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黄疸的疗效分析
2017-03-16张天灵余小红曾昭渊
张天灵 余小红 曾昭渊
【摘要】 目的 探究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黄疸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88例黄疸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保肝退黄支持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保肝退黄支持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结果及治疗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 高于对照组的79.5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5%, 低于对照组的40.9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黄疸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可以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黄疸;疗效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2.052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of modified artenisiae scopariae and poriae powder in the treatment of jaundice ZHANG Tian-ling, YU Xiao-hong, ZENG Zhao-yuan. Department of Pharmacy, Shenzhen City Longgang District Sixth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modified artenisiae scopariae and poriae powder in the treatment of jaundice. Methods A total of 88 jaundice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hepatoprotective and jaundice-relieving supportive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modified artenisiae scopariae and poriae powder.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as 97.73% than 79.55%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s 20.45% than 40.91%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Modified artenisiae scopariae and poriae powder shows good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jaundice, and can be widely promoted and applied in clinic.
【Key words】 Modified artenisiae scopariae and poriae powder; Treatment; Jaundice;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黃疸是临床医学中一种常见症状或者体征, 产生这种疾病的原因与胆红素代谢障碍有关, 进而引发人体内的血清内胆红素浓度持续升高[1-4]。中医认为, 黄疸是由于脾胃升降失常, 因此患有黄疸疾病的患者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成黄色。但是这种病症在患病初期肉眼很难察觉, 因此黄疸又被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多见于肝胆疾病中, 目前临床对于黄疸治疗除以西医治疗外, 中医对于黄疸疾病早有很深入的研究, 尤其是茵陈五苓散治疗黄疸更是从汉朝就已有的古方, 为此本院专门对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黄疸的疗效进行了一次临床资料调查, 现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9月88例黄疸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调查研究资料,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4例。其中, 观察组男23例, 女21例, 患者年龄15~45岁, 平均年龄(32.0±4.6)岁;
对照组男22例, 女22例, 患者年龄16~48岁, 平均年龄(34.0±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黄疸诊断标准, 具有皮肤黄染、食欲不振、腹胀、上腹不适等现象。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保肝退黄支持治疗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病理检查, 包括血清酶学检查、B型超声波检查以及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 对患者的病症、对患者的总胆红素进行检测, 防止患者有其他并发症可能, 对所有患者采用常规保肝退黄支持治疗, 主要治疗的药物包括复方甘草酸苷针20 ml、还原型谷胱胺肽针1.2 g、门冬氨酸钾镁针20 ml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 确保患者的饮食清淡, 注意卧床休息, 进行适当的消化道隔离[2]。
1. 2. 2 观察组 患者在常规保肝退黄支持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 常规保肝退黄支持治疗方法同对照组, 加味茵陈五苓散:包括茵陈30 g、白术15 g、茯苓20 g、猪苓10 g、桂枝6 g、泽泻10 g, 然后根据患者的患病情况, 如食欲不振加山楂、鸡内金等, 胁肋疼痛较重者加柴胡、陈皮、枳壳等, 嗜酒者加葛花、栀子, 小便不利者加广金钱草, 若是黄疸患者还伴有便秘的症状, 可以加味大黄, 从而缓解患者的腹胀现象, 为此药煎服, 1剂/d, 5剂为1个疗程, 根据病情连服3~9剂。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参考文献[2]分为治愈、有效、无效, 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5]。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愈29例(65.91%)、有效14例(31.82%)、无效1例(2.27%), 总有效率为97.73%;对照组治愈19例(43.18%)、有效16例(36.36%)、无效9例(20.46%), 总有效率为79.5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2. 2 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出现皮疹3例(6.82%)、发热2例(4.55%)、腹泻4例(9.09%),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5%;对照组患者出现皮疹7例(15.91%)、发热5例(11.36%)、腹泻6例(13.64%),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9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3 讨论
