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视野下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2017-03-23吴慧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新常态中职学校

吴慧

【摘要】新常态视野下中职院校发展重点为加强人才培养,根据当前社会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认为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认真专业的工作态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仍应注重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当前中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因传统理念产生的影响,导致开展人才培养中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失对工匠精神方面的教育培养。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及经济水平的增长,为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新常态 中职学校 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005-01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存在减速现象,但问题实质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传统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动力改变,数量型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及要素进行推动,质量型经济增长则需要借助专业、应用型、全面型人才进行推动,因此为中职学校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1]。

一、新常态视野下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通过对当前技术工人短缺及工匠精神的缺失情况进行分析,发展与中职教学存在密切关联,当前中职开展学生教育中存在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仍需提高、教学机制及办学条件有待优化等情况,并与我国传统教学开展方式存在联系。通过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选择中职学校就读时均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在学习中兴趣缺失,影响其学习效果。目前我国技术型岗位空缺较多,与求职人数存在较大差距,可明确看出职业教育开展的效果不佳,因此国家方面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符合新常态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发展加速,我国迈入新常态发展阶段,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长,对其消费习惯及消费水平均产生较大影响,在此条件下人们在购买物品时,不仅仅要求物美价廉,对物品质量重视度提高。加上市场经济发展对各大企业、生产商经济发展的推动,使人们消费时可选择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舒适性高的产品,消费中物品价格已经不再是人们首先关注要素。我国有世界工厂的称号属于制造大国,但仍存在我国居民购买其他国家电器如马桶盖、电饭煲等情况,中高端消费市场被日韩、欧美等国家垄断,主要与我国制造业结构不稳定,劳动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低,缺失工匠精神等存在关联,因此必须加强对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化人才进行培养[2]。中职学生教育教学中主要将重点放在技能、训练、确定性问题上,对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及不确定性问题的解决能力重视程度不够,无法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中职学校新常态视野下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措施

学校方面应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有效开展实习活动,帮助学生将教学所学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提高其技能掌握程度及工匠精神。目前我国市场各产品流通中存在较多假冒伪劣产品,对经济发展及产品质量均造成影响,因此要求专业人员对自身职业抱有敬畏之心,在学习及工作中贯彻工匠精神[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各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较多新型生产方式,与高级技术工作人员需求存在明显矛盾,职业教育改革问题亟待解决。中职教学改革上升至战略高度,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条件下指出,职业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对技能操作方法的教育,应指导学生对整个生产环节均进行了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型高级技术人才。但中职教学实际过程中过于侧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及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应针对中职教育方式及内容进行改革,将专业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确保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分析思考能力及想象力,努力成为具备创新能力、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及敬业精神的全面型技术人才。学校方面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实习培训有效结合,定期组织创新竞赛、讲座、企业实地参观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激发自身创新能力及职业思考能力。

三、结束语

新常态视野下对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没有捷径可言,必须通过政府、学校及企业之间的共同、持续性努力得到落实。通过分析工匠精神的含义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革新,加强校企合作,针对新常态下人才要求开展教育活动,为社会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型、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少瑛.工匠精神在服装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在设计教学中的开展[J]. 教育现代化,2016,21:212-214.

[2]李梦卿,任寰. 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2016,11:66-71.

[3]劉敬霞,乔永庆. 新常态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J]. 教育现代化,2016,24:111-1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新常态中职学校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