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品课堂关于思辨性的思考

2017-03-21李诗芳

科学与财富 2017年5期
关键词:思品课堂思辨构建

李诗芳

摘 要:结合实际,重点阐述了构建初中思品思辨性课堂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思品课堂;思辨;构建

最新人教版思想品德的编印内容极具思辨性。虽然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但就准确地把握其中轻重缓急,理清脉络层次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我常紧扣社会热点,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活的困惑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教学情境,搭建学生思辨平台,帮助学生在从感性认识的层面上提炼为理性总结,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水到渠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谈谈对构建初中思品学科思辨性课堂的几点愚见。

1 回归生活,构建初中思品思辨性课堂的必要性

1.1 基于学科教学内容生活逻辑架构的抽象性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内容学习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内容学习为纵坐标,进行逻辑架构形成了课程内容体系,这种依据生活的逻辑进行构建,以对社会公共生活本身的综合性的理解为基础提炼的知识是教学的“骨架”,具有很强的理论抽象性,若采用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则因枯燥很难收到应有的教学效用。故教学中要改变将重大理论和思想“绝对化”“权威化”“圣经式”的倾向,可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通过架构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还理论于血肉,构建学生理性思考的平台,循循善诱,不仅给学生传递“是什么”的认识,还帮助学生理清“为什么”进行这样的道德和价值观的选择及在生活中“怎样做”的行为导向,使学生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并学会生活。

1.2 基于课堂学习学生的主体性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具有内因的性质和作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教师的教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外因,它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及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但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成长的叛逆期,反对说教和训斥。故教育切忌简单生硬和形式主义,引导必须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形式要生动活泼,做到学生喜闻乐见。构建思辨性的课堂,则赋予教学新的生命活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凸显学生课堂主人翁地位,并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深刻的做人道理,水到渠成,易于接受。

2 回归生活,构建初中思品思辨性课堂的方法和策略

杜威指出:“从儿童的观点来看,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完全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应用,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学校隔离现象,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故教育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生活,回归学生生活。

2.1 以生活化教学内容为切入点,搭建思辨课堂“脚手架”

2.1.1 关注社会的热点。当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一个好的思品教师一定会引导学生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本框教學导入时,笔者就针对周边的生活现实首先呈现一幅“啃老族”的漫画--年迈的老母亲拿着奶瓶正在喂养打着领带的“青年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反差,在此基础上呈现截止2011年年底关于“啃老族”最新数字统计数据,使学生意识到这种畸形社会现象的严重性。而相关“啃老族们”待业在家原因调查视频资料播放,学生分析出“啃老族”根本问题是社会适应能力差,进而引出本课要探讨的话题。对啃老族“眼高”的针对性分析,则使学生理解“树立积极的自我期待”一方面要树立理想和目标,并努力实现自己预定的理想和目标;另一方面当理想和目标受现实条件限制无法实现时,要学会积极地调整。这样一来,既有说明性,又做到教育无痕。不过,社会热点问题材料和资源的呈现应注意简洁性,忌大段文字和视频原封不动地“搬入”和“复制”。

2.1.2 关注学生的困惑点。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有意识地将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再现于课堂,进行反观和引导,很有针对性,对今后的生活也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如,在进行“做情绪主人”教学设计时,笔者根据调查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情绪问题,有意识地选择了学生中发生的喜怒哀惧的四个情景事例(情景一:上课铃响了,但某同学正趴着睡觉,边上的同学见状,就提醒他一声,谁知该同学爬起来就对叫醒他的同学大喊一声,其样子,是要教训别人不该打扰他睡觉……情景二:这次我终于考到了第一名,超过你了吧……,哈哈哈……情景三:今天得到噩耗,一直以来非常疼爱我的奶奶去世了,心里悲痛至极,好想哭,呜呜……情景四又要期中考试了,每次都好紧张,还莫名其妙地拉肚子……),针对四个情境设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老师层层点拨和引导。

2.2 以问题和活动为助推剂,激活思辨“因子”

我在教学《做情绪的主人》时设计了系列问题:如,“谈谈若干年后,当你们也找不到自己期待的满意的工作,你会怎么办”学生回答各执一词,在思维撞击和互相借鉴中,最后达成共识,深刻理解树立积极的自我期待既有必要同时也要务实,并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性地调整;在对“为什么训练师没有一次性就把训练的目标绳圈提到6.6米”具体事例的剖析过程中,学生感悟达成和实现预期目标的智慧;“如何看待提供情景中情绪波动问题”的交流分析中提炼出对情绪波动的理性认识;而“该怎么对待妈妈的唠叨”问题的思考交流则以点带面总结出如何调控不良情绪。在由小组讨论活动的辩题“如何看待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看似抽象,但在教师联系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实际对逆境和顺境作了说明和界定后,并进行了进一步分工--两组同学讨论如何看待顺境,另两组讨论如何看待逆境,学生们联系实际和名人名言,有理有据地论证各方观点,相当热烈和精彩。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中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和活动”,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认知结构的变化,获得知识学习和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不过问题和活动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2.2.1 问题的层次性。要设置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既满足学生求知欲,同时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提高学生的信心。对于低年级或学习较薄弱者,多提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其学习动力;对一般难度的问题可以先让学习一般的同学回答,然后让其他同学来补充,以便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对于特别难的问题,可采取合理分组并进行讨论的形式,集大家的智慧。要忌一些走过场的无效问题,特别要避免一些“是不是”、“对不对”的低级思维度的问题。

2.2.2 问题和活动的效度。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活动次数越多越好,环节越复杂越好,因而过于追求形式。短短四十分钟,十八般武艺都用上,表面上生机勃勃、热闹非凡,实际上却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在,导致课堂流于形式。

结束语

总之,思辨性思品课堂,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学习过程。强调教师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搭建思辨课堂“脚手架”;并以问题为助推剂,激活思辨“因子”;尤其是以德育引领为思辨课堂立“魂”,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真正实现知、情、行的统一,充分发挥初中思品学科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思品课堂思辨构建
用生活实例“妆容”思品课堂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培养初中学生思品课堂学习兴趣的经验与思考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思品课堂怎样不让学生“跑龙套”
关注课堂细节 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