教师需要在“行为导向”教学法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协助,确定相关的步骤并完善整个教学过程,并提醒学生对于教学课程的细节进行修正。第三,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根据学习计划进行实践活动,而不仅仅将学习计划的制定流于表面。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补充。第四,需要学生在结束学习实践后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进行复盘。
3.2 需要德育教师自主提高综合素质
在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于教学领域有着广泛的认知,除了对于心理学教育学有充分的掌握以外,也需要对社会时事和各类历史等等知识有着综合的认识和掌握。只有对于这些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并解决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现有的德育考试方式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基本上采用的都是传统的考试试卷,仅仅是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考试复习。这样的考核标准已经完全失去了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有一种新的考核方法来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将在德育教育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以方案的形式呈现出来,老师进行评分,从方案的完整程度和学生的现场表现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总之,“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力作为主要培养目标,通过各类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方法塑造学生的各类综合学习能力,弥补学生在多方面的不足。所以,在实践“行为导向”教学法中需要总结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经验教训,让“行为导向”教学法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陈士亮,王晓望.行为导向教学论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5(12): 50- 52.
[2]尹维伟.谈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9(6).
[3]魏静萍.行为导向教学法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创新,2009(8).
[4]管建莉.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价值追寻及实践反思[J].高教高职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