黄疸是一种常见临床疾病, 是由于患者体内胆红素代谢障碍进而引发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产的一种疾病, 此种病症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特征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黄染[6-8], 并且还会伴有发热、腹痛、皮肤瘙痒、小便浓茶色等症状, 严重者还会肝脾肿大、腹水等, 为患者的肝胆以及消化系统带来的损害极大。但是这种病在患病初期是不易察觉的, 这是因为人体巩膜含弹性硬蛋白这种成分, 这与身体内部的胆红素会产生一定的亲和作用, 因此在患病初期很难发现, 只有当患者身体内部的总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 黄疸这种临床症状才会外现, 从而产生胆道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常会伴有黄疸病症。特殊情况下, 新生儿也会出现先天性黄疸症状, 而用药不当也会引发药物性黄疸。目前临床治疗西医主要包括激素治疗、试验苯巴比妥治疗、熊去氧胆酸治疗等, 如激素治疗对肝内胆汁瘀积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但是对肝外胆汁瘀积患者治疗效果则不够明显[9-11], 由此可以看出, 在治疗黄疸疾病时, 西药治疗方式副作用较大, 为此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出采用传统中药治疗的方式去治疗黃疸病症[3]。
茵陈五苓散就是一副治疗黄疸病症的古方, 并且是从汉朝就已有的古方, 出自于《金匮要略》, 是由张仲景所编制的一部治疗疑难杂症的典籍, 在《金匮要略-黄疸病》中, 提出黄疸病症从湿得之, 也就是患有黄疸症的患者是由于中焦湿阻, 进而引发脾胃功能失常, 造成肝胆疏泄, 致使胆汁循环不畅, 流入血液之中, 染黄于皮肤表面, 这就是黄疸病症的形成, 这种理论与西医理论不谋而合, 但是早在千百年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成型, 由此可见我国对于黄疸疾病的研究是很深的, 茵陈五苓散治疗黄疸疾病是具有一定验证基础的。茵陈五苓散主要指的就是茵陈、白术、茯苓、猪苓、桂枝, 泽泻这五种药物, 这些药物的作用就是退湿、疏肝散热等, 而加味茵陈五苓散是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加味治疗, 从整体上看加味茵陈五苓散与黄疸症状治疗十分契合, 为进一步验证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黄疸的功效性, 本院进行了一次临床资料调查。
通过本次临床调查研究发现, 在对患者治疗中采用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的观察组治愈29例(65.91%)、有效14例(31.82%)、无效1例(2.27%), 总有效率为97.73%;而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治愈19例(43.18%)、有效16例(36.36%)、无效9例(20.46%), 总有效率为79.5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在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时, 观察组患者出现皮疹3例(6.82%)、发热2例(4.55%)、腹泻4例(9.09%),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5%;对照组患者出现皮疹7例(15.91%)、发热5例(11.36%)、腹泻6例(13.64%),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9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于黄疸疾病, 作者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黄疸除了采用药物治疗外, 在治疗黄疸疾病时, 采用食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如将鸡骨草与红枣一起煎服, 鸡骨草与红枣都有一定的清热利尿、祛风止痛作用, 或者溪黄草泡水当茶喝, 这种日常治疗方法, 以中医学为原理, 易使患者接受, 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医学治疗中, 也是可以推广使用的方式。
综上所述, 加味茵陈五苓散以茵陈五苓散为基础, 对不同症状的患者加味不同中药, 具有退黄快、疗程短、恢复快等治疗特点, 有助于提升临床医疗中黄疸症治疗效率, 因此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可以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魏爱生, 叶建红, 蒋开平, 等. 茵陈五苓散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指标的影响. 山东中医杂志, 2007, 26(1):16-18.
[2] 农志飞, 吴要伟, 李伟伟,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3):130-133.
[3] 朱靖, 马利中. 五苓散结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0(3):36-37.
[4] 王萍. 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疗效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1):68.
[5] 夏本林. 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0, 10(2):31-32.
[6] 严芳. 中药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新生儿黄疸. 河北中医, 2008, 30(8):896.
[7] 段元志, 余桂枝. 茵陈五苓散化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黄疸63例. 江西中医药, 2013(11):26-28.
[8] 李广明. 加味茵陈五苓散辅助治疗肝细胞性黄疸56例临床观察.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6(3):64-66.
[9] 李波文. 茵陈五苓散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防治新生儿黄疸150例疗效分析. 西南军医, 2014(1):48-49.
[10] 杨令国, 闵建荣, 刘蕾. 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42例.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1, 15(1):37.
[11] 田莉婷, 李煜国, 杨明博. 茵陈五苓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淤胆型肝炎疗效观察. 陕西中医, 2015(10):1338-1339.
[收稿日期:2017-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