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抗反流手术联合生物补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
2017-03-16赵国军
赵国军
【摘要】 目的 观察腹腔镜抗反流手术联合生物补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 1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均采用腹腔鏡抗反流手术联合生物补片治疗, 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1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全部成功通过腹腔镜抗反流手术, 其中25例为Rossetti胃底折叠术, 35例为Toupet胃底折叠术, 40例为Nissen胃底折叠术。患者手术耗时45~210 min, 术中失血5~105 ml, 手术中未出现转开腹病例、死亡病例, 围手术期无不良病症产生。手术效果确切, 多数患者对抗反流手术远期效果认可高。结论 重视辨识解剖标志, 准确找到外科面, 按照技术操作要求, 是腹腔镜抗反流术成功的前提;术后, 提供饮食规范指导有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腹腔镜抗反流手术;生物补片;胃食管反流病;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2.029
胃食管反流病(GERD) 相比常人, 明显降低了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压力、食管体部运动功能, 多发失蠕动、大小缺损弱蠕动[1-5]。国外首先将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应用于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 被我国引入后, 推广于多数医疗机构临床实践中。然而, 腹腔镜抗反流手术(LARS)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逐渐得到一些学者认可, 术后吞咽困难依然占较大比例。本院外科接诊1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全部接受腹腔镜抗反流手术, 手术效果确切, 发病率低, 获得了良好的患者满意度, 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本院2013年2月~2014年
2月接诊的1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其中, 男40例, 女60例;年龄20~80岁;病程2~12个月。体质量指数为16.5~35.0 kg/m2。在1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 65例(65.0%)出现了胃食管反流症状反应。
1. 2 手术过程 基于腹腔镜抗反流手术高清视频录像, 根据手术患者临床经验, 划分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手术为7大操作步骤, 有暴露食管裂孔、分离食管右侧壁等。各部分的解剖标志是特定的, 其中, 放置Trocar是为了找到脐、剑突等;裸露食管裂孔, 先找到镰状韧带、肝左外叶;分离食管周壁, 找到左右侧膈肌脚、胃脾韧带、胸主动脉等;该次研究100例
患者均找到以上解剖标志, 按照7个手术步骤进行。
1. 2. 1 患者身体位置和穿刺套管处 要求患者以“人”字形躺卧, 头比脚高、右侧卧位30°。手术医师位于患者两腿之间。把1.596 kPa的气腹压力作设定值。穿刺脐孔上方4 cm处, 预留10 mm套管做观察用途, 此外, 其余4 个操作孔相应处在右肋缘下锁骨中线和剑突下各5 mm, 左腹直肌外缘脐水平与左肋缘下腋前线分别为12、5 mm。
1. 2. 2 裸露食管裂孔 放置腹腔镜后, 采用3-0可吸收线缝合镰状韧带和肝左外叶边缘, 将器械放入右肋缘下trocar, 提升肝脏左外叶底部高度, 裸露胃食管结合部, 观看有无食管裂孔疝。
1. 2. 3 层次化食管右侧壁和后壁 采用超声刀, 划开肝胃韧带无血管区, 能看到肝尾状叶。入小网膜囊后, 裸露右侧膈肌脚, 锐性分离食管下段右侧壁, 钝性分离食管下段后壁。
1. 2. 4 裸露和分离左侧膈肌脚 采用Ligasure, 于胃网膜左右血管弓交界位置, 划开大网膜, 使胃底和胃小弯后壁充分游离, 裸露左右膈肌脚和左侧膈肌脚集合处。
1. 2. 5 彻底分离纵隔食管 于迷走神经后干下端, 通过食管后壁, 经过纱带, 牵起食管下段, 完全裸露、重分游离食管后的食管裂孔区;由左侧膈肌脚往头侧游离至纵隔腔, 游离、切掉除贲门区脂肪组织, 充分分离纵隔食管前壁。
1. 2. 6 修缮食管裂孔 修补时, 依照结合食管裂孔大小, 采用推结线, 辅助推结器, 修补食管裂孔, 缝补2~4针, 重现构建食管裂孔, 于食管周围预留0.5~1.0 cm大小的空隙, 确保术后食管顺畅。补片修补者围绕食管, 把补片裂孔码放平整, 固定稳定。
1. 2. 7 胃底折叠术 采用无损伤钳, 捏住胃底后壁, 通过食管后方, 扯至食管右端, 以胃底围绕远端食管一周。采用非吸收缝线缝合3针食管前间断, 构建宽度2.0~2.5 cm左右的包圈, 各针及时穿入食管前壁, 避免术后出现滑脱。Toupet胃底折叠术:采用无损伤钳, 捏住胃底后壁, 通过食管后, 扯至拉至食管右端, 以胃底围绕远端食管270°, 以非吸收缝线相应缝合3针食管左右间断, 把胃后壁固定在食管左右两壁上, 构建宽度为2.0~2.5 cm的围绕圈。在不使用人补片手术患者, 还需把两端折叠的胃底和左右膈肌相应缝合固定。
1. 3 饮食指导 手术当日, 预留胃管;术后1 d不可饮食, 术后24 h, 拆除胃管, 嘱咐患者少饮水, 术后2~3 d进食清淡食物, 术后4 d, 以白粥、稀饭等为主要食物, 如果没有并发症出现, 术后5~9 d即可出院。叮嘱患者3个月后, 变为正常饮食。
2 结果
1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全部成功通过腹腔镜抗反流手术, 其中25例为Rossetti胃底折叠术, 35例为Toupet胃底折叠术, 40例为Nissen胃底折叠术。1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手术耗时45~210 min, 术中失血5~105 ml, 手术中未出现转开腹病例、死亡病例, 围手术期无不良病症产生。手术效果确切, 多数患者对抗反流手术远期效果认可高。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实施前期, 未认识到饮食方案的重要性, 术后1 d嘱咐患者以白粥或半流质为食, 多数患者进食期间表现为难以吞咽的情况, 甚至一些患者出现了呕吐;另外, 患者吞咽困难还将继续持续一段时间, 部分患者吞咽困难长期存在, 部分患者因吞咽困难产生心理恐惧, 使得患者满意度较低。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开展中后期, 对患者的饮食方案做出了相应调整, 为患者饮食提供指导, 多数患者感到满意。
