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

2017-03-15汪开新段红英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6期
关键词:转移率浸润性膀胱癌

汪开新,段红英

(1.重庆市开州区中医院,重庆 405400;2.重庆市开州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重庆 405400)

浅论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

汪开新1,段红英2

(1.重庆市开州区中医院,重庆 405400;2.重庆市开州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重庆 405400)

目的:探讨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某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联用组与非联用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用吡柔比星对非联用组患者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在此基础上,用自拟的抗膀胱癌方与十全大补丸对联用组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在手术结束1年后,对比两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与病灶的转移率。结果:在治疗期间,联用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联用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结束1年后,联用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与病灶的转移率均明显低于非联用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进行手术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实施术后预防性治疗可显著减轻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与病灶的转移率,而且安全性高。

中西医结合疗法;非肌浸润性膀胱癌;复发;转移;不良反应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高的泌尿系统肿瘤。该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尿频、尿急及血尿等,严重地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不过,该病患者在术后易出现病情复发的现象,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病灶转移的现象,大大地降低其手术的效果,甚至缩短其术后的生存期。因此,临床上在对该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常使用吡柔比星等药物对其进行膀胱灌注化疗,以预防其病情的复发和病灶的转移,但效果一般。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患者在进行膀胱灌注化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进行治疗,可显著降低其在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能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与病灶的转移率。为了进一步证实该疗法的有效性,本文对2012年以来在某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某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这些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用组与非联用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在联用组患者中,有18例男性、7例女性,其年龄为35~74岁,平均为(53.7±9.7)岁。在非联用组患者中,有19例男性、6例女性,其年龄为34~77岁,平均为(54.1±9.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在两组患者手术结束1周后,对其均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具体的化疗方法为:将30 mg的吡柔比星与40 mg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匀,在无菌条件下将该混合药液经导尿管注入患者的膀胱内。在进行注药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相应地调整体位,即分别保持仰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与右侧卧位各15min,以便使药液能够在其膀胱内均匀地分布[2]。每周化疗1次,持续化疗8周,然后调整为每月化疗1次,持续化疗12个月。对联用组患者在进行上述膀胱灌注化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的抗膀胱癌方与十全大补丸进行治疗。抗膀胱癌方的组成与用法为:龙葵、薏苡仁各30g,黄芪20g,蛇莓、黄精、白花蛇舌草、白术、茯苓各15g,莪术9g。患者若合并便秘的症状,可加入适量的麻仁与大黄;患者若合并失眠的症状,可加入适量的夜交藤与远志;患者若合并尿血的症状,可加入适量的小蓟、白茅根与三七。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分早、晚2次服下,1剂/d,连续服用3个月后,改服十全大补丸。十全大补丸的用法为:6g/次,2次/d,连续服用6个月[3]。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期间,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恶心呕吐、低热、尿频尿急、血尿及尿常规检查结果异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在手术结束1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膀胱镜复查,观察其病情的复发情况及病灶的转移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19.0对本文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

在治疗期间,联用组中出现恶心呕吐、低热、尿频尿急、血尿、尿常规检查结果异常等不良反应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例(占8%)、2例(占8%)、3例(占12%)、1例(占4%)、1例(占4%),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6%。非联用组中出现恶心呕吐、低热、尿频尿急、血尿、尿常规检查结果异常等不良反应患者的例数分别为5例(占20%)、4例(占16%)、6例(占24%)、3例(占12%)、2例(占8%),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0%。联用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联用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病情复发情况与病灶转移情况的对比

在手术结束1年后,联用组中有1例患者的病情复发,其病情的复发率为4%,有2例患者的病灶发生转移,其病灶的转移率为8%。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的病情复发,其病情的复发率为16%,有5例患者的病灶发生转移,其病灶的转移率为20%。联用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与病灶的转移率均明显低于非联用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其致病原因与遗传及环境等因素均有一定的相关性。该病具有病情复杂且进展速度快的特点,故临床上一般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以防止其病情发展、扩散。由于该病患者病情的复发率较高,临床上在对该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通常使用吡柔比星等药物对其进行膀胱灌注化疗。不过,由于化疗的疗程漫长,加之药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故患者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血尿及尿常规检测结果异常等不良反应,影响其治疗的效果,甚至导致其病情复发、出现病灶转移的现象。

为了进一步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病情的复发率与病灶的转移率,本院对联用组患者在进行常规的膀胱灌注化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的抗膀胱癌方与十全大补丸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抗膀胱癌方由龙葵、薏苡仁、黄芪、蛇莓、白术及茯苓等中药组成,具有利湿、清热、解毒、活血及健脾等功效,可在有效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增强患者身体的免疫力。十全大补丸作为补益剂,具有滋养肝肾、温补气血的功效。将抗膀胱癌方、十全大补丸与膀胱灌注化疗法联用可起到相互协同、攻邪养正的作用,在促进癌细胞凋亡的同时,可有效地减轻吡柔比星等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进而提高手术的效果与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防止其病情复发与病灶转移[4]。

综上所述,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进行手术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实施术后预防性治疗可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与病灶的转移率,而且安全性高。

[1]董超,张国英,海宇修,等.膀胱癌术后灌注药物研究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6):140-142.

[2]张凯.自拟膀胱癌方加减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6):591-593.

[3]罗松涛,戟美英,韩立,等.中医药对膀胱癌术后灌注化疗减毒增效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3):93-95.

[4]周杰彬,高宏君,卢尚光.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中西医治疗现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7):164-165.

R737.14

B

2095-7629-(2017)6-0131-02

猜你喜欢

转移率浸润性膀胱癌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离散广义Markov 跳变系统在一般转移率下的鲁棒稳定性
Analysis of compatibility rul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浸润性乳腺癌超声及造影表现与P63及Calponin的相关性
6 种药材中5 种重金属转移率的测定
浸润性肺结核临床治疗转归与MSCT特征变化分析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现状及进展
膀胱癌患者手术后症状簇的聚类分析
结直肠黏膜下浸润性腺癌活检病理特征分析