3 讨论
3. 1 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手术操作标準化和规范化 本文分析了100例腹腔镜抗反流手术高清手术视频, 详尽总结了腹腔镜抗反流手术 7大手术步骤, 以期为腹腔镜抗反流手术规范操作提供规范性指示。除上述操作步骤外, 施行腹腔镜抗反流手术还要重视以下3个方面:①保护迷走神经后干, 保障迷走神经干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有助于确保患者术后胃肠蠕动正常。有效分离食管-右膈肌外科面, 把食管整体以左向扯牵, 在食管下方看到白色条索状, 为银色发光的迷走神经后干。②彻底分离纵隔食管, 游离一定长度的纵隔食管是构建食管围绕圈前提, 先贴近右侧膈肌脚, 分离食管—右膈肌外科面, 进入, 务必重视分离紧贴食管的重要性, 避免由于食管裂孔疝疝囊粘结纵隔, 因胸膜移位导致胸膜受损, 需要扶镜手以食管左、右、前、后、四壁沉观察纵隔内食管, 确保在纵隔疏松结缔组织内分离[6-10]。③松散折叠胃底。松散折叠胃底减少了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尽管所有学者都知晓 “短而松散”的食管包围圈是指标典范, 然而, 具体操作还存有一定偏差。所以, 作者认为, 胃底大弯侧及充分分离胃底后壁, 确保由食管后壁扯牵胃底的张力相对小, 手术判定的简单方法为由食管后方把胃底后壁扯牵到食管后端, 松开抓钳, 只要胃壁无张力性回缩便可。
3. 2 腹腔镜抗反流术后调整饮食结构 腹腔镜抗反流手术类似于功能重建术, 不仅需要手术操作技巧, 而且包括影响疗效的多方因素, 术后改变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患者个人、肠胃等因素等, 其中合理的饮食结构最为重要[11-13]。因为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术后, 食管下段手术区早发水肿, 后期出现局部粘连及形成瘢痕形成等, 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提供相应的饮食指导, 也是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技术操作规范内涵之一。针对吞咽困难患者, 要提供指导, 以形成合理的饮食习惯与饮食结构, 缓解因吞咽困难带来的咽梗阻感, 有效的建议为少食多餐、多次咀嚼、少摄入质硬黏稠物, 许多患者吞咽困难, 于术后2~7个月消失。腹腔镜手术应用于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 安全有效, 然而, 手术前一定要有效掌握手术适应证。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操作可行, 为外科医生提供了病症治疗手段, 明显减少了治疗手术技术时间[14-16]。
总之, 重视辨识解剖标志, 准确找到外科面, 按照技术操作要求, 是腹腔镜抗反流术成功的前提;术后, 提供饮食规范指导有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阿力木江·麦斯依提. 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对食管动力学的影响. 新疆医科大学, 2014.
[2] 单成祥, 张伟, 江道振, 等. 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185例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10):878-880.
[3] 阿力木江·麦斯依提, 克力木, 艾克拜尔, 等. 腹腔镜抗反流手术猪动物训练模型的建立.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4, 8(4):44-46.
[4] 禚志明, 姜兆志, 邵明冰. 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远期疗效的meta分析.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6(5):363-368.
[5] 胡志伟, 吴继敏, 汪忠镐, 等. 胃食管反流病抗反流术后复发的再次腹腔镜手术治疗. 中华外科杂志, 2016, 54(7):498-503.
[6] 王志, 苏福增, 张成, 等. 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分析. 中国医师杂志, 2016, 18(8):1172-1175.
[7] 刘俊峰, 王其彰, 李保庆, 等. 腹腔镜Dor手术与经腹Nissen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对比观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3, 29(6):362-364.
[8] 习羽, 牛建华. 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兵团医学, 2007(4):47-50.
[9] 王秋生, 刘隆, 冀涛, 等.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和贲门失弛缓症.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4, 9(6):458-460.
[10] 蔡斌, 邹多武, 李兆申.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01, 21(2):71-74.
[11] 杨玉兵, 王耿泽, 张海洋.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4, 23(12):1730-1732.
[12] 蒋媛, 王俭, 玛迪娜.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8例护理体会.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15, 2(3):186-187.
[13] 黄新. 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15):94-95.
[14] 李旭, 涂远荣. 腹腔镜下或胃镜下胃食管反流手术的疗效观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6, 6(10):732-734.
[15] 谭敏.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应用与评价. 临床外科杂志, 2008, 16(11):728-730.
[16] 宋辰元. 三种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 天津医科大学, 2013.
[收稿日期